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辉胜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三大队,湖南 长沙 410119)
地勘单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方面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深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按照《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切断危险从源头(危险源)到末端(事故)的传递链条,构建风险辨识管控在前、隐患排查治理在后的“两道防线”,确保风险受控,消除事故隐患。
自2016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以来,一方面地勘单位面对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地质勘探划归矿山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现实;另一方面地勘单位正逐步探索实践,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制度和规范,完善技术工程支撑,开展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在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指导思路、工作目标差距仍然较大,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个别地勘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管理观念落后,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双重预防控制体系构建基础不够全面。
未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区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等风险识别准则,对地质勘探项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或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切合地勘单位实际;或风险点与区域风险评估不全面;风险分级管控不完整,管控能力不精准,管控主体无力度,从业人员告知不规范等问题。
隐患排查未能根据风险评估报告逐项排查;风险评估报告所列的风险与地勘单位项目现场实际的风险因素存在一定差距;生产现场、基础管理隐患排查不到位,或整改不全面;加上地勘单位项目流动性较大,对新项目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就缺少连续性,导致效率不高。
地勘项目双重预防控制机制,未能有效纳入地勘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重要内容;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未形成科学化、制度化[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未归入年度专项考核重点内容,推进双重预防机制缺乏积极主动、创优创新、持续改进。
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没有体现全员参与,没有做到全覆盖,工作责任得不到落实,部分领导对建立双重预防控制机制认识深度不够、系统理解不透,甚至视为负担,没有与三年行动计划有机结合,出现创建工作不精准、不严格、不规范、不科学等情况,试点项目起不到模板作用,不能有效推广双重预防机制。
地勘单位自身安全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水平不高,辨识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覆盖全流程,不能对人、物、环、管等进行全面、系统、规范评估[2]。委托安全评价机构评估,存在费用支出大、现场查勘不详细、过程控制不严格、评价结论失实、建议针对性不强、精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地勘项目流动性大、施工周期短、同质化搬迁频繁的特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容易产生疲惫心态,考核机制的缺失或不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容易返回失控状态,已经形成的资料档案成为摆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兴而渐衰。
地勘项目应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组织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运行、监督,明确项目人员的工作职责,从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员工专业教育培训与绩效考核奖惩、文件管理等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入手,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实施方案编制,应根据地勘项目部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指导、推进地勘项目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应不仅限于工作目标、组织机构、人员职责、教育培训、工作流程、过程控制、绩效评估、记录控制、文件管理及持续改进等内容。方案应在项目开工前编制,经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
3.2.1风险点的确定
地勘项目部应根据类别、功能、范围、管理等原则进行风险点划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风险点包括《地质勘探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等标准、规范所规定的专业工程及实施过程中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作业活动。应结合地勘单位及项目的特点,采取查阅档案资料、现场调研、实地踏勘、座谈询问等方法,对办公区、生活区、作业区、周边环境、施工过程等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3];由地勘单位安全部门及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根据风险点排查情况,分别编制设备设施类风险点清单、作业活动类风险点清单,并适时进行调整。
3.2.2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地勘项目部应采用直接判断法、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及工程分析法等方法,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4]及现场风险点清单进行危险源辨识,确认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编制危险源清单,建立风险数据库。地勘项目风险评价推荐采用专家直接判定法,首先是依据危险源清单进行风险评价,其二是确定风险等级,其三是编制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清单。按照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应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等4个等级,并分别对应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进行表示[5]。
3.2.3控制措施与评估
风险管控措施主要从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等技术层面和安全管理、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入手,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技术管理、项目管理、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和应急处置等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在重大风险、较大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或在重大风险及较大风险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出现偏差时,由地勘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3.2.4风险分级管控与效果验证
根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要求,在施工现场采用安全生产风险公示牌、安全生产风险标识牌、岗位安全生产风险告知卡、安全警示标志、安全技术交底及安全信息技术等形式,对地勘项目、工作岗位上所存在的风险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向所有从业人员(包括访问者等)进行告知,告知内容应列入入场教育培训、班前安全活动及日常考试、考核等管理活动中加以强化。地勘项目部的风险管控等级从小到大分为四级,即作业人员、施工班组、项目部与单位层级。当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时,随时可能导致发生事故,应对该风险提级管控,最后编制《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评估报告》。对风险分级管控效果进行验证,至少在每项重大风险、较大风险实施完成后组织进行一次,并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效果验证记录》。
3.3.1隐患分类与分级
地勘项目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应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排查存在较大风险以上的施工部位、工序、工艺等环节,及其风险的管控措施。地勘项目事故隐患按类别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与基础管理类隐患,其级别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事故隐患。
3.3.2隐患排查清单与计划
地勘项目在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前,应结合《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评估报告》,针对不同的隐患排查类型,对隐患进行排查,形成《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清单》。项目部应及时按照清单内容,找出重点,制定计划,明确隐患排查的类型、范围、要求、人员等工作。
3.3.3隐患排查与治理
地勘单位、项目部、施工班组、作业人员应依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和隐患排查计划组织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排查结束后形成排查记录,以召开会议、图片展示、隐患整改通知书等形式,将排查出的隐患名称、存在位置、隐患状态、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治理要求等信息告知受检项目或人员。隐患治理工作应不仅限包含隐患整改通知书签发、隐患整改、隐患整改情况反馈、隐患整改验收等步骤。事故隐患由项目部及时整改。
3.3.4隐患排查治理效果验证
隐患整改结束后,隐患整改通知书签收单位负责人应向隐患整改通知书签发部门负责人提交隐患整改报告书,隐患整改通知书签发部门负责人应在接到《隐患整改报告书》后,及时安排人员对隐患整改效果进行复查验证,实现闭环管理。
地勘单位每年至少应组织一次对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估工作,项目部应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度情况,至少在修筑机场地基、设备安拆搬迁、升降机操作、钻进施工、孔内事故处理阶段,分别组织开展一次双重体系运行评估工作。地勘单位、项目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地勘项目部开展双重预防体系运行评价,运行评价结果纳入考核机制,组织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推广经验。
实践证明,通过地勘项目部切实构建双重预防顶层设计、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持续改进体系,在提高政治站位,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当下,持续完善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管理等安全生产闭环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完备、系统规范、管控有效的安全风险预防长效机制,完善双重预防机制,不断提升地勘项目部安全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将有效杜绝地勘项目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