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教慧学”奏响 学生自主发展“四重奏”

2021-11-29 20:39谭长存
江西教育B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数学

作者简介

谭长存,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先后主持省、市级课题15项,在《江西教育》《小学数学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导 读:

自主发展是学生成长的最高境界。自主发展蕴含于课堂之中,课堂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学生改变,自主发展才有可能。本文着重探索新时代教与学的策略,通过教与学策略的探讨,总结出自主发展的新路径:启航——教师启发性地教,激发学生积极地学;通航——教师针对性地教,促进学生理解地学;续航——教师创造性地教,实现学生高效地学;远航——教师发展性地教,达到学生深度地学。

智教慧学,方能改变课堂。课堂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学生改变,自主发展才有可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教师智教,学生慧学。通过“智教慧学”奏响学生自主发展“四重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一、教师启发式地教,激发学生积极地学,让自主发展“启航”

启发式地教,就是教师巧妙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与教师的经验设计成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主动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地学,就是学生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欲望,能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并在探索、發现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教师启发式地教,就不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与机会,也不会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这样学生就能享有学习探索的时空,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让自主发展“启航”。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启发式的教、激发学生积极的学呢?

1.创设认知冲突,优化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设计,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对问题情境进行积极优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探索活动。

比如,教学“年、月、日”时,笔者创设以下情境:一盒降压药30片,奶奶每天吃一片,这样够吃一个月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以下问题:一年的12个月中,到底哪几个月够吃,哪几个月不够吃,是不是每年都一样呢?采用驱动式问题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要寻找答案。这样,就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2.精设教学环节,优化探究活动。探究式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又有助于学生多层次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对它研究得不够系统深入,对它的认识局限于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使得探究式教学失去了它的本真。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探究式教学,围绕核心问题积极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另一方面要研究探究式教学,抓住“课眼”,找准知识探究的起点;厘清“主线”,瞄准知识探究的落点。精设教学环节,优化探究活动,变盲目无序的“浅探究”为理智有序的“深探究”。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式,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

比如,教学“认识千米”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三项探究活动:(1)看。让1名学生站在1千米外走动,其他学生观察,形成视觉体验。(2)听。让站在1千米外的学生大声叫喊,其他学生听,形成听觉体验。(3)走。让学生用正常的速度行走1千米,用秒表进行计时,形成动觉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一起参与认知活动,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极大地调动了思维的活跃性。

3.整合教学资源,优化练习设计。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现阶段多数教师或是照搬教科书,毫无整合;或是依赖教辅书,从不遴选,使学生处在“题海”中苦不堪言。好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增加知识储量,还能开阔思路、激发思维活力。因此,教师要跳进题海淘金,整合教学资源,优化练习设计。变数学习题为生活素材,架设兴趣桥梁;变呆板练习为趣味挑战,激活数学思维;变静态做题为动态游戏,享受学习乐趣。为学生建造题海外的“绿舟”,让学生跳出题海。

比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笔者舍弃教材中枯燥的单一练习,融合生活与数学,设计了两个层次练习。第一层次,在生活中的应用: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少?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因数的个数多或少有什么好处?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补充因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二层次,在数学中的应用:对数字6,你有哪些联想?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并寻找完美数。练习设计注重学用结合,既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领略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师有针对性地教,促进学生理解地学,让自主发展“通航”

有针对性地教,就是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合理地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科学地设计合适的学习目标和体验活动,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理解地学,就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和新经验重新进行认识和加工处理,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就不会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水平,循序渐进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让自主发展“通航”。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促进学生理解地学呢?

1.找准知识的联结点,于生长处点拨。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相关知识的联系结点,合理搭建知识的脚手架,巧引领,妙点拨,帮助学生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从而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零碎的知识连贯起来、杂乱的知识条理起来。

比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在探索“0.8×3等于多少”时,学生呈现四种方法:用加法算、换算成角算、联系小数的意义画图推算、用竖式笔算。前三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理解,但对第四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此,笔者做了以下点拨与引导:(1)计算时可以把0.8看作多少来计算?(2)这样算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3)怎样才能得到0.8×3的结果?层层递进巧提问,顺利地沟通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2.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于疑难处点拨。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厘清学习的重点、难点,瞄准认知障碍。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巧妙地引导点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地细化分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知识地图。

3.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于空白处拓展。现行数学教材的很多课时中都设计了“留白”,但筆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留白”形同虚设,有的让人视而不见,有的让人望而却步,“教材留白”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教材留白”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空间,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开发空间。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

比如,“认识线段”中教材先呈现两幅图,再结合图画用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这样的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于是教学时笔者不断变换线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把线横着拉、竖着拉、斜着拉,自己双手拉、同桌合作拉,捏住两头拉、捏住中间拉,然后借助拍照这一常规手段,引导学生从三维空间逐步走向二维空间。学生在变式中既进一步感知了线段的特征,建立了线段的表象,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师创造性地教,实现学生高效地学,让自主发展“续航”

创造性地教,就是教师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的活动,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地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教师创造性地教,就不会一味地套用固化的教学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让自主发展“续航”。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教,实现学生高效地学呢?

1.摆脱教材束缚,引进源头活水。教材是教学的“范本”而不是“孤本”。教学时教师只有摆脱教材束缚,依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学习的鲜活素材,变陌生为熟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深奥;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才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数学。

比如,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时,教材分四步:(1)说一说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2)用图画示范量一步长、一脚长的方法。(3)测量一拃、一步、一脚的长度,并把数据填在表格中。(4)用这些“身体尺”去测量1米。如果按这样的流程展开教学,学生势必会兴趣索然。教学时,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课始,笔者妙用影片《猫和老鼠》这一鲜活素材,创设情境:猫的胡须被剪掉,进入洞口时被卡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从“为什么”这个问题中体验“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课中,笔者设计三项活动:(1)测量“一拃、一步、一脚”的长度;(2)测量1米有几拃、几步、几脚;(3)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这样设计,既有利于认识“身体尺”,又有利于了解“身体尺”的秘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拓展延伸,感悟升华。课尾,笔者播放绘本故事《我家漂亮的尺子》。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身体尺”会发生变化,“身体尺”虽然方便,但不是真正的尺,精确地测量还需要“尺”这个工具,将本课内容推向更深处。

2.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教学思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固定的逻辑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惯性思维会使教师的思想固定封闭而形成盲点。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打破惯性思维,改变固化思路,跳出盲点。这样才能产生教与学的高效益。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剪下课本附页上提供的三角形,尝试拼一拼,然后根据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操作是应答式操作,课堂波澜不惊。教学时笔者一改常规,给学生提供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4个三角形,其中4个三角形又很“特别”,有的两个完全一样,有的四个各不相同,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尝试操作并发现问题。丰富多元的材料使学生由应答式操作转向探索性操作,课堂高潮迭起。

3.改革教学范式,优化课堂结构。教师以何种教学范式进行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而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必须依循“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的逻辑思路,优化课堂结构,重构学习路径,对课堂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定位进行优化选择与组合。

四、教师发展性地教,学生深度地学,让自主发展“远航”

发展性地教,教师就要精心建构学习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情感体验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深度地学,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神贯注地去参与、体验,凝神专注地去探索、发现,以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发展性地教,教师不是只满足知识的传授结果,而是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思维的锻炼提升,以及品格的塑造。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从而让自主发展“远航”。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展性地教、达到学生深度地学呢?

1.回归儿童立场,找准“生长点”,把握“延伸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处理好前后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整体,建立关联,构建知识的结构化网络。教学中,教师要回归儿童立场,注重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学会从数学整体结构中去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建模,体会数学方法,从而把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认知结构,轻松实现深度学习。

2.指向素养发展,目标“弹性化”,要求“升降化”。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和标尺。合格的教学目标,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然而,传统的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是以同一标准、统一要求来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制定弹性化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结合学生需要,及时升降教学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自主发展是学生适应未来的必备品格,是学生创造未来的关键能力。自主发展蕴含于课堂之中,生长于教师智教,成长于学生慧学,完善于学生自觉。自主发展是学生成长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