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庆(武汉城市学院)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明确提出了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能与目标,要求必须坚持“教育至上,人才培养至上”的原则,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主力军,也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应当注重特色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彰显当代高校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优势。事实上,国务院于2015年便提出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尤其要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为“双创”提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新工科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更应当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目标,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全面实现互联网与双创教育的融合。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持续攀升,从2018年的820万上升至2020年的874万,如此庞大的毕业生规模,给社会就业形势带来诸多挑战。自“新工科”概念诞生以来,便受到教育界等领域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将新工科明确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1]。这无疑是对新工科的全面阐述,更是对新工科院校目标和任务的指引。从新工科概念的本质看,是对工科教育的整体改革和创新,是应对新形势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因此新工科也必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选择。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夯实国家创新能力基础。”这是基于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的呼唤,属于国家为实现创业驱动发展,应对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因此,新工科院校必然将承担更重要的教育职能,依托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调整人才培育的方向和重心,以促进未来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加速实现学科交叉、跨界融合,探索更高阶的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创新创业目标及需求,走出一条自我革新之路。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要求下,结合社会就业的形势和特点,新工科院校需要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支撑功能,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致力于适应社会需求、发挥专业特长、挖掘创新潜力等方面的培养,优化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注重教育体制的调整、教学成果的融合、教育理念的转变,突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定位[2]。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然成为适应时代的关键抓手,新工科建设已然成为推进工科院校的“先手棋”,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成为重要举措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新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将不再仅局限于学科交叉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是需要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业思维能力、创业技能等纳入教育范畴。具体而言,其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综合而言,互联网时代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应以学生知识及能力体系的全面培养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建立更为优质和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适应“双创”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良好的氛围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新工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新动能,逐步推动学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激情和潜能,真正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其中明确强调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理念上更加注重高等学校创新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新工科院校而言,必须以国家政策发展为导向,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及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及知识新的教育格局,结合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建立基础实践教学平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开发,采取分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与学生双创能力发展保持统一[3]。具体而言,需要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结构,涉及基本认知能力培养层、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层、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层等内容,并且突出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应用,借助书本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内实验与课外设计、计划教学与个性发展等形式,实现对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推动其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另外,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领域,需要进一步突出对培养体系的优化,具体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基本技能养成、专业技能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养成、研究创新能力养成等。其中,第一阶段旨在借助课堂实验方法,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实现理论向认知的转化,强化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第二阶段是依托课程设计及实践应用,使学生掌握技术的设计方法,建立在该领域的创新兴趣;第三阶段主要是突出生产实习与专业综合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完成工程思维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之间的融合;第四阶段则侧重以创新创业项目、创新竞赛、科学研究项目等载体为主,注重综合能力的跃升,满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储备的需求。
图2 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保持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平衡发展,是新工科大学生能力增长的根本支撑。在实践教育培养中,避免创新创业能力的形式化,而是应将其建立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4]。尤其是身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全新的信息技术持续涌现,这些均属于在自身领域的创新,为适应快节奏的技术创新进程,更加需要强调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育中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将创新能力与学生需求联系起来。
首先,在专业教育领域,新工科院校在教育培养中,必须要保持创新思维及理念的融入,利用教学、实践、课程优化及毕业设计等,体现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及双创意识的渗透效果,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想、所悟应用于项目创新之中,推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其次,在互联网应用领域,要积极借助网络开放课程优势,加强线下课堂与线上教学的结合,发布专业实践、创业实践、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任务,帮助学生强化创新创业的意识。最后,在双创教育领域,应基于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等纬度,注重校内外多层次资源的开发,将创业心得、市场动态分析、创新形势等纳入教育范畴,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在新工科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载体,属于项目训练及科技创新实践的关键环节。在互联网时代下,呈现出科技领域快速迭代的特点,要满足新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势必需要将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创意能力等综合起来,将理论创新快速转变为产品创新,尤其在竞赛机制的激励下,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充足的驱动力。科技创新能力竞赛驱动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科技创新能力竞赛驱动机制
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可以充分挖掘学科交叉竞赛、双创大赛、双创活动等,增强科技创新的吸引力、实用性、创意性等,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并且结合对作品市场前景、市场风险等综合分析,达到创新创业整合的目的。在竞赛机制下的教育培养,还能够让大学生对自身有更清晰的定位,对作品的竞争力及市场需求进行综合评估,以达到修改、优化、完善的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拓展创新创业视野的同时感受真实的体验,提高创新创业成果孵化的成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各个领域和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工科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必须要找准定位和认清形势,持续为双创教育的实效提供支持,充分依托互联网所提供的便捷渠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新工科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园载体,并提供优质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支持,让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中创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达到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学校还应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加强与周边单位、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深化双创教育培养的纵深,创设出优质的教育培养环境,真正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基于智能化服务的视角,用好互联网时代所体现的便捷性、实时性特征,搭建创新的教育培养平台,融合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形势,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新工科院校及大学生提供支持。特别注重新技术、新领域的专业课程开发,帮助学生与最新的科技实现教育接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迈入到新时代,激活大学生的主动性,让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更具灵动特征。
综上所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正当其时。新工科院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必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耕,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积极突出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法,立足于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空间,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抓住互联网时代融合契机,培养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质人才,展现出新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