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李克富,黄昌荣,胡宝,郝全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图木舒克,843900)
新疆南疆植棉区有着悠久的植棉历史,喀什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降雨量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之一[1]。随着人们对纺织服装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纺织产业技术升级不断加快,对原棉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新疆棉花的品质问题是困扰新疆棉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之一[2]。近年来新疆南部地区棉花已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同时也出现了棉花品质下降的问题,且栽培品种、栽培管理措施、采收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对纤维品质影响较大,因此,提高棉花品质已成为增强新疆棉花市场竞争力,实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3]。
一是由于兵团团场改革,种子市场的开放以及棉农的种植观念等多种因素,导致和其他区域间的引种、调种活动频繁,类型众多的棉花品种不利于原棉品质的提高;二是实际生产中的棉花特征特性与审定公告描述的有差异,尤其是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达不到审定公告描述水平。可见,实际生产中推广的部分棉种并非审定的优质品种,直接影响了棉花质量的提升[4]。
区域内棉田连作时间过长,施肥不合理,仅重视氮磷钾的应用,不重视有机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施肥不足、氮磷钾的配比不合理、微量元素缺乏,造成棉田病虫害加重,均会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从而影响棉花品质。
近年来棉花产量逐年提高,但品质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不能做到按质论价,挫伤了棉农种植高品质棉花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棉农只追求产量而忽视品质的局面;二是政府在宣传引导上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协调企业与棉农的利益关系。
一是群体密度过大,个别地方还在沿用高密度的播种机,造成田间郁闭,透光性差;二是田间管理不到位、化控不合理、植保技术未真正落到实处,重化学防治,而轻视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这些因素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优良品种的选择是提升棉花品质的前提。各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新品种引种与审定、多点示范及专家推荐等环节,确定适合区域种植的主栽优质品种,确保一主两辅,并统一规范,提高品质,逐步引导棉花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5]。
一是种子管理部门及市场监督部门应互相配合执法,不定期对辖区内种子销售点进行检查,加大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力度;二是加强新品种的引进登记准入制度,对未审定、未备案登记及不符合品种区划要求的种子严厉打击,不允许其上市经营,杜绝套牌、劣质种子流入区域内的市场。
一是建立三圃良繁体系,加强优良品种繁育工作;二是由种子管理部门牵头,农业技术部门配合筛选引进优质、抗病、高产的棉花新品种,在不同区域建立品种展示田,农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召开品质论证推荐会,推荐出适合区域种植的最佳品种,做到因地制宜,以更好地提高棉花内在品质。
一是改进采收机械,规范收、储、运环节,做到分等级收购、堆放、装运,优化加工、清花、轧花等工艺,提升采收和加工品质,打造优质棉花品牌;二是加大机采棉的采摘力度。机械采收可以集中较早地完成采摘工作,有利于马克隆值的优化。
建立、健全各棉花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分级分垛,规范运行,同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从源头开始抓质量,抓好收购加工期间的管理,并做好轧花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提高棉花质量整体水平。
在棉花收购环节,严格执行以质论价的政策,杜绝棉农把品质好的棉花倒卖出去,做到优质优价,使棉花生产由高产型转向优质型。
一是合理密植有利于棉花品质的提升,建议理论密度不超过22.5万株/hm2;二是增施农家肥或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建立健全病虫测报监测体系,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及防治;四是按照棉花各生育期对水、肥及微量元素的不同需求,加大“两减一增”(减肥减药增效),棉田残膜治理,农艺农机融合等绿色栽培技术示范,做到棉田水肥一体化合理应用,以利于棉花的生长,从而提高棉花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