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冬青 陈冬梅 唐艳
(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手术后的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rtauseaandvomiting,PONV)是各类手术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概率高达20%-30%[1]。而妇科术后尤其是腔镜术后发生PONV患者的几率则更高。不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痛苦,也影响了术后患者体质的恢复,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产生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胃内容物肺部吸入、循环功能紊乱等。其中手术后第1天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最多,尤其多见的是发生在苏醒后2小时内[2]。影响PONV的因素众多,如年龄、体型、术前相关合并症、手术操作、术中麻醉药使用、CO2气腹等。需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来缓解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常用的方法有心理疗法,注射用泮托拉唑、胃复安、昂丹司琼等抑酸护胃止吐药物。但心理疗法疗效不显,止吐药物治疗起效较慢,而本研究通过联合揿针按揉内关穴、足三里穴可增强止吐的疗效。该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法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经济有效,疗效显著,无明显副反应,且能安抚患者心理,患者和家属更容易接受,临床上值得运用。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0年06月来南通市中医院妇科住院采用腔镜全麻手术治疗的术后患者,共90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5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5.5±3.6)岁,其中宫腔镜手术术后患者18例,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27例。对照组45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6.0±2.9)岁,其中宫腔镜手术术后患者20例,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25例。2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所有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为我科进行宫腔镜及腹腔镜全麻手术者,无严重术后并发症。
1.3排除标准[3]①有认知问题及精神类病症的患者;②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术前有严重眩晕、晕车、晕船疾病史;④同时患有咽喉部疾病者;⑤内关穴及足三里穴部位的皮肤有皮疹、破损、感染、血肿者;⑥使用了其他止吐药物和(或)疗法的患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给予注射用泮托拉唑抑酸护胃治疗,具体方法:患者术后予60 mg注射用泮托拉唑(韦迪)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每日一次。
1.4.2治疗组 在对照组泮托拉唑使用基础上加上揿针埋针联合治疗,具体方法:患者术后苏醒后,选用清铃0.20 mm×0.9 mm的无菌揿针,对两侧内关穴和足三里穴部位局部皮肤予以消毒后,持小镊子夹取针柄处,取下胶布,垂直刺入两侧内关穴和足三里穴部位,适力按压揿针埋针部位,以局部感到酸胀感为宜。再用医用胶布固定之。患者每个穴位每日进行2次按压,每次按压30秒,予埋针2~3天,观察治疗部位皮肤有无不良表现。
1.5疗效观察 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腔镜术后24 h、48 h内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WHO关于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的分级标准[4]中按恶心呕吐的程度可分成Ⅴ度:0度为无恶心及呕吐;Ⅰ度为有恶心,无呕吐,进食及正常生活无影响;Ⅱ度为有恶心伴短暂的呕吐,进食及正常生活受到影响;Ⅲ度为呕吐较严重且需要治疗,进食及正常生活影响严重;Ⅳ度为无法控制的呕吐,进食及正常生活困难。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统计,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治疗组术后24 h、48 h的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
表2 两组患者治疗48 h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
随着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发展,腔镜手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外科各个专业。因为目前腔镜手术大都为全身麻醉,患者手术苏醒后发生恶心呕吐几率很高[5]。手术牵拉、手术时间、麻醉因素、气腹影响、术后疼痛等各种因素刺激均可通过内脏化学感受器将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送到呕吐中枢,从而引起PONV[6]。
PONV作为仅次于术后疼痛的术后第二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痛苦和经济损失[7]。一旦发生恶心呕吐,不仅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不良、加重伤口疼痛甚则引起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手术后的恢复,影响伤口愈合,也会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甚至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且使住院时间变长及诊治费用增多,所以对于防治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十分必要[8]。常规的西药治疗起效缓慢,治疗PONV疗效并不理想,而非药物疗法因其疗效可靠、安全无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而受到关注。中国医学认为,手术术后发生恶心呕吐是由于邪去正伤、脾胃不和、升降失调、浊邪上犯所致,中医对此病有两种治疗方法:包括內治法和外治法。內治法是口服中药止吐剂,但因患者自身已难以进食,更无法服用苦味的中药,故外治法在临床上则更为常用[9]。外治法中针灸疗法较常采用,但是此治疗方法对医生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且一些患者难以忍受针刺带来的疼痛,甚至发生晕针等现象。揿针疗法则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揿针疗法古代已有之,《灵枢·官针》中所载的“浮刺”针法是该法的前身。《内经》较完备的阐述了浅刺法的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等,为浅刺法奠定了基础[10]。揿针疗法是皮部理论、浅刺法和留针术相互结合的具体运用形式。《黄帝内经·皮部论》有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不仅能够反映十二经脉相应脏腑的情况,还能够刺激它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病变的目的;《素问》中有“静以久留”的针刺手法。久留针可以用来调气或候气,起到调气血及平阴阳的功效,还能延长针刺持续时间,从而增强治疗效果。西医研究证明,皮内针可以通过直接刺激外周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刺激局部神经,然后能沿着神经通路传导至中枢,从而进一步使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达到其治疗效果;皮内针还能够通过刺激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后释放出能引起血管内物质渗出化学物质而使神经末梢兴奋; 表皮上的Langerhans细胞也同样参加到免疫应答中;皮内针通过持续刺激相应穴位,可发挥其针刺效应[11]。揿针是久留针的一种发展,是一种揿钉型皮内针,外形与图钉相似,针柄呈圆型,将揿针刺进皮下或皮内,固定并刺激相应穴位,埋藏较长一段时间,称为“埋针法”,作用机理与针灸相似,以达到镇吐效果,具有操作方便、无痛安全等优点[12]。将揿针刺进相应腧穴的皮下或皮内且予以固定,并将其留置一定时间,进行固定长时间留置,给相应穴位以柔和持久且有效的刺激,疗效可靠,作用持久,无痛安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3]。
现代医学认为揿针埋针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4]:(1)局部作用机制。其一是电化学效应,即揿针刺入穴位使人体产生微电流,局部电位差、浓度差发生改变,从而通过影响相应神经和组织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其二是揿针刺入皮肤后针体的刺激和留针过程中按压的压力会兴奋局部针刺区的压觉神经末梢,围成压力屏蔽区,使痛阈提高。其三是揿针的局部刺激,会使局部组织释放5-羟色胺(5-HT)、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IFN)等物质。(2)神经体液调节方面。揿针能够通过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感受器,产生递质,顺着相应的神经通路传入中枢,激活体内的神经网络,且能通过刺激释放出前列腺素等物质抑制中枢神经感觉形成。(3)远隔效应机制。揿针刺激局部组织所释放出的化学物质能够经血液循环至远隔部位,从而形成对组织、细胞的良性影响,有助于治疗疾病。
中医经络学说阐述了人体各经络的分布规律、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中医相关理论认为人体腧穴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其是治疗人体脏腑相关病症的有效刺激点[15]。恶心呕吐病因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运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皮部是经脉投影在皮肤上的对应区域,是属于人体皮肤表面的十二经脉的一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的部位,与气血经脉相通,与体内脏腑构成整体的关联,是机体的防卫屏障及针灸之处。腧穴既是脏腑经络之气于人体表面输注之特殊部位,又是针灸之部位[16]。所以针刺皮部一样可以起到通调气血经络,平衡脏腑阴阳,实现防病治病之目的。揿针疗法是皮部及腧穴理论完美结合的具体运用形式,通过对皮部及腧穴柔弱而稳定持久的刺激,以达到通调经络气血,治病驱邪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术后人体气虚运血无力,血少胃肠失于濡润,功能紊乱,运化传导功能失常,加之手术损伤皮脉肉骨,致血脉瘀阻,血溢脉外,经络受阻,气机不畅,引起恶心呕吐[13]。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予针刺相应病变经脉上的远端腧穴,通过“针向病所”将发出的信息传向病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循经取穴,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内关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是八脉交汇之要穴,为中医止呕的常用穴位,可调节胃肠、三焦的气血功能,具有理气和络、降逆止吐的疗效;足三里穴为下合穴,能调理脾胃、升降气机,调节机体自身功能。不断的持续微量的刺激有效穴位能有序运行人体经络气血,达到健脾和胃、通经活络、调畅气机及镇静止呕之功效。相关研究显示,针刺机体相应穴位,可在大脑相应反射区捕捉到神经系统的改变[1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术后24、48小时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应用揿针埋针防治妇科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具有显著效果。应用揿针埋针疗法安全可靠,揿针的形状与图钉相似、针体的直径只有0.20 mm、针长只有0.9 mm,伤不到深部组织、内脏器官和大血管,很少有皮下出血,不易触到痛觉神经末梢,无明显痛感[9]。且揿针疗法起效较快,疗效肯定;本法安全,本身无任何痛苦,不影响患者的活动;该法适应症广,凡体针能治疗的疾病揿针均同样可用,且易于操作,只要掌握关键方法,将针刺入皮下,患者无疼痛感即可,只要取经正确,用穴得当,针刺方法正确,患者均会取得较好疗效。患者在埋针期间,可以进行正常活动,再辅以适当运动,能达到通行气血、活血通脉之功效[18]。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水平不断地提升,妇科疾病的治法日益多元化,高质量的医疗条件、舒适的治疗体验可以使拥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使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尽可能配合医生坚持治疗。揿针埋针疗法则能以较小的痛苦获得较大的疗效。本研究应用揿针埋针疗法治疗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手术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反应,缓解患者痛苦,且易于操作、起效较快、无痛安全、方便运动,患者接受度较高。因此揿针埋针疗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索研究,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并给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