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四通二融”培养理念探索

2021-11-29 13:29潘霓,张丽,张琳,王真真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4期

潘霓,张丽,张琳,王真真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全球化协作素养以及提高教师团队质素的重要手段,而与谁合作、引进的教育资源是否优质已成为评判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从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导向和与之相呼应的主流理论出发,着重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以苏州百年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四通二融”商科培养理念的思路与举措,并基于取得的成果与发现的问题,对未来进一步完善与实现该理念提出实践方案。

[关键词]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四通二融”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创新探索”(苏教师函〔2020〕10 号); 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创建国际化系列选修课程的研究——以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为例”(2019SJA1420)

[作者简介] 潘 霓(1984—),女,河北深州人,硕士,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商学院讲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任,主要从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创新研究;张 丽(197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苏州百年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校长助理兼教务长,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张 琳(1971—),女,四川峨眉山人,硕士,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商学院讲师,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金融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30-04    [收稿日期] 2021-06-17

一、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导向

鉴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导向,中外合作办学决策中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是“跟谁合作”“如何判定优质资源”。面临新的国际局势,教育部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以及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治理研究院研究团队提出“三维度”理论来认知一流资源的新内涵:第一维度为合作对象,合作院校是否在整体、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具备一流资源;第二维度是合作适恰性,着重考量资源引进后与本土的融合性;三是合作创新应用,合作的本质不是简单地引进或拿来,而是引进、吸收、融合、创新、引领,实现资源融合、创新一流[1]。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也提出了在引进教育资源时须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考虑学生身心发展与就业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引进的资源。二是要着眼于我方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资源等方面的创新与优化。三是引进的教育资源应能够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2]。

二、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国内现有开展学历教育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与项目通常有三种颁发毕业证书的模式:一是单一中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二是中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外方相应的学位证书;三是中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外方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实行较多的是第二种模式。然而,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有着较高比例的学生存在中途放弃出国意愿的可能,所持有的文凭证书既不能帮助其在国内升本,也未能获得国内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主体,其利益与权益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当地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学校为当地输送人才的职能实现。

三、“四通二融”商科培养理念的思路与举措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我校商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好人文素养、国际视野、专业技能和中英双语沟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并以帮助学生获得企业认可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为努力方向。商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并开展逐步深化的合作,探索出一条“四通二融”的实时深度合作之路。

(一)“四通二融”理念内涵

1.“四通”即双方在教学实施、教学素材、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的互通。“四通”强调由对接之初的单项输入课程资源逐渐转向双向创建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实施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所有素材,包括学生课业与活页教材,均由中外教师共同开发与设计。教学实施深度体现中外师生的实况互动,涵盖中外教师的互动、中方教师与外方学生的互动、外方教师与中方学生的互动以及中外学生的互动,从而实现在教学实施、教学素材、学生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四个方面的互通,并以“四通”为手段落地“二融”的培养目标。

2.“二融”即“中外融合,课证融通”。商学院以大商科为发展基础,建立“企业经管”和“互联网商务”两个专业群,在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同时,放弃单一的中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加外方相应的学位证书的方式,通过引进更适合中方专业的外方课程加上更符合中国就业市场的人社部认证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即以引进的外方课程为培养手段,以帮助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培养目标,打造中外融合、课程融通的商科课程体系。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打造,实现两个专业群毕业生所需的素质、知识、技能和思维。

(二)进程式举措

第一进程:中加教师共同打磨试点课程,实现中加学生“跨时差”全英文课堂。

2019年秋季学期,我院将International Business专业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nd Seminar课程作为试点课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教学创新,采用苏州-多伦多师生共同上课的模式,使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托企业真实案例和虚拟商务沟通任务。

该进程中的融通主要体现在中外教师共同备课与授课,中外学生共同上课并组建小组完成课业,所有的过程都是通过Zoom线上会議软件来实现的。在课程打造上,中外教师严格遵守课程大纲中对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要求,并使用加方选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双方历史上第一次以这种崭新的模式实现教学目标,中外教师在授课形式、活页教材、7个项目课业以及成绩评判标准上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课上,中外师生跨越时差,实现现场+线上的实时互动;课下,中外学生通过邮件、微信以及Zoom会议商讨课业内容,分享个人观点。

第二进程:将试点课程理念与模式融入大商科专业群建设。

2019年秋季学期末,商学院将试点课程与国际商务基础(Fundamentals of Business)商定为群平台课程,分别于2020年秋季学期与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受众由原有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推广至更多专业,服务于“企业经管”和“互联网商务”两个专业群。

两门课程都沿袭试点课程的理念与模式,秉承“服务经济,服务地方”的建设目标,兼顾学生的反馈及实际就业需求,将全英文授课在此转变为双语授课。除沿用其在上一进程中研发的教学资源与模式外,中外教师共同升级教学素材,将该课程由章节式改良为模块式,每一个模块配有一个微课教學视频。每一个教学视频由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中外学生也参与部分视频的录制。此外,中外教师一直致力于活页教材的实时更新中。

第三进程:推广“四通二融”培养理念,落地“国际证书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商学院致力于将国际资格证书融入“大商课”专业群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商学院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网开展调研,以证书在国内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含金量、获取难度以及与课程培养目标的融合度等标准,严选出人社部认证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打造商学院“国际证书课程”体系,实现“中外融合与课证融通”的培养目标。

四、实践成效

(一)实现合理教育主权让渡,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教学实施由“单方”转向“共建”

1.中外教师共同量身打造课程教学大纲、活页教材、适合中外学生共同完成的中外文化比较视频、线上虚拟商务会议等小组作业及中外共同上课的教学视频。中方教师在课程建设领域话语权的提升,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与模式更适合中国学生的本土就业需求,使学生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掌握本土就业技能;另一方面,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2.通过“共建”商学院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式教与学模式。国际商务沟通课程成功创立了中外合作的体验式“教”与“学”模式,通过中加教师线上共同备课,即时连线授课,中外学生混合成组,线上完成项目课业,形成教与学的闭环。这种跨时差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与中外学生协作学习的模式,实施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中开拓国际视野,实现真正的国际交流。

(二)“四通”教学模式得到学生较为广泛的认可

1.针对试点课程开展的学生学习体验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普遍认可这种学习模式。该课程组采用问卷调查以及一对一访谈的调研方法对班级内的23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8份,6名学生自愿接受了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学校当期教学测评中,国际商务沟通这门课以93.21%名列商学院57门课程中的第二名。

2.试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入群平台推广阶段,反馈良好。商学院将“四通”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应用,从一门课、一个班、一名教师拓展到两门课、5个班、3名教师,学生人数也从当初的23名增长到200名,共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学生体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三)服务于“二融”培养目标的国际课程证书体系已具雏形,使引进的国外资源服务地方就业

商学院基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网开展调研,以证书在国内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含金量、获取难度以及与课程培养目标的融合度等为标准,严选出3个人社部认证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分别为托业证书(TOEIC)、企业行政管理证书以及商贸零售管理服务人员证书。

1.托业证书。该证书面向商学院两个专业群,旨在反映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商务基础知识以及全球化协作技能。目前,商学院开设的国际商务基础与国际商务沟通(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nd Seminar)两门课程在课程学习成果与教学实施等方面与该证书紧密融合。

2.企业行政管理证书与商贸零售管理服务人员证书。两个证书分别面向商学院企业经管专业群与互联网商务专业群。为帮助学生获得企业行政管理证书,商学院对企业经管专业群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给予界定,分别为商业规则思维、经济学人思维、数据处理技能以及办公软件技能。互联网商务专业群的核心能力为跨界融合思维、互联网+思维、信息采集处理技能以及商务沟通谈判技能。

五、实践中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国际商务沟通课程的教学模式虽然得到学生较高的评价,但是在推广阶段也显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较为突出的是推广阶段的学生人数增至200名,给我院学生与外方学生的互通增添挑战。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及与外方学生互通的意愿上。商学院将以问卷调查与学生代表访谈的形式进一步开展调研,并基于结果对中外学生互通的规模、维度以及形式做进一步的调整。

其次,基于商学院两个专业群的核心能力以及选定的人社部认证的企业行政管理证书与商贸零售管理服务人员证书,商学院各相关课程组将与外方教师团队商讨,选定并改良与其匹配的引进课程。

最后,想要实现课证融通,精良师资的配备以及企业从业人员的深度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当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控制及稳定时,商学院将邀请外方课程团队的教师来访我校,并组织由中外教师以及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讨会,使其更为真切地了解中国就业市场实际需求,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引进“为我所用”的教育资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梦泉,吕睿鑫,张舒,等.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治理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10):12.

[2]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5-36.

Exploration on Training Concept of “Four Intercommunications and Two Integration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aking Suzhou Centenni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PAN Ni1a, ZHANG Li1b, ZHANG Lin1a, WANG Zhen-zhen2

(a. School of Business, b.Academic Affairs Office, Suzhou Centennial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123, China; 2. Academy of Future Education,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China)

Abstrac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develop internationaliz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ltivate students global collaborations literac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eams. Meanwhile, with whom to cooperate and whether the introduced foreig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of high quality have become important criteria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Starting from the policy orientation and mainstream theory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vocational college, proposes “four intercommunications and two integrations” business training concept and measures, with Suzhou Centenni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a practical pla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as well.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 high quality; “four intercommunications and two integ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