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典
(山东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剪桐封弟”就是关于剪纸最早的有据可查的记载。剪纸也是我国千万年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剪纸艺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滨州和东营为中心及周边地区)也是民间艺术形式中最常见的艺术类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百姓在不同的节日或者如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最常见的就是以剪纸的形式进行心意的传达。随着数字社会发展,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离生活越来越远,必然会慢慢失去生命力。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靠传统手段的挖掘、抢救与整理等是不够的,它需要融入数字科技,利用数字科技创造更多保护与传播的新手段,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数字社会下,黄河三角洲剪纸数字化路径有哪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每个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与本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密切的联系。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有据可考:起于元末明初,盛于明末清初。黄河三角洲剪纸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与这几个历史时期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有关。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部沿海与祖国北方的交通要道。随着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人口大迁移和商旅日益频繁,带动三晋、燕赵、鲁西南等周边文化与本地文化交融,甚至,江浙一带客商走京(北京)串卫(天津)必须经过这里,因此,江浙一带的细腻剪纸风格也对黄河三角洲剪纸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人口和文化的交融逐渐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剪纸独特的艺术特点。
黄河三角洲剪纸在特点上不但具有奔放、质朴等国内剪纸艺术共通特点外,还有鲜明的本地艺术特征。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因为地理与人们流动的原因,不但具有山东本地剪纸的传统特点还吸收其他地区的特点而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拙中藏巧的艺术特点。色彩方面以传统单色为最常见,但是也有分色、套色等形式。形式方面,窗花、墙花、顶棚花、喜花、绣花等不同形式齐全。题材和内容方面不但有反应当地生活的“农家乐”和“回娘家”及“买花布”等剪纸作品,也有反应其他地区的“舞龙灯” “插水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的风格特点既有北方和西部剪纸简朴大方、粗犷雄豪的一面,也有南方剪纸多变、细腻、繁复的一面。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农耕社会中一直是心口相传模式。随着社会进入数字化,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让这种民间艺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使这类艺术的生存土壤急剧减少;现代社会对数字技术的依赖让这种艺术的生产、传播路径面临断绝。现在,很多类似的民间艺术只能依赖作为文化遗产的形式,通过国家的力量进行保护。但是,这种形式并不能让其成为新的社会生态圈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在新的社会扎根生长,最终可能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化石”而存在。类似文化遗产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必然是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在这种前提下,研究剪纸艺术如何利用、适应数字化,并在数字化条件下能够继续生根发芽成了这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项目作为发展互联网文化信息资源的主要策略[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2 年推出《世界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并于2002 年下半年起草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纲领》草案,在 2003 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数字化遗产宪章》,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正式纳入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 年3 月26 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号)中也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2]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在计算机中用0 和1 表示)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编码)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而以高速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纳、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
二十一世纪,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正在经历两个层面的飞跃性发展:数字化技术革命与数字化内容革命。数字化技术革命:是指在数字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硬件、软件等方面产生的革命性变革。比如现在热门的: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云计算、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内容革命:是指由数字技术变革引发的信息流动各环节(生产、保存、传播)等的革命性变革。比如:图像信息流的演变(物质媒介-数字图像-动态影像-流媒体-交互式-虚拟现实),可以看到,随着不同数字技术的出现,信息的媒介、方式、手段、交流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引发了世界性的、面向数字时代的文化媒介的变迁运动。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以便为未来的、文化内容、市场竞争奠定新的基础,进而为新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黄河三角洲剪纸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归属于数字化内容之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在国内也有许多团队和专家进行了研究。
武汉大学的张薇、王九位教授认为: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采用数字图像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与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组织、存储,实现对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查询、管理和反复使用。[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博士团队认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但要提供数字化保存、组织、存储与查询检索、再设计等方法,还应该进一步建立基于计算机或网络的数字化文遗产博物馆、展览馆、演艺舞台、辅助设计系统、智能仿真系统等,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与传播提供服务。
(一)数字化采集路径:分为数字化信息获取和数字化信息处理两个步骤。利用数字化设备(相机、录音器、摄录机、扫描仪、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采集设备可以完成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三维数据的获取工作。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全景拼图、数字建模、数字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对获取的数字信息进行分类、品质提升、多维展示、数字确权等信息深化处理。
(二)数字化保存路径:主要分为物理保存和网络保存两类。物理介质保存包括:光学介质(CD、DVD)磁性介质(磁带、软盘、硬盘等)半导体介质(DRAM、NANDFLASH、NORFLASH);网络保存包括:网站、数字博物馆、云存储、分布式存储等形式。
(三)数字化管理路径:从数据库软件来看有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Access 及MySQL 等;从面向受众数目来看有单用户系统、多用户系统;从支持站点来看有DBMS、DDBMS、同构分布式数据库、异构数据库、联合数据库。
(四)数字化传播路径:网站、视频、自媒体、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
(五)数字化开发路径:数字化开发是通过对象的研究和分析,提取该目标的核心设计元素和建立框架,开发出相应的工具。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两个路径:一是平面类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开发;二是三维造型的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平面类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代表性成果有: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CAD 中心的“敦煌壁画艺术的数字化知识提取与辅助创作系统”、1994 年,南京大学沈默君等完成的“刺绣画稿创作辅助设计系统”、2004 年.浙江大学CAD&CG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于金辉教授与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张显全教授就合作完成了“计算机辅助生成剪纸形象系统软件”、2006 年于金辉教授、李岩合作,开发出“计算机三维剪纸效果生成系统”等。三维造型的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有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的“斑铜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团队开发的“智能化壁画临摹辅助系统”和“石窟壁画文物保护修复辅助系统”等。平面类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主要是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结合,首先建立典型图案素材库及其管理系统,在分析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规则库,最终为创作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工具,从而建立起一套从素材输入到图形生成、编辑、修改等功能的完整系统。三维造型的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基本是同样的素材-管理-规则-工具技术路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辅助设计系统未来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功能更加全面。
(六)数字化衍生路径:数字化衍生有无限可能。可以将黄河三角洲剪纸的故事、艺术精神、艺术元素等与数字艺术如动画、数字电影、电子杂志、网络游戏等相结合;可以通过图形数字化、工艺品辅助设计,实现剪纸与现代艺术设计间的运用转化;可以将剪纸元素和特色引入数字传播不同领域如: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多媒体展示、数字媒体、网站设计、3G 交互设计、UI 等。通过数字化衍生路径可以使黄河三角洲剪纸艺术紧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展出更多有趣和更为广泛的传承发展模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以黄河三角洲剪纸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来对中国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和有效保护,并且在此基础上,让这种文化遗产借助数字化重生,焕发新的生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