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乔 胡 萍
儿童舞蹈剧目名称的语言特征探析——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剧目为例
唐 乔1胡 萍2
(1.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北辰第二幼儿园,湖南 长沙 41000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基于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1000余个剧目名称的分析,指出优秀的儿童舞蹈剧目名称常用拟声词和重叠词体现语音特色,用方言词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用拟人和谐音双关体现修辞色彩。同时,也指出儿童舞蹈剧目名称应根据演员的年龄阶段、语言能力、教育水平和知识经验等因素制定,才能达到将语言审美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融为一体的效果。
儿童舞蹈;剧目名称;语言特征
儿童舞蹈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认知事物的方法为基础,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儿童特有情感的一种舞蹈艺术表演形式。它既可以丰富幼儿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又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幼儿身体运动机能,对于幼儿个性的形成、智力开发以及审美能力等全方位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一种身心合一的特殊教育。
编排一个儿童舞蹈,音乐可由一首或几首乐曲剪辑合成,舞蹈剧目名称虽可来源于某首乐曲名,但多数情况是由舞蹈编导依据内容自行命名。因此,剧目的命名也不应忽视。首先,一个新颖、贴切且有特色的剧目名称是最直接的语言艺术教育,能让儿童在接受舞蹈艺术熏陶的同时感受汉语的深厚魅力。其次,从宣传效应来说,一个脱颖而出的节目名称,也是一则创新的广告,是节目宣传的重要一步。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既符合儿童舞蹈特色、儿童语言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又具有创意传播价值的儿童舞蹈剧目名称,是一个值得广大儿童舞蹈剧目编排人员和儿童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目前,关于儿童舞蹈剧目名称研究成果寥寥。笔者通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得节目命名的文献16篇;剧目名称命名的文献4篇;其中,徐祥龙[1]指出京剧剧目的命名上可以地名、人名、人物+事件、剧中某道具或事物等作为剧目名称;李跃忠[2]谈到湖南影视剧目的命名主要以戏剧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戏剧中心事件或剧中的关键情节等手段进行剧目命名;信倩倩[3]分析了当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命名常通过灵活变换语言的结构形式和巧妙运用修辞来完成,表现方式灵活多样。然而,关于舞蹈剧目名称制定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献暂未发现。
“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是经中宣部批准,在中国文联领导下的全国性少儿舞蹈展演活动。首届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十届,是我国少年儿童舞蹈交流与展示的重要舞台。笔者收集了第一届至第十届的《小荷风采》的剧目名称共1500余个,从中筛选了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儿童(小学一、二年级)的舞蹈剧目约1000余个,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儿童舞蹈剧目名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剧目名称的语言特征,挖掘语言背后的命名理据和文化内涵,探讨即符合儿童语言认知发展需求又具有良好宣传效果的舞台剧目命名手段。
具有语音特征的儿童舞蹈剧目名称主要体现在拟声类和重叠类。
拟声类剧目名称主要有《biajibia》《噼里啪啦》《嘟达达》《瑶鼓咚咚》《乒乒乓乓》《茶壶嘟嘟》《喳喳雀》《呛呛滚来好年冬》《小鸡小鸡咯咯咯》《算盘哒哒响》《我和驴儿嘚吧嘚》等。
拟声词又称象声词,主要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水声等,也可模拟人类自身器官或肢体动作所发出的声音。它的主要特征是能重叠,修饰限制名词和动词,也可单独成句。恰当运用拟声词,有助于构建更加生动立体的语境,能够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姿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要将拟声词作为舞蹈剧目名称的话,应该选择儿童日常使用较多的词语,所创编的舞蹈也应该跟剧目名称所使用的词语特征相吻合。
《biajibia》(第三届小荷风采剧目)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下雨时孩子们打着伞,兴高采烈地去踩水坑的一个生活场景,没有肢体高难度技巧的展示,却充满了儿童情趣。剧目名称“biajibia”采用儿童熟悉的拼音文字,对应的汉字应是“吧唧吧”,“吧唧”在《现代汉语词典》P18的解释为:[拟声]形容脚掌拍打泥泞地面等的声音[4]。这里模拟的是下雨天小朋友的雨鞋去踩水而发出的那一声声清脆,刺耳的声音,具有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
《噼里啪啦》(第十届小荷风采剧目)表现了一个心怀舞蹈梦想的男孩通过点鞭炮放烟花和小鞭炮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鼓舞所有心怀梦想的孩子们,只要心中有爱,只要勇敢努力,一定会拥有灿烂的人生。剧目名称“噼里啪啦”属于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与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和幽默风趣的情调十分吻合。
虽然,小荷风采剧目名称中运用拟声词命名的剧目名称不算多,但儿童的思维是形象性的,他们的语言也趋于形象性,而拟声词能把场景和场面再现出来,具有可知性和亲切感,很容易让儿童产生共鸣,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情节及情绪。拟声词的运用看似散淡随意,实则处处用心铺就。在舞蹈排练中,教师们不妨多多引导孩子们关注这些貌似不起眼的拟声词,去体会其中的语言韵味,把语言艺术和舞蹈艺术结合起来,为小演员们开启一扇能看到不同风景的窗户。
搜集的剧目名称中,重叠类剧目名称主要有《洗洗手》《一双小小手》《牙牙与泡泡》芽芽的儿歌》《扭扭的牛牛》《笃笃红河边》《梦儿甜甜鼓儿圆圆》等。
重叠词,就是把单音节或双音节语素重叠而构成的新词。这类词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修辞作用。叠词通过音节的重复,在听感上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还能表达一种亲昵,爱萌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叠词本身就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适应儿童好奇、活泼、好动的天性。
从所搜集的剧目名称来看,儿童舞蹈剧目名称所采用的叠词结构最常见的为AA式。其中根据词性细分有:名词的重叠,如:牙牙、泡泡、芽芽、泡泡、豆豆、牛牛、羊羊、花花、鼓鼓、丫丫、娃娃等;动词的重叠,如:洗洗、闪闪、扭扭、跳跳等;形容词的重叠,如小小、亲亲、笨笨、弯弯、胖胖、尖尖、香香、甜甜、乖乖、笃笃等。
这些叠词在使用上超出了成人运用的范围,充分体现儿童在语言学习早期广泛使用叠词,采用儿向语言的特点。例如,《芽芽的儿歌》(第六届小荷风采舞蹈剧目)中的“芽芽”,“芽”原指植物刚长出来的可以发育成茎、叶或花的部分,可引申表示像芽的东西,以及幼小的生物。在该剧目名称中则用来形容幼小的孩子,将孩子们像初生的萌芽的特点展示出来。
儿童舞蹈剧目的命名较多地使用叠词这一手段,可使剧目名称更加富有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通过音节反复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增强儿童对语音节奏的具体感知。叠词符合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因此,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的舞蹈兴趣。根据李宇明的研究,形容词在学前儿童的词汇量中占据第三,是重要的一类词,四岁后是形容词学习的发展期。形容词有基本形式,也有复杂形式,比如形容词的重叠就属于复杂形式。儿童一般是掌握简单形式,复杂形式的掌握要落后两年左右[5]。因此,儿童舞蹈剧目名称通过有意使用形容词的复杂形式命名,可以刺激儿童学习形容词的速度和效率。当然,从儿童语言的发展进程和语言规范化使用来看,叠词也不可滥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采用儿向语言而采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对孩子的语言习得会更加有利。
从词语特征来看,有不少的儿童舞蹈剧目名称所使用的词语具有比较浓郁的地方方言特色,例如,带方言词语的剧目名称有《梨园俏妞妞》《猴赛雷(好厉害)》《俺们都是一条线》《咿呀 咿呀小嗲嗲》《台湾囝仔歌》《亲圪蛋》《山旮旯里的磨利嗄》《欢歌“阿酿”》等。
剧目名称融入方言词语能较好地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如“妞妞”“猴赛雷”“俺”“嗲”“囝”“圪”“旮旯”等这些带有南北方言特色的词语,不但能增强舞蹈的地域特色,还能让儿童感受母语方言的魅力,增强方言文化的自信。
《亲圪蛋》(第五届小荷风采剧目)是山西省吕梁市选送的剧目。山西话的“圪蛋”可指物也可指人,指物时,一般是“团状物或球状体”;指人时,如果是孩子,一般是指圆嘟嘟及其可爱的孩子,表达亲昵和喜爱。前面加上“亲”,则更体现出长辈对孩子的喜欢和疼爱,带有浓郁的晋语色彩。晋语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带有入声的方言,在晋语口语中有一类带“圪”的词语,如“圪塔”“圪针”“圪台”“圪堆”等,以其全区性的分布范围、独特的结构类型、高度的内部一致性成为该方言最具有周遍性的特征之一。刘育林指出:“加‘圪’是晋语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种双音化的方式,今天晋语已经较少用这种方式产生新的双音节词;相反,带‘圪’字的双音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在晋语一些地区日趋减少。”[6]
《山旮旯里的磨利嗄》(第三届小荷风采剧目)是湖南省凤凰县文联选送的剧目,由凤凰县箭道坪小学学生表演。“磨利嘎”在凤凰方言中是“石磨”的意思。这个剧目改编自凤凰一首流传久远的童谣,一般是大人坐着,把小孩放大腿上,前后摇晃,模仿推磨,边摇边问:“磨利嘎,推粑粑,推的粑粑送哪个呷?”小孩子随机回答送给爷爷呷,送给姥爷呷,送给爸爸呷,送给妈妈呷,也可以送给旁边在场的人,如此循环,充满童趣和教育意义。
如上所述,在舞蹈剧目名称中加入儿童耳濡目染的方言词汇,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处地域的语言文化,还能激发小演员们相应的语言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方言日渐式微,城市和农村中新生的单语人(只会说一种话,多为普通话)日益增多,对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巨大的挑战。从人的发展来看,单一的语言环境对儿童大脑的发育不利。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提出著名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他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时期: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2岁至12岁之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7]。因此,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应向儿童提供当地方言的学习环境,让儿童在多语多方言的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习得方言和普通话,提升语言习得和运用能力,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语多言人。
采用修辞手段命名的儿童舞蹈剧目名称主要分为拟人类和双关类。
从搜集的剧目名称来看,儿童舞蹈剧目常常采用拟人法来命名,如《我和小狗来唱歌》《给书包减肥》《小企鹅历险记》《我和鱼儿说说话》等。拟人法,是把非人类的东西予以人格化,并按照人的性格特征对其加以描写的一种艺术方法。
例如,《给书包减肥》(第三届小荷风采剧目)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现在的小朋友学业压力大,作业多,书包重,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以此呼吁给学生们减负。剧目命名使用拟人法,将“书包”比作“人”,形象地运用 “减肥”一词表现舞蹈的立意,十分贴切生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至七岁的儿童,其思维方式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为主的。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以外的一切事物同人进行比较 ,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在幼稚的想象中把它们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一切特性,利用这种“视物为人”的思维特点,在舞蹈命名的时候恰当的使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吸引儿童的兴趣,正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满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要求的。
儿童剧目名称采用双关法命名的有《兔气扬眉》《鼠你快乐》《坚持不“蟹”》《板板精踩》《筷乐欢歌》《“舞”与“轮”比》《筷乐成长的小鸿雁》等,这些剧目名称都体现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效果。所谓“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使其既具有本身的表意作用,又可以从其表意中引出另一层含义,且以这另一层含义为主构成一语双关的效果。
例如,《兔气扬眉》(第六届小荷风采剧目)通过表演小兔子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打败困难的故事,教育小朋友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勇往直前。名称中的“兔”即是舞蹈采用的艺术角色——小兔子,也是通过谐音寓意“吐气扬眉”或“扬眉吐气”,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鼠你快乐》(第六届小荷风采剧目)也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把“数”改为“鼠”,在舞蹈中,小演员们穿上了老鼠的服装,与剧目名称相呼应,传达“鼠年快乐”“数你最快乐”的美好祝愿。
在舞蹈剧目中双关手法的运用是为了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含蓄,幽默,从而加深语意,让人印象深刻。而在儿童舞蹈剧目名称的制定中,双关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小演员们,把他们视为具有强烈的审美需求和幽默感的独立存在。双关语一词摄二意,甚见巧思,可以说是编导与小演员们之间心照不宣的“游戏”,而小演员们在排练的过程中惊奇错愕地接受了编导机智的挑战,需要强烈的幽默感才能“解码”。
修辞类的手法在小荷风采的舞蹈剧目的命名上占有较大的比例,学前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修辞性语言具有对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具体化的功能,有利于儿童理解生涩的事物概念,并且修辞性语言所具有的情感负载和审美特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8]。
综上所述,通过对十届小荷风采舞蹈剧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编导和舞蹈老师在制定剧目名称的时候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一方面,一个新颖的,有特色的舞蹈剧目名称会给大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儿童排练舞蹈剧目的时间较长,在舞蹈课上,教师可以将舞蹈艺术与语言艺术相融合,通过对剧目名称的阐释和理解来锻炼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李宇明指出儿童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生活环境中获得语言的。社会生活环境是由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诸多因素交叉复合而成[5]。参与儿童舞蹈剧目排练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在幼儿园或小学的环境中学习的,因此,一个有特色的剧目名称加上老师的生动阐述,辅之以音乐、舞蹈的形象化直观再现,这些因素综合构成的语言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儿童语言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发现不少剧目名称的制定有“成人化”“平庸化”的倾向。因此,建议编导在制定剧目名称的时候,要去了解小演员们年龄阶段以及她们所处阶段的语言特色、教育水平、知识经验等,用孩子们喜欢的语言来激发她们的表演兴趣,而不能主观的从自我意识出发,制定一个违背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和喜好的剧目名称。
传统的教育视角往往把儿童审美教育限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领域,如不少人认为美术、音乐才是培养孩子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忽略了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语言审美教育有利于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发现美,积累审美经验,从而为审美价值观与人生叫直观的构建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应将儿童语言审美教育活动置于儿童整体发展之中、置于整个社会文化之中来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徐祥龙.京剧剧目命名浅谈[J].中国京剧,2019(7):74-75.
[2]李跃忠.简析湖南影戏剧目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4(1):257-264.
[3]信倩倩.从语言学角度看当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命名[J].学理论,2013(18):202-20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
[5]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07-150.
[6]刘育林.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J].中国语文,2001(1):83-84.
[7]计道宏.关键期假设对我国幼儿园实施双语教学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5):12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22.
H0
A
1673-2219(2021)05-0130-04
2021-06-01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面向博物馆建设的湖南汉语方言历史发展与研究历程概览”(YB2003C007B)。
唐乔(1996-),女,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为儿童语言教育。胡萍(1969-),女,湖南双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方言学,社会语言学。
(责任编校:潘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