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实践全媒体记者 刘秉承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 谭艳丽
乌兰浩特意为“红色 之 城”,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乌兰浩特市有“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葛根庙“八一一”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内蒙古骑兵一师师部遗址、内蒙古军政大学遗址等一批红色打卡地。2018年7月底,乌兰浩特市正式退出自治区级贫困旗县行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6%降至0,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末的3332元增长至2020年末的15013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浩特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创新“菜单式”扶贫方式满足贫困群众个性化发展需求,发挥党员干部头雁作用,打了一个漂亮的脱贫翻身仗,成为兴安盟第一个脱贫出列的贫困旗县。
2016年,乌兰浩特市在全区率先提出并实施“菜单式”扶贫做法,设置了蔬菜种植、牲畜养殖、易地扶贫搬迁三大类55项“菜品”,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户根据每户的家庭状况和具体需求共同“点菜”,帮扶部门按需“配菜”。
钟淑霞的老伴儿宋玉合今年57岁,多年前遭遇车祸,干不了重体力活,这让本不宽裕的家庭过得更加困难了。万般无奈之下,钟淑霞只好外出打工。“前些年在天津打工也不容易,每天起早贪黑的也剩不下多少钱,最主要的是离家远总惦记家。”说起打工的经历,钟淑霞很是感慨。2016年,乌兰浩特市把钟淑霞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乌兰浩特市人社局带着扶贫“菜单”上门,并根据她的“点菜”,为她家建起了1栋设施农业大棚,还帮她家实现了易地搬迁。
有了政策的扶持,钟淑霞干劲儿更足了,一口气承包了9栋蔬菜大棚,家里的年收入从8千元增长到了8万元。老伴儿宋玉合在健康扶贫政策下,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现在老两口用卖菜赚的钱买了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钟淑霞的脸上重新绽放了笑容,“有了电动车送菜更方便了,而且帮扶干部还上门帮我们卖菜,销路不成问题,以后的日子也有盼头了。”她说。
“我们精准了解群众需求,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私人订制’脱贫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乌兰浩特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包维娜表示。
从乌兰浩特市市区出发,向北不到10公里,就到了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这里原来是个贫困村,通过近几年的帮扶,嘎查已从原来的“欠账村”转型为集体经济近百万元的“网红村”。
转变如何实现?党支部书记王银山给出了答案:“嘎查近几年借助帮扶政策和帮扶单位扶持,通过生态修复,把原有的一个大沙坑打造成了生态景区,现在嘎查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贫困群众也都稳定脱贫了。”如今,王银山对嘎查的发展信心十足。
高根营子嘎查从2019年开始,以“低成本开发、少人工干预”的原则,利用洮儿河水系,对村里存在多年的大沙坑及其周边开展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和治理。经一年多的精心建设和打造,先后建成休闲沙石滩、浅水滩、儿童活动乐园、休闲栈道、垂钓码头等景点,昔日被当成垃圾场的大沙坑,摇身一变成了崭新的神骏湾生态体验区。自运营以来,景区累计入园人数超13万人次,总收入达260余万元。
景区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了就近打工的机会。从景区动工修建开始,建档立卡贫困户佟宝山就一直在景区工地打零工,现在景区开门迎客了,他就到景区当起了保安。“我在这儿每个月能收入2500多元,我还打算在家里开个小卖铺,再增加一笔收入。”现在,在景区务工的当地村民已有35人。
山水为媒,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在高根营子嘎查实现了深度融合,赋予村子新的发展动能。
高根营子嘎查神骏湾景区 许卜予/摄
长山是乌兰浩特市派驻哈达镇三合村的第一书记。这个蒙古族小伙儿打小放牛羊,但在三合村,他变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常在稻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
进稻田,源于工作推进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三合村都种植哪些水稻品种?它们有哪些优势?为什么好吃?有哪些历史故事?领导和游客们抛出的问题,给长山和工作队员出了难题,但也促使他们深思。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对水稻从种植到收割全过程有了切身体验,长山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喜悦。现在,不管谁问水稻方面的知识,他都能轻松应对,跟农民群众的心也由此贴近了。
三合村的土壤是肥沃的黑土地,水是优质水库水,加上昼夜温差大,种出的稻谷颗粒晶莹、营养丰富、口感极佳,深受区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米虽好,但缺少知名度。经长山和另外两名工作队员的努力,三合村的大米经网络推广后,当年即销出2万斤。“村里人会上网,但不会网上卖货。有了驻村干部的帮助,村里的土产卖到了更多地方。”村民秋英子说。
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像长山一样的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来真情,用苦干、实干给帮扶村带来了崭新气象、注入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