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士木
河流地貌历来是高考高频考点。近年来河流地貌考查以地理核心素养立意,视角新颖,注重地理现象分析,探究发展过程,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和多端思维能力。针对高考中河流内容命题的思维角度,考生们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河流凹岸、凸岸的判断方法
弯曲的河流称为曲流。河流曲流的凹岸、凸岸以河岸为参考点,陆地向内凹为凹岸,陆地向外凸为凸岸。判断时我们可以把河宽的正中点当成河心,河岸线凸向河心的一侧为凸岸(如图1中乙岸、丙岸) ,河岸线偏离河心的一侧为凹岸(如图1中甲岸、丁岸)。可以用象形汉字“凸”“凹”联想记忆。
二、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形成原理
一为河道平直段,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
二为河道弯曲的河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2所示。
三、流水地貌形成的关键
流水地貌形成的关键是河流冲淤。河流的冲淤过程此消彼长,塑造了多样的河流地貌。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河流汛期流量大时,以侵蚀为主;枯水期流量小时,以堆积为主。注意河流泥沙不仅仅是流水带来,也可能是风沙。另外,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也可能使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
四、河流主要的侵蚀、堆积地貌及形成过程
(一)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其形成条件: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二)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致使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或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形成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4.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造成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5.地貌表现:三角洲(河口)、冲积扇(山口处)、沙洲(宽阔河床中)、河漫滩(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床中)、沙坝(河流入海口处受海水顶托而成)。
五、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地貌,为人类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发育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人类的农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河流的中下游两岸多是人口、城市密集分布、经济发达地区(见图3)。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对筑港有利。
三是河流的凸岸泥沙淤积,有利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富集。
以下通过一道2021年湖南省新高考真题来做实践分析。
【例题】(2021·新高考湖南卷·T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下面两图(图4和图5)分别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和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據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6分)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第(1)题,河流流速大小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早期,该河流现关洲岛位置为河漫滩,此时无岛,河道为单一型河道,由于南岸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随着流速变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车阳河与长江之间的河漫滩逐渐消失,长江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水下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流水侵蚀使得南岸南迁,河道变宽,水下浅滩处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在水下浅滩处,逐渐抬高,从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江心洲把长江该河段分隔为南、北两个河道,使得河道演变为双汊型。
第(2)题,图文信息显示,随着长江流量增加,南河道流量比重下降,北河道流量比重上升,表明随着长江水位提高,进入北河道的水流增长更快,其原因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水位上升时,河面宽度增长迅速,流量大,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枯水期因该河道较深河水容易经其向下流动,而洪水期随着水位上升,河面宽度增长较小,通过洪水量增长不大。
第(3)题,本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如选赞同,则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关洲岛向北移动;因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形成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关洲岛相对北移;上游水库蓄水拦沙,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变远,即关洲岛相对北移。如选不赞同,则应从关洲岛本身不移动或向南移动、南岸不移动、北岸不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关洲河段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关洲岛南岸为凸岸沉积明显,与南岸距离变近,相对南移;人们为了保护南岸,可能建设有大量护岸工程,使得南岸很难向南移动,关洲岛北移不明显;上游水库蓄水拦沙,可能使该河段侵蚀和沉积处于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图中显示,关洲岛北岸为凹岸,有可能不断被侵蚀,向南移动,距离北岸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