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忠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上启春秋战国时期,下承秦朝之后的中国古代时期。它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贯穿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争夺主线。同时,它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经济的发展与衰落、思想文化的繁荣与专制、民族关系的融合与分裂、中外关系的沟通与阻断等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我们进入“大一统”的秦汉时期,汲取秦汉时期的“政治营养”,以史为鉴,以史明志。
一、秦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5.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二)统一全国及加强中央集权
1.东灭六国
时间:前230年——前221年
都城:咸阳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
2.北击匈奴
(1)前215年,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2)修长城。
(3)筑“直道”。
3.南征岭南
(1)修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水(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意义:扩大了南北水路交通的范围,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及北方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岭南地区的发展。
(2)在岭南置郡。意义:岭南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西南地区的管辖
措施:开“五尺道”、任官吏。意义: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今云南、贵州、甘肃南部、四川西南部一带)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三)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
3.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例题】秦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粤武王。汉初,刘邦遣使封其为南粤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侯”。这反映了汉代( )
A.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显现 B.推恩令政策的影响深远
C.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扩大 D.郡国并行制的弊端解决
【解析】根据赵佗的身份及态度“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称王朝命如诸侯”,可以判断出当时大一统国家凝聚力的增强,A项正确;推恩令主要针对的是汉武帝时期地方王国(诸侯王)分裂割据问题,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扩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施,基本上解决了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D项,此为“时空观念”错乱。
二、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皇帝制度
1.确立与存废:秦始皇于前221年建立,直到1916年袁世凯垮台而彻底结束,历时2137年。
2.基本特征: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终身。
3.影响: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往往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使君臣关系成为“主子”和“奴仆”的关系,不平等性显著。
(二)百官公卿制度
1.具体制度
(1)丞相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
西汉:汉初,承秦制,丞相权力大;汉武帝时期,逐渐形成了内(中)、外朝制度。
(2)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地方设监御史,专管地方监察。
西汉:设立十三州刺史制度,司隶校尉(监督京师百官及京师周边地区)。作用: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
2.政权运作的方式——“朝议制度”
作用: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但在君权至上的专制体制下,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3.特点
(1)分工明确。
(2)以君权为中心,为君主专制服务。
【例题】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太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在特殊情况下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只涉及君主和大臣的关系(此为典型的君主专制的内容),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中国古代皇权如何变化(暂时增强或暂时被削弱),都改变不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郡县制
1.时间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划分。郡: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县: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
(2)秦朝建立了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基本沿用之。
2.主要内容
(1)在地方设置郡县行政机构。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相当于“县”级)。
3.特点
由中央垂直管理郡县,郡县直属中央;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
(1)历史的里程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利于稳定政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历史反复:西汉初年、西晋、明朝洪武年间均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基础 按血缘关系划分 按地域划分
隶属关系 封地、世袭 辖地(中央垂直管理)任免
权力 统治权 行政管理权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四)察举制(选官制度之一)
1.确立时期:汉武帝时期。
2.内容: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3.特点:形式上由官吏推荐,但大权操控于上,民意很难体现,封闭性明显;以德才兼备为选拔的标准;东汉末年,士族地主势力壮大,逐渐遭到破坏。
三、备考要点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汉景帝时期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酎金夺爵、左官律等)、开疆拓土(秦朝北击匈奴、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修建灵渠)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统治崩溃(暴政与严刑峻法)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土地兼并、外戚专权、中央集权式微等)。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废分封,行郡县);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