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明,李文琴,戚培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06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型牙颌畸形矫治技术,采用可摘戴矫治器,通过不断小范围移动牙齿,达到牙齿矫治目的,其矫正固定效果及稳定性与附件固位力相关[1]。 矫治器附件是粘接在牙面特定位置、具有特定形态和大小的树脂块,发挥增加矫治器固位、辅助牙齿移动的作用[2]。矫治器附件的粘接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亦是无托槽隐形矫治操作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目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粘接所用的塑料调拌刀具有以下缺点:操作端前端比较粗大,为半圆形,直径>4 mm,而矫治器附件均较小, 因此使用普通塑料调拌刀很难完成精细操作;树脂材料不能被较好地压实压平,不易将多余的树脂刮除干净,边缘修整效率低、效果较差,且易产生气泡[3]。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款用于无托槽隐形矫治附件粘接的树脂充填调拌刀,使用效果较好,并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1550872.5)。现报告如下。
医用级耐高温耐高压塑料。
在现有普通塑料调拌刀基础上,根据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粘接要求进行设计加工。树脂充填调拌刀由刀柄、圆头端、尖头端3部分构成。刀柄为长方体,长10.0 cm,宽0.9 cm,厚3 mm,扁平,边缘光滑;圆头端整体外形为等腰三角形,底边长0.9 cm,三角形顶点距离底边的距离为3.0 cm,该等腰三角形中间厚边缘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即最前端)设有直径为2 mm的圆头,圆头呈片状,两面为平面,用于挖取树脂,也可用圆形平面将树脂压实、压平;尖头端整体外形为三角形,底边长0.9 cm,三角形定点距离底边的距离为3.0 cm,该三角形尖头端中间厚边缘薄,其中一条侧边为直形刃部,另一条侧边为弧形刃部,直形刃部在调拌玻璃离子材料时可用于材料的调拌和收集,弧形刃部可用于刮除多余树脂,尖头端也可用于放置较小的矫治器附件。树脂充填调拌刀实物图见图1。
1.刀柄;2.圆头端;3.尖头端。
树脂充填调拌刀采用单独塑封包装,经高温灭菌消毒。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操作者一手持树脂充填调拌刀刀柄,根据模板附件大小,用圆头端取出适量复合树脂糊剂放入模板附件槽中,后用圆头端轻压树脂,使其平整充填于模板附件槽内。树脂充填调拌刀尖头端亦可用于玻璃离子及其他充填材料的调拌,发挥普通塑料调刀的功能。
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充填耗时:指从用调拌刀挖取树脂开始,到树脂充填附件完毕所需时间。
选取2020年6月15日至6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16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初戴患者,在其矫治器附件粘接过程中,选取矫治器附件100颗使用普通塑料调拌刀进行填充,选取矫治器附件100颗使用树脂充填调拌刀进行填充,操作者为同一名护士(正畸科工作时间>2年,取得口腔专业护士培训证书),统计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充填的耗时。使用树脂充填调拌刀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充填的耗时低于普通塑料调拌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充填耗时比较 s
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操作者依据模板附件大小,用树脂充填调拌刀选取适量复合树脂后充填于模板附件槽内[4]。操作时树脂量要适中,树脂放置过少则接触不到牙面粘合剂,使附件形态不完整,而量过多树脂可沿牙面溢出并粘附于牙面,容易使矫治器沿附件表面发生滑脱[5]。树脂充填调拌刀圆头端易于挖取树脂材料,只需轻压2~3次即可完成操作,圆头端或者尖头端均可对树脂放入模板附件后多余部分进行刮除与边缘的修整,以达到放入附件的树脂量适中、轮廓完整的目的,从而使附件粘接良好,不易脱落。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树脂充填调拌刀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充填的耗时为(9.07±1.35)s,低于普通塑料调拌刀的(12.89±2.5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树脂充填调拌刀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简单、方便,有较多功能,可节省操作时间,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树脂充填调拌刀采用耐高温耐高压的塑料制作而成,制作简单,易于清洁、高温灭菌消毒和保存。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可使用树脂充填调拌刀的一端将树脂材料一次性挖取,使用另一端进行充填和修整,若树脂材料不够时,可继续用挖取材料那端挖取所需树脂,防止交叉感染。
该树脂充填调拌刀圆头端连接刀柄处宽度太窄,致其在使用过程容易折断,此处材料可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