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武
摘要:感恩精神品质作为大学生精神品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一大核心课题。感恩精神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与系统论视角下的主体—内容—工具分析框架契合。以主体—内容—工具维度的研究框架剖析当下高校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现状,发现存在着主体性、内容性和工具性等三大困境,影響感恩精神培育的可持续运行。鉴于此,新时代高校应坚持大思政视野,以主体—内容—工具的整体性思路重构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主体系统、内容系统和工具系统,以此提升培育时代新人高质量运行和立德树人高质量完成。
关键词:主体—内容—工具;高校学生;感恩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9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任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品质的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相继提出与实施,是对当下加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回应。学生感恩精神品质在内的现代精神品质的培育,再次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与纷纷落实,也引发学界对大学生感恩精神品质的关注与再次研究。但是学界对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品质培育的研究,很多局限于具体的工作研究之中,理论高度和宏观性的指导意义不够。系统思考和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品质的培育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主体—内容—工具作为系统论的分析框架,对分析研究高校感恩精神品质培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笔者选取主体—内容—工具分析框架研究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简评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简评
据知网查询,关于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主要呈现为两种研究态势:一是附带研究,将学生感恩精神融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研究之中。二是直接研究高校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采用原因一现状一对策的传统分析框架研究较多,较少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框架来进行阐释:主要从教育本身视角探讨,采用文化视角滞后;实证分析研究较多,理论层面的分析不够。这些都是笔者选题需要努力的地方。
(二)问题的提出
提出研究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实现新时代呼唤时代新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时代新人,这个新人一个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理想实践之中,以感恩的精神、心态报效国家和社会。如果没有感恩国家、民族的心态和精神,谈何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融合。这是笔者选择大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时代原因。
二是当下中国发展处于急剧转型中,大学生自身精神世界发生一定的危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袭,加之一些大学生个人修养没有及时跟上,所有难免精神家园中存在功利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极大影响青年学生宽广的胸怀,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需要及时矫正。如何矫正个人主义的心态,需要培育大学生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与父母等的精神品质。这是笔者选择研究大学生感恩精神培育问题的客体性原因。
三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根本任务,其中一个根本点就是从德方面入手,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系统内含很多内容,一个根本点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要求。而这两个精神中的一个根本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怀有感恩之心,养成胸怀国家、民族的宏大气度,方能更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造就辉煌人生。
二、主体—内容—工具: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分析框架
感恩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论的整体性推进路径。主体—内容—工具的分析框架与大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具有诸多的契合性,可以作为其分析研究框架,构建路径。
(一)主体—内容—工具的分析框架简介
主体—内容—工具这套分析框架,主要是就某一项工作推进进行系统思考,将之主要分解为主体部分、内容部分、工具部分。其中,主体部分主要研究推进工作的主体构建问题。内容部分主要研究具体干什么工作,注重项目的设计与规划方面的研究。工具部分主要研究推进工作可能采用哪些平台、手段与搭建哪些机制等。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分析框架对一般的操作性研究课题都可以运用。
(二)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主体—内容—工具分析框架搭建
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系统可以分解为主体子系统、内容子系统、工具子系统这三部分。其中主体系统,应包括教师、家长、社区、学生本人等都应纳入其中,力求构建一个协同互动的培育共同体。内容系统,主要指培育大学生哪些方面的感恩精神,应将对党、国家、民族、学校、社会、社区、教师、家长、同学等都应纳入大学生感恩的范畴,还应包括感恩精神的认知、行动、意志等方面的培育。工具系统部分,主要应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平台与载体、建构的机制与体制、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等,力求探讨建构一个多种平台、载体和方式方法协同共进的培育体制。
三、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面临的三重障碍
感恩精神作为大学生精神品质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受到高度重视,据调研发现,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感恩精神上做了大量努力,但是收效不理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培育主体的搭建与联动、培育内容与项目的设计和覆盖渗透、培育工具的选择和整合创新上还存在一些障碍,急需要破解。
(一)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面临的主体性问题,彰显培育的主体推动力不强
学生感恩精神培育推动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实施主体。高校教师、学生本人、家长、社区等都应是大学生感恩精神品质培育的主体构成要件,但是实际推动中的主体运行情形是,教师层面更多发挥在学生专业和就业上的指导,家长更多鼓励学生如何更好找一份工作而努力,社区参与指导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大学时代的主要精力是集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对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提升注重不够。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各个主体各自的集中点上没有整合起来,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共同体,导致了感恩精神培育出现碎片化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持久的培育合力。
另一方面,学生思想道德自我修养自觉性的不强,也影响了其感恩精神培育的主体推动力强化。国无德不强,人无德不立。当代大学生应自觉保持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的长期修养,但是由于学业、就业与其他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群体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问题,对自己的感恩精神在内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显得不足,这就弱化了推动大学生推动自身感恩精神培育的内在推动力。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内在动力应成为解决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主体性困境的治本之课题。
(二)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面临的内容性问题,彰显培育内容建构的不完善
感恩精神培育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不仅仅指向感恩对象,比如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父母的感恩精神,还包括感恩精神本身的认知层面、行动层面和意志层面上。经调研和经验事实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对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往往注重从感恩对象层面上建构培育的内容与项目体系,但是对象层面的感恩精神培育内容的细化不够,没有建构一套具体的日常行为指标体系;同时,也忽略了心理认知系统到行动系统层面的感恩品质的提升,将感恩精神品质的培育与其他精神品质培育的协同整合不够。这就从培育内容上影响了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可持续进行,影响了培育的境界和质量。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内容层面的问题,就成为新时代提升学生感恩精神培育质量需要解决的内在课题。
(三)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面临的工具性问题。彰显培育方法整合创新协同的不足
感恩精神培育效果如何,也取决于培育的方式方法和培育的视角思路。经调研和经验事实发现,高校对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也采取很多办法,从传统意义上的感恩精神平台,比如每学期升国旗仪式、助学金评定和发放、校庆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班会讲座,再到如今的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现代网络平台,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收效不是很理想。
一是在培育视角的选择和整合上,往往只关注教育者的工作视角,从被教育者成长的视角关注还不够,这就弱化了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的强化和持久贯彻。
二是在培育的平台上,往往注重开发实体平台的培育作用,比如实体课堂、课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的建设还是比较常见,网络平台的培育作用也积极跟上,比如青年大学习以及校内的红色学习平台等纷纷开发派上用场,但是两者的互动协同显得不足。
三是在感恩培育的保障机制和督促机制建构上滞后,影响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外在动力强化。一方面,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专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建设,注重礼仪文化的建设,但是感恩文化的建设还显得不够强化,弱化了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对感恩精神培育的实体平台建设不足,影响了学生参与感恩精神培育的实践活动。再者,从督促机制上看,往往注重对学生学业成长的评价督促,对学生感恩情怀成长、表现的鼓励和督导还处于一种软求的状态,弱化了感恩精神培育的外在动力。
四、以主体—内容—工具三维视角重塑新时代高校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路径
鉴于學生感恩精神培育面临的三大层面困境,笔者运用主体—内容—工具建构的框架,提出高校应积极坚持系统论的思路,以整体性路径推进学生感恩精神培育路径的重构,从主体系统、内容系统和工具系统三个维度推动新时代高校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不断提升培育质量,以此更好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为民族复兴培育具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父母爱自己的感恩爱心群体。
(一)建构培育共同体,推动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协同运行
三全育人大思政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协同育人。要真正达到协同育人,首先是各个教育主体之间要协同,形成一种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教育共同体,即形成一个有机结合和相互协作教育团队。因此,从主体建设视角看,推动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高质量发展应首先抓住这个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和前提。具体说来,高校应围绕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将全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纳入感恩精神培育的主体建设视域,建构起一种长期协作育人的共同体运行机制:加大对这些不同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恩精神教育工作的培训,提升其教育力,以此建构并不断壮大感恩精神培育的共同体力量。
(二)建构认知、行动和意志的感恩精神培育内容,不断丰富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内涵
感恩精神培育的内容是关乎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内在质量和境界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感恩对象层面上对感恩精神培育内容进行细化。二是从感恩品质层面上,对感恩精神培育内容进行延伸和深化。因此,高校在推动学生感恩精神品质培育时,要注意针对时代需要和人才培育的需要,注重培育内容的细化和量化,加大对党、国家、民族、社会、社区、家庭等感恩精神系统的开发拓展和细化分解,提升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内容的具体化和针对性;注重感恩精神认知层面、行动层面、意志层面等三个方面系统内的因子深度开发和细化,注重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协调协同,以此从内容层面上提升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内在品质和质量。
(三)健全培育的工具系统,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这一方面主要研究提出,采用什么样的工具系统来推动高校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从工具视角思考,推动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主要应从培育视角、培育平台与具体途径方式、培育的保障机制与督促机制等着手进行。
一是以三全育人大思政的布局实施为契机,融合教育者的工作视角和受教育者学生的学习视角,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感恩精神培育视角和总体思路。
二是培育平台的搭建与具体培育手段的选择和综合创新上,加大各类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的感恩精神培育的理论学习作用开发,更好注重感恩精神培育的实践活动开发利用,将理论途径的学习与实践途径的学习有机结合并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态势。
三是培育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构。学校层面一方面加大校园感恩文化的建设,比如开设感恩文化课程、建设感恩文化广场、打造感恩文化长廊、建设感恩文化图书馆、感恩文化教室和寝室等,在全校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氛围环境,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实现环境育人。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各类感恩精神培育实践活动和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让更多更高品质的实践平台服务学生感恩精神的高质量培育。再者,学校还应针对目前感恩精神培育的评估督导机制缺乏的现状,建构起覆盖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督促机制,以此形成一种持久的外在推动力。
五、结语与进一步的思考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在和今后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品质在内的精神家园的建设是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二是当下大学生感恩精神品质不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培育不足层面的体现,主要在存在主体性、内容性和工具性困境。三是运用系统论支撑的主体—内容—工具的分析框架研究新时代高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可以提出一套可行的路径。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发展,国家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大学生感恩精神品质培育的研究不能止于脚下,还需继续努力。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角,选择采用更多的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框架,以此不断拓展对大学生感恩精神品质培育的研究空间和对相关研究内容的细化,以此更好服务不断变化的学生精神世界培育引导的需要。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