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性贡献

2021-11-29 23:36曾华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 杰,曾华锋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 也是“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命题”[1]。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在这些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科学内涵的五个要素,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是一个老议题、新课题,涉及时代背景、目标任务、实践体系、路径方法等政治宣传性解读,涵盖理论逻辑、内涵意蕴、精神特质、功能特征等学理性分析,但在探讨历史渊源、重大贡献、现实基础等方面研究较少。笔者拟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梳理总结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性贡献,为深化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探索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党内政治文化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在政治价值观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重要现象。虽然这个概念提出时间较晚,但党内政治文化自党的诞生以来就已经存在,经由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政治情感来承载和彰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促进党的建设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滋养。

1.奠定了思想建党的理论基础

党内政治文化在根本属性上体现党的政治价值追求,是以文化的方式深入党员的精神世界,从根本处、源头处推进党的建设。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都以思想建党为依归,党内政治文化完成了党的政治价值观的历史性建构。

坚定全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内政治文化是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体”,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是思想建党的逻辑起点。从文化渊源来看,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思考,从深层的思想文化层面持续发力,不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毛泽东在建党之初就主张,要发展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同志”做党员,对不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要“除名”。中国共产党持续为思想建党提供文化涵养,先后在延安整风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1 世纪之初、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几次大规模的学习教育高潮,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历久弥坚。正是以党内政治文化柔性滋养理想信念,深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也持续增强。

强化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党内政治文化是赋予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源”,体现出一种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内源性文化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1929 年12 月,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做《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报告,详细分析和批判了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来源、表现和危害,同时指出纠正的方法。1949 年3 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自觉审视自身建设的文化属性,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一系列概念。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力量转化,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使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解决党员思想入党问题。党内政治文化是提供衡量思想建党标准的“核”,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这一有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党内政治文化所诠释的是“基于特定政治关系之上的思想问题,根据某种他们所认可的原则而结成组织”[4]。1935 年12 月,瓦窑堡会议决议首次系统论述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每前进一步,思想建党就跟进一步,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进行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调整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夯实党的建设思想根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借助于为广大党员所“认可的原则”固本培元,确保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思想入党的长久性。

2.提供了制度建党的基本遵循

党内政治文化内含法规制度的基本要素,制度建党只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就是制度文化,通过把党的成功实践探索用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开启制度建党实践探索。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具体的、实践的范畴,建立一系列党内活动规则,为制度建党奠定基础和提供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政治文化从基本理念、价值导向和核心精神等方面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支撑,拉开了制度建党伟大实践的序幕。1921 年党的一大明确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等基本问题,就是制度建党的最初遵循。之后,中国共产党发挥政治文化的载体优势,以纪律规矩为导向,形成优化制度的“滚雪球效应”。党内政治文化孕育形成党的制度性基因,持续涵养制度建党的良好生态,形成了纵向有中央和基层的组织体系,横向有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一套制度体系,严格要求和管理党员。

形成制度建党重要成果。“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又会对制度的更加成熟、定型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特有文化。”[5]中国共产党制度建党的实践创新,就植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历史演进和时代变革之思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大正式制定党的章程,对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制度作出详尽规定。党的四大修订党章,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后来,历次修订党章都突出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纪律等内容,持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探索,固化为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并体现到党章中,进而发挥党章的指导作用。党内法规制度价值体系的建立,不管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理念,都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是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晶。

推进制度建党纵深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以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界定党员行为规范的边界和底线,构建了制度建党的科学方法论。党内政治文化贯穿于党的制度建设始终,为制度建党提供着充足养分,在逐步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戒作用,全方位彰显制度的威力,确保了党内法规落地生根,党内制度能够刚性运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以思想方法革新,更好地服务于制度建党方法创新,扎紧制度笼子,出台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法规制度,党内制度建设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建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3.营造了从严治党的环境氛围

党内政治文化在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两个维度上,形成了一种协调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厚植深入人心的土壤,使从严治党内化为广大党员的行为指导,营造了依法治党、从严治党的浓厚氛围。

严明党的纪律要求。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组织性要求,也是塑造政党魅力的有效方式。党的一大纲领把纪律严明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党的纪律作出明确规定。党的二大提出,党的组织和训练必须是很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规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严厉禁止党内一切无组织无纪律的言论和行为。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6]。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律、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的环境中工作生活”[2]。正是这种严明的纪律,不仅保证了党的先进性,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进而也成为党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是涵养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形态,构成党的建设运行的重要文化软环境。1932 年12 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中国无产阶级“富于组织性纪律性”。他多次强调,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已经有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要用这条路线来指导我们健全党内政治生活”[7]。胡锦涛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严格按党的政策和规矩办事”[8]。习近平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党内政治文化的原则性奠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导向。

严格党的自我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在从严治党上是外在约束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约束意识和习惯。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可以发现,许多党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与缺乏约束密切相关。1929 年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要“努力于说服精神和自觉遵守纪律精神的提倡,去克服这个违反斗争任务的最恶劣的封建制度”[9]。从学习到认识,从认识到认同,再从认同到自觉,党内纪律逐渐融入党和人民军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并在党的历史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铁一般的纪律文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0]。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开创新的伟大事业,必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的实践表明,坚持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在从严治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党内政治文化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蕴含着政治社会理论和实践话语体系的重要元素,契合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推进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大业,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社会举世震惊的重大变化。

1.为实现伟大事业提供真理力量

党内政治文化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救国富国强国的科学理论指南和力量之源。

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信仰型政治文化,积淀着党的政治主张、政治观念、政治灵魂,体现着党的奋进方向、前行姿态和革命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在回答应该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时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经过长期探索,不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提高到新的境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最终选择和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辉煌成就,国家、民族、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内政治文化彰显科学真理的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1]。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开创性,根据中国国情、时代条件和实践变化,持续开展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的鲜活性和生命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牢牢掌握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理论强党的文化源头,正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恒久价值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党内政治文化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质。党的百年理论和实践具有唯物辩证的哲学智慧,就有赖于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贯稳定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事关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实际作为兑现对历史和人民的承诺。党内政治文化,蕴含着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科学思想方法,维系着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根本立场,实现了超越时空的历史突破,不断推进党的伟大事业。

2.为实现伟大事业提供人格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政治文化体现着党的基本性质、政治倾向与进步水准,指引和制约着党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党内政治文化蕴含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成为其闪亮的精神名片。

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参与型政治文化,反映党内政治实践活动,最终主导和塑造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突出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坚持把党性教育作为塑造党员的内心、增进党员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期举措,不断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党规党纪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有效发挥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导向功能,使全党在新时代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党内政治文化反映着党内长期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具有较强的党的理想信念的整合能力和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党员在党的政治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的领袖、领导干部是先锋队里的排头兵,党内政治文化实现导向功能的重要方式就是他们的榜样示范。建立在对党员的政治身份以及综合素质的严格要求之上,党的领袖的政治品格对全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引领普通党员自觉向领袖看齐,向领袖学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大部分领导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忠诚履行领导干部职责,使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注重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党内政治文化给予政党发展的精神能量补给,提升和拓展党员干部的政治境界,影响和塑造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树立和宣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革命时期的刘胡兰、董存瑞、张思德等,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孔繁森、杨善洲、郑培民等,新时代的黄大年、杜富国、张富清等。这些先进典型的故事可亲可信,事迹真实感人,为全体党员立起了行动的标尺,对树立党的良好形象、扩大党的影响、增强党的感召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为实现伟大事业提供组织力量

从组织文化角度考察,“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标识政党本质属性的组织文化”[12],既是维护和巩固党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也是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所蕴含的组织力,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证明。

把党的自身组织力量建设强大。党内政治文化在政党组织内部生成,体现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对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导向,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党的建设之中,不断增强党自身的组织力量。1929 年4 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出党的组织力这一概念,后来又在《论持久战》《组织起来》等文献中反复强调组织群众和组织力建设的价值、原则和方法。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原因就在于党拥有强大的组织力。建立完善党的各级组织,发展壮大和纯洁党员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五湖四海的原则方针,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是党最大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把全体党员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党内政治文化旨在以共有价值观、共同规范与统一目标推进党的整体目标实现,构筑起广大党员同向发力的理论支撑和可靠保证。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组织层级清晰、上下秩序严明的政党,还是一个全党上下有着共同价值取向和政治认知的政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知,依赖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功能主义途径来看,党内政治文化促进党员个体的思想自律和党组织的思想觉悟,是形成党的凝聚力的“粘合剂”。党内政治文化犹如遍布全党各组织与全体党员的神经中枢,通过统一全党意识,凝聚全党意志,使全党成为一个紧密团结、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有机体,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整体布局,依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以党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全党全国的合力,发挥行之有效的领导作用。党内政治文化可以统一全党意志,为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科学性、民族性的鲜明特征,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又切合中国人民的政治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汇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党内政治文化为实现党的领导提供鲜明价值引领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反映人们政治实践的一种观念形态,直接体现着党的政治倾向与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可以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引领功能和示范效应。

1.引领社会向共同理想奋进

党内政治文化属于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范畴,引领全社会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为共同理想而奋斗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

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鲜明地写在旗帜上。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是“那些限定什么是重要的、值得的和合意的思想观念”[13],也是作为政治组织的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价值追问。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党章都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围绕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和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把实现最高理想与实现阶段目标相结合。党内政治文化是以整体作用发挥文化引导功能,倡导的政治理想、根本宗旨对党员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正确区分理想的层次,既有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也有现阶段要实现的目标,促进了党员自觉地增强政治使命感、责任感。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等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实现四个现代化等目标;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三步走”战略、建设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党的十九大又对“两个一百年”做了新的规划和设计,提出到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个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彰显着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和务实作风,昭示着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向前。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内政治文化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客体形成一种一贯的和固定的反应倾向。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民众长期处于贫穷之中,党把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作为奋斗目标,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新中国成立后,适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进行土地改革、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劳动人民掌握了生产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昭告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党的十九大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经过长久的奋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也更加拥护和信赖中国共产党。

2.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文化软实力凝聚的是“人心”。党内政治文化在统一思想、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在文化和价值观吸引、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其牢固程度是任何一种硬实力所无法比拟的。

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无形的磁场,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够达到统一意志、团结全党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每当一个法规颁布,一个政策出台,一个目标制定,都要自上而下组织传达学习,要求全党深刻体会党中央的意图,把握精神实质和落实要求,增强贯彻执行的坚定性自觉性。长期形成的这种习惯、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党内政治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坚定意志,集思广益、凝聚力量,维护党的团结,形成巨大合力,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落地见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党内政治文化赋予政治心理层次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认知,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核心位置,从挽救民族危亡到建立新中国,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中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落后走向强盛,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日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群众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内政治文化在与社会的输入与输出双向交流中发展,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为重要的环节。党和人民在精神文化上同声相应,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地渗透和辐射到全社会,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保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发展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加强民族团结、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充分信任、善于团结知识分子,等等,确保了党的意志主张得到贯彻落实。

3.形成党内和社会政治认同

党内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也是党获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过程。

引领政治认知走向。党内政治文化引领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政治认知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带领全党同党内各种错误倾向进行坚决斗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标志着党内政治文化有了自身的独特内涵。此后,先后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走自己的路”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中国共产党在要求党员有基本政治认知的同时,还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党员将政治认知深化为政治信仰,使党员真正成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影响政治情感倾向。党内政治文化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功能在于滋养人的心灵,培养广大党员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从影响力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政治忠诚的培养从党员面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入党誓词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的坚定信念,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等政治要求。革命战争年代,在爱憎分明的政治情感激励下,全体党员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浴血奋战。每名党员都把入党誓词作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突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雷厉风行整治作风,进一步彰显了党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引导政治行为取向。党内政治文化所代表和反映的利益诉求,具有凝聚全民思想共识的价值,对引领党员政治行为发挥积极作用,党员的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遵循。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15]这是党章对党员行为最基本的规范性要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化体现。党内政治文化推动人们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共享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反腐败斗争和廉政文化建设共同作用下,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一系列变化,彰显出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政治行为的鲜明导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