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藏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2021-11-29 15:37孟芳兵许嘉珺杨晨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藏中华民族民族

孟芳兵 许嘉珺 杨晨亮

(①②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③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雪域欢歌70 载,西藏启航新时代。西藏自治区虽与北京相隔万水千山,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未对西藏工作有过丝毫松懈,时刻牵挂着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21年7月,和着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澎湃乐章,西藏也递来了和平解放70 周年的时代邀约,习近平总书记亲赴西藏祝贺并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的关怀与厚爱。在亲切接见来自天南海北却均被晒成古铜色肌肤的援藏干部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立意高远地将援藏工作融汇于祖国发展大业、人类命运走向之中,首次正式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援藏精神概念并对其进行相关论述。深刻理解援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激发广大在藏党员、援藏干部投身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热情,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意义重大。

一、援藏精神是激励和淬炼在藏党员、干部的强大精神武器

时代大潮中,精神总是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代实干者的精神丰碑在高原巍峨矗立、风雨不动。在我国援藏工作的历史篇章中,对口援藏项目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94 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中“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全新政策宣告着我国对口援藏实践大幕的彻底拉开。27年间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告别家乡齐汇雪域高原,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用生命化作支支如椽巨笔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第三极”写下令世人惊艳的沧桑巨变,彻底改变了西藏“一穷二白”的窘境。这些援藏干部在助力西藏“换了人间”的同时,也标注下一个又一个令人触动的精神坐标:学术援藏16年,用生命盘点世界屋脊的植物家底,在成功采集四千万颗种子、填补世界种质资源库西藏空白的同时不断搭建高原生态学人才梯队的复旦大学钟扬教授;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给日喀则病人做手术的上海援藏“辫子医生”乐飞;以种植紫花苜蓿为突破口大幅提高噶尔县人民收入却因超负荷工作于44 岁牺牲的陕西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在与世隔绝的“高原孤岛”翻雪山、穿密林、攀悬崖、越峭壁,14 次进出生死只为墨脱修建第一条公路的广东援藏干部许晓珠……当我们站在全民小康的时代节点回望这段援藏岁月时,在惊叹于西藏将那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时,必须明确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援藏干部用手和脚所丈量出来的援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1]这是此次离开西藏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援藏精神所作出的深刻阐释,这一论断不仅将援藏精神这一话语表达深深烙印在祖国大地与人民心中,而且揭示出西藏在七十年间焕然一新的内推动力与精神密码。毋庸置疑,正是因为广大援藏干部拥有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然实现的理想信念,才甘愿忍受高寒、缺氧、强辐射、物资匮乏、亲人分别等所带来的种种苦楚,才主动承担起“促雪域巨变、令高原焕颜”的历史重任,也才使得西藏在短时间内所完成的巨大飞跃变得“合乎常理”。“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

援藏精神发源于广大援藏干部的实践行动,同时又能对援藏工作起到反哺作用,为更多在藏党员和援藏干部提供灵魂归属,这与马克思所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相契合。当前援藏精神的提出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在藏党员与援藏干部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贯穿于“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叩心三问之中,即打破精致利己主义的桎梏,坚守精神高地,摒弃“三年一换”“早进早出”的消极思想,将目光从自身移到社会,真正投身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切实将援藏精神转化为落实全国一盘棋的强大执行力。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在藏党员、援藏干部必须赓续援藏精神血脉,始终以援藏精神为价值引领,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犹如茶与盐巴般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不断增强能力、锤炼作风,纳奉献为人生底色,在苦难中锻炼自己,与喜马拉雅山一起默默坚守、与雅鲁藏布江一同奔腾前行,将援藏视为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不辱使命,不虚此行,以“国之大者”的气势在天上西藏谱写一曲曲壮丽的时代凯歌。

二、援藏精神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治边稳藏、守土固疆的战略需要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准确把握西藏的阶段性特征,是新时代做好西藏安全工作和边境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地缘政治环境角度看,西藏北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接青海、云南、四川,域外则与印度、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接壤,边境线全长直逼四千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心脏地带、决定生死存亡的咽喉之地,更是动荡摩擦的易发地与集中区;从国际角度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其霸权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非人道主义手段,费尽心机打压中国这一变局中的重要自变量。其利用包括西藏在内的各种敏感问题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和舆论抹黑,妄想以西藏为端口,搅乱中国的安全局面,以此阻挠中国前进的步伐。这些国家通过培植达赖集团炮制涉及西藏的“人权与宗教问题”、鼓动“藏独”分裂分子气势、制定所谓的“西藏法案”等低劣方式主动挑起事端,给新时代西藏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国内战略发展角度看,西藏不仅仅是天然的资源储备基地,更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与生态安全屏障。因此,西藏的发展稳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便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他将“稳藏”与“治国”紧密衔接并列前者为前提,足以见得西藏在国家治理框架与发展视野中无可比拟的战略优先性。总书记此次赴西藏调研之际对西藏“四件大事”的重申也再一次展露了党中央对西藏强边工作的高度期许。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年的峥嵘岁月深刻昭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当前,西藏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在加倍珍惜的同时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弘扬援藏精神对续写西藏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奇迹、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促进治藏稳藏兴藏工作的有效展开。在援藏精神的强大感召下,西藏各族干部尤其是援藏干部甘做“老黄牛”,穿梭在西藏各个乡镇与群众身边,锲而不舍爬教育滞后坡、过脱贫攻坚坎、闯抗疫救灾关,下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先手棋,以血肉化作朵朵格桑花盛放在治边固疆的主战场,用行动诠释着担当二字。雄鹰在西藏上空翱翔之际,数个维稳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戍边项目也陆续在青藏高原落地开花。二是加速社会动员的协调统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在稳定西藏军民思想阵地、凝聚人心的同时,也带动着整个西藏围绕既定目标协调高速运转,统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其所形成的强大合力是改善民生与应对各种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法宝。三是助力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援藏精神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夯实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坚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依法治藏步伐,打造法治西藏;提高科技控边能力,建立军警民一体化专项协调机制,共筑钢铁长城,努力实现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援藏精神是画好民族“同心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支撑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西藏考察之行中深情地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4]诚然,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映入眼帘的是《红史》《汉藏史籍》等经典古籍对藏汉同宗同源同祖的确凿记载,是“天可汗”声声呼唤、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唐蕃会盟碑的千古佳话,是儒家思想与藏传佛教相互熏陶的文明交流画面,诸如此类的历史事实数不胜数,均无可辩驳地表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辽阔疆域的重要贡献者,藏族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力量中不可缺少的一股韧绳,“西藏自古独立说”的无稽之谈亦不攻自破。千百年来,西藏与祖国内地始终保持着血浓于水、社稷如一的亲密关系,藏族与我国其他民族交往交融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各民族互相嵌入、荣辱与共,共同铸就了水乳交融、相依相守的民族关系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民族问题,主动汲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髓要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和合”文化的灿烂遗产,立足多民族共存的现实国情与民族复兴的使命诉求,对民族问题进行再聚焦与再认识,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论述并写入党章,为新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立基定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等各方面休戚与共的精神力量之魂,乃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兑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才能凝聚起百籽合一的磅礴之力,也才不负亿万人民对中国梦的殷切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5]援藏精神恰好符合这一工作主题,是加强藏汉民族融合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的绝佳素材。必须明晰,援藏精神绝不单单局限于西藏一隅的民族发展,其更承载着整个国家各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与意志。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不论是援藏精神所蕴含的和衷共济、勠力同心、守望相助等精神特质,还是外化为举全民族之力支援西藏的实际行动,亦或是藏族人民为援藏干部系上洁白哈达并献上“扎西德勒”诚挚祝福的具体画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不谋而合。新时代继续弘扬援藏精神,有利于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前提下,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稳扎稳打画好“民族同心圆”。广大援藏干部要以援藏工作为契机,积极发挥民族纽带作用,多措并举,不断加固西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思想之墙”,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在西藏大地上共同营造其乐融融的交往氛围,促进西藏各族人民与祖国内地越走越亲近,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篇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四、援藏精神是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应有之义,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历史等多方面的限制性因素,西藏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均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举国之力援助西藏,将大量心血倾注于这块12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1952 年毛泽东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便指出:“西藏地方大、人口少,人口需要发展.....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就是要执行帮助你们的政策。”[6]任凭岁月更迭,中国共产党也从未退出过援藏的接力赛,特别是对口援藏政策的推出,直接推进西藏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从1994年到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 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 个,总投资527 亿元,并选派9682 名优秀干部援藏,援藏范围涉及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技术创新、农牧林水、科教卫生、生态治理和边防管控等众多领域。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2020 年西藏GDP增速全国排名第一位、川藏铁路全线开工、4G信号覆盖率均达到99%、人均预期寿命由1951年的35.5岁跃至71.1岁、义务教育巩固达到95.03%、青稞和牦牛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之宝”、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型增长、生态“颜值”不断提升……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西藏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政治进步、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均交出了满意的历史答卷,社会面貌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实现了雪域高原“一越跨千年”的人间奇迹,还同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援藏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形成、不断滋养。可以说,援藏精神在新时代已不仅涵盖着艰苦奋斗、不惧牺牲的内涵,其外延也随时代变迁不断扩大,更多体现在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干事成事等各个方面,是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营养剂”。“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7]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如此强调援藏精神,一方面是在沿袭中国共产党优良援藏传统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走好自己的路,持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也为世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历史性难题提供“中国之智”,尽显大国自信与中国风采。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8]在我们为所取得的成就喜悦的同时也切记不可骄傲自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西藏与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仍有一定发展差距,且西藏内部城乡、民族、群体间发展差距也较大,为了有效防止由此引发的“马太效应”将既有成绩毁于一旦,援藏工作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新时代必须背靠国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紧抓“一带一路”建设与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契机,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前提下,以援藏精神照亮雪域高原,不断变“输血”为“造血”,为西藏留下一批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从而阔步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猜你喜欢
西藏中华民族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