刘丽萍,周 宁
(大理市银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大理 671000)
大理市银桥镇位于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腹地,距下关20.5 km,距大理古城6 km,环洱海西路、国道214线、大丽公路穿镇而过。全镇国土面积69.87 km2,耕地1.95万hm2,其中农田1.85万hm2,水浇地1020 hm2,适宜种植水稻、小麦、蔬菜、花卉等多种粮经作物。银桥镇下辖五里桥、双阳、银桥、鹤阳、磻溪、新邑、阳波、马久邑8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94个农业社。2019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49.4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469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 048元。
“十三五”期间,银桥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银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大理市委、市政府“两保护两发展”理念和“构筑生态保护高地,建设大美大理 ”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放在“桥头堡”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去谋划,走出了一条“特色+规模+档次+科技+绿色品牌=效益”的新路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高原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成效十分明显。目前,全镇全面实施《大理市银桥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28个,引进绿色种植企业15家,生态种植企业5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个体规模型经营户31户,发展特色农业种植1.1万 hm2,其中苍山雪茶1500 hm2、蓝莓2100 hm2、有机水稻1500 hm2、苗圃花卉1300 hm2、无公害蔬菜1620 hm2、食用玫瑰300 hm2、大棚无公害蔬菜150 hm2、薰衣草150 hm2、现代烟草2380 hm2。已有“好宝”有机大米、“良道”有机大米2个产品获得有机认证,“d赐”蓝莓、“金苍银洱”蓝莓、“奥之蓝”蓝莓、“榆红”玫瑰、苍洱生态茶5个产品实现“绿色生态种植”,初步构建起“花、果、树、菜、米、茶”6大特色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银桥云海芳草、伊美农庄等品牌效应逐年增强,已成为游客休闲观光地。
为积极发展“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高原特色农业,银桥镇立足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地域特色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打造科技型、生态型、特色型、休闲型、高效型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先后委托上海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编制了《银桥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突出发展有机农业这条主线;实现两个创新;构建稻花识香、观光体验、休闲养生3大模块;打响生态、有机、休闲、养生4张名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市场体系建设工程、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工程5大工程;做精“花、果、树,菜、米、茶”6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将银桥镇打造成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提供了智力支持。
全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探索了转包、转让、合作社统一经营、龙头企业集中管理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逐步实现从分散低效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全镇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2家,通过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06万 hm2,占全镇耕地总面积1.95万 hm2的54.1%,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引进辽宁丹东d赐花卉有限公司和上海上汇公司发展蓝莓种植,目前全镇共种植蓝莓2100 hm2,建成了我国西南部最大的蓝莓种苗繁育基地和蓝莓种苗生产和示范基地。一是引进大理云海芳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理伊美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理金苍银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发展科技型、生态型、特色型、休闲型、高效型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基地,流转土地2400 hm2从事农业旅游观光,已建成“千亩花海、百亩湿地、百亩油菜花”基地;二是引进大理云锦尚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种植牡丹200 hm2,引进潘祥园公司培育小冯玫瑰、阿伊玫瑰等,6户花农共种植玫瑰600 hm2,集观光、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花卉基地已初见雏形;三是引进了云南福安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大理市清紫绿化园林有限公司、大理市万达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和14家苗圃经营户,建成苗木基地1950 hm2,滇西苗木集散基地正逐步形成;四是引进了云南宝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银顺蔬菜等4个专业合作社,发展有规模的个体蔬菜种植户13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蔬菜大棚300 hm2、喷灌设施580 hm2,采取蔬菜漂浮育苗等新技术,种植黑籽结球生菜、意大利生菜、奶白菜、西洋菜等优质蔬菜,全镇共建蔬菜基地1600 hm2,年产各类无公害蔬菜2200 t,实现销售额680万元;五是依托银桥作为大理市优质米盛产区的区位优势,引进了大理良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种植有机水稻320 hm2,创建了“良道”有机水稻品牌,填补了大理市有机稻米发展的空白区;六是抓住大理市烤烟产业实行“控制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稳中求进”的发展机遇,树立绿色生态健康烟草新理念,2016年全面实施有机种植,种植面积2000 hm2,成为大理市重要的有机烟生产基地。
农业面源污染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洱海保护问题之一,全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生态种植面积1.27万hm2,签订生态种植合同85份,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工作,与辖区内27家化肥经营户签订了《禁止在洱海流域销售含氮磷化肥承诺书》,原经营户库存含氮磷化肥已全部运到洱海流域外或退还批发商,现库存已清零。组织农药经营人员17人参加了大理市农药经营人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绿色生态防控技术。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于2017年全面关停了辖区内规模养殖场3家,全面完成了全镇辖区内25个养殖库塘,总面积257.2 hm2的清退工作,兑现补助资金143.05万元。有效减少了农田面源污染,实现了环境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除了提供产品外,还具有植被国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提供各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等多种功效。银桥镇现代农业发展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绿洲、湿地、湖泊、耕地、花田等景观,对净化空气、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银桥镇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与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本土农民、白族风情、农业产品等共同为生态旅游发展营造了“山水多姿、文化多彩、民族多情、物产多样”的田园景观,彰显了现代高原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农业在产出农产品的同时,还产出清洁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农业的生态功能促使银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发展休闲旅游业的重要载体。一望无垠的田园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到银桥镇尽情享受田园风光,体验田园牧歌式的旅游生活。例如,银桥镇沙栗木庄村四周被农田环绕,2014年北京景鸿公司投资的云海芳草项目,在村庄四周流转土地种植了1500 hm2薰衣草等芳香类植物,显著地改善了村庄自然景观,提升了村庄保护价值,2014年11月入选住建部、国家旅游局等7部局联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利于打造沙栗木庄旅游度假村。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品中最核心的部分。银桥镇现代农业营造的景观和体验氛围为旅游者提供了广泛多样性、区域独特性、群体组合性、季节变异性和可观赏性的旅游吸引物。银桥镇的现代农业为旅游提供了吸引物,带来了许多旅游业经营户,促进了环洱海村庄的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银桥镇共有餐饮、客栈经营户165户,其中从事餐饮业87户,从事住宿业78户。游客们通过现代农业发展以及配套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可以体验到“游苍山洱海,赏田园风光,住自然村落,品有机食品”的旅游组合产品。
银桥镇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了土地规模化流转,助推了地租的增长,成为农户稳定的增收渠道。土地租金从2012年的1600元/hm2,提高到2020年的2000元/hm2,而且在租赁期间地租年均递增50元。与此同时,由于农户把承包田流转后,外出务工人数明显增加。现代农业又为银桥镇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银桥镇年均向农业龙头企业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00多人,劳动力日薪80~100元,这已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银桥镇党委、镇政府紧紧抓住机遇,努力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全镇农业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市场、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二是优势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小而散,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符合绿色、无公害、有机条件的标准化基地较少,农产品单产偏低;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四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农业管护实施配套难,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发展;五是农业生产涉及面广、经营户多,基层缺乏一定的人力及资金支持。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紧紧抓住“生态农业”这条主线,实施“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经营方式”2个创新;落实“品牌营销、三产融合、农业经营主体创新”3大策略;打响“生态、有机、健康、休闲”4张名片;构建“花(玫瑰、薰衣草、牡丹)、果(蓝莓、车厘子)、树(苗木),菜(无公害蔬菜)、米(有机水稻)、茶(苍山绿茶、沱茶)”6大产业。
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多元投资、共同建园、旅游互动”的思路,继续通过招商选商引进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凭借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物质性控制效用,通过土地使用控制、设施配套控制、建筑建造控制、行为活动控制,促进休闲农业科学规范有序发展。结合规划将待流转的连片农田实行逐片整体招商选商流转,确保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植。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收费机制,制定收费标准。按照经营户的经营规模,收取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社会治安维护费、公共设施配套费等。收取的费用统一交给村集体,按照“取之于经营户,用之于环境综合治理”的原则,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在扶持现代农业方面,大力推广生态种植,给予农业经营户生态种植奖补资金,全面推广使用农家肥和精制有机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品牌,力争实现“d赐”蓝莓、“奥之蓝”蓝莓、“榆红”玫瑰、“灵泉”绿茶、“云海芳草”农庄、“那乡”农庄等品牌的有机认证。
银桥镇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制的主要途径就是合并农业龙头企业和旅游企业,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兼有旅游业和农业两个产业的双重属性。对农业而言,增加了农业的观光旅游价值;对观光旅游业而言,扩大了观光旅游空间,丰富了观光旅游内涵。银桥镇将旅游业与现代农业一体化融合的载体就是建立现代农业庄园。围绕庄园农场种、养、加工主体功能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深度挖掘当地人文、民俗、历史等文化资源,把特色文化与农业庄园的主导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将现代农业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满足科技示范、农业生产、科普教育、参与体验、品尝采购、观赏娱乐等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游客吸引到现代农业庄园内消费。探索“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方式,盘活民居、房屋等闲置资源,解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用地难的问题。将白族民居、白族农耕文化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生态农业乡村民居旅游区”,让人们实现“游苍山洱海,赏田园风光,住自然村落,赏白族民居,体验白族农耕文化”的生态旅游梦,提升休闲农业品质。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促使土地流转规范、顺畅。强化土地用途的监管制度,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严格控制土地用途的非农化。探索建立由村、镇提供帮助,对流入方的农业经营能力、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经营内容等进行核查的农业经营能力审查制度,保障农业规模化经营能顺利实施。鼓励各村委会成立村庄管理促进会等相应的社会治理组织。通过提高社会组织化水平,引导经济主体从无序分散走向专业集中,提高组织性和规划性。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服务功能,统筹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在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