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宝超 / 闫列阳
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教会音乐家之一。与其他早期的大多数音乐家不同,帕莱斯特里那有生之年就得到了当时人的敬仰。《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在特伦托公议会上“挽救”教会音乐的事迹又让他成为“教会音乐的救星”。在逝世后,以他名字命名的“帕莱斯特里那风格”以及个人生平一直是后世学者不曾忽视的焦点。目前,国内对于该作曲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西方音乐史中的相关译著以及文献资料。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作曲家展开更多视角和更深入的探索。
帕莱斯特里那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教堂音乐。其创作领域主要集中于宗教音乐中,其创作的作品及弥撒曲集和牧歌集的出版,影响了同时代许多音乐家以及西方音乐的发展。1594年去世后被隆重地葬在圣彼得大教堂旧址旁边一座小堂里,棺材的匾上刻着“音乐王子”的铭文。
帕莱斯特里那出生于1525/1526年,对于他出生日期的准确性目前资料并无确切记载,但逝世时间为1594年。他童年时期在罗马的圣玛利亚大教堂接受音乐教育,回到故乡后担任帕莱斯特里那小镇圣阿皮托教堂的管风琴师一职,主要职责是弥撒仪式和晚祷时指挥唱诗班,同时要教授唱诗班学童以及指导唱诗班唱圣咏。1551年尤利乌斯三世(Pope Julius Ⅲ)任命他为圣彼得大教堂的朱莉亚教堂的唱诗班指挥,为表感谢将1554年出版的第一本弥撒曲集献给了当时的教皇。因受到教堂中关于独身的规定,帕莱斯特里那于1555年9月被解雇。在剩余的几十年中,他担任过两个重要教堂的唱诗班指挥——在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和圣玛利亚大教堂,并任职耶稣会神学院的教师。1571年他再次担任朱莉亚教堂的唱诗班指挥。在帕莱斯特里那的职业生涯中,其足迹遍布了罗马最著名和最古老的教堂,称得上是伟大的天主教会音乐家。
1545-1563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特伦托公议会,会议提出复调音乐中的歌词应当使众人听清,要激发听众内心的虔诚、驱除一些不纯洁的内容等。作为该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他最著名的作品《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便诞生于此。该作品的相关传奇事迹虽被夸大,但确实是教会改革标准的代表性典范。帕莱斯特里那被誉为“第一名天主教音乐家”,“创作的作品反映出对应宗教改革的精神,专心一致的表现出文艺复兴所未见的态度,成为出类拔萃的教堂风格创造者。”王鸣茜《马尔切里教皇弥撒曲研究》,文中翻译大量的书信、文件和那个时代相关人士的日记等原始资料,将翻译的《帕勒斯特里那研究指南》第一章中描述作曲家年代事件的详细资料以及国际乐谱库(IMSLP)完整乐谱提供在附录部分,其成果对于研究帕莱斯特里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帕莱斯特里那创作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宗教音乐,包括104首弥撒曲,250多首经文歌,以及约50首意大利语歌词的宗教牧歌和100多首世俗牧歌。不仅如此,自1554年第一本弥撒曲集的出版,直到逝世后一共出版七本,其中还包括一本四声部牧歌集。“帕莱斯特里那的创作风格,是建立在模仿、对位、旋律进行、协和与不协和等基础上的一种无伴奏合唱风格。”其创作的作品以四声部为主,各声部旋律平静庄重,级进为主,跳进较少,三度以上跳进后,紧接着反向处理。在《慈悲经》《圣哉经》《羔羊经》中,旋律线条均衡,采用长气息乐句,歌词较短,旋律平稳很少受到和声及节奏的干扰。作曲家回避半音化的风格,使用自然音的调式音阶,低音声部构成三度、五度或三度、六度的和声音程。注意歌词的句法和重音,旋律与歌词声调融合在一起。“17世纪后众多评论家们想尝试对帕莱斯特里那的风格做出总结,重点放在弥撒曲和早期经文歌上,淡化其作品的创新性,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与每一类特殊作品或风格流派的功能都有密切关系。”
帕莱斯特里那受到特伦托公议会改革以及教皇们对音乐态度要求的影响,他创作风格不仅是服务于教会音乐,而是创作技巧的高深。“在西方音乐史中,帕莱斯特里那的风格是第一个为后世有意识地作为一种范本而加以保留、分离和模仿的风格,而这正是后世作曲家心目中的风格”。
帕莱斯特里那的音乐表现出纯净、安详的宗教情感。如《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Missa Papae Marcelli)、《圣母升天弥撒曲》(Assumpta est Maria)、《小弥撒曲》(Miss Brevis)等。《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正是这部作品挽救了复调音乐,1567年收录在第二卷弥撒曲集中,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盛名的早期复调音乐作品之一,也是帕莱斯特里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该作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调式分析、对位手法等方面。由于该作品原文翻译版本有所不同,如《马尔切里教皇弥撒曲》《马采鲁斯教皇弥撒曲》,经对比分析,本文将选取《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翻译名。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是一首六声部无伴奏合唱,女高音声部(Sopran)、女中音声部(Alt)、两个男高音声部(Tenor.1 Tenor.2)和两个男低音声部(Bass.1 Bass.2)。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 in excelsis Deo)、《信经》(Credo in unum Deum)、《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该作品调式运用主要体现在《慈悲经》《圣哉经》《羔羊经》三个部分,主要调式运用是G混合利底亚调式和C伊奥尼亚调式。这种在G混合利底亚调式和C伊奥尼亚调式之间相互出现的方式形成了类似主调和声式的效果。作品中半音化的处理体现出教会调式之外对自然音调式体系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的色彩性。帕莱斯特里那的弥撒曲很大程度基于教会调式。旋律线条具有平稳的特点,旋律进行方式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旋律的发展方向层次清晰可见。在弥撒曲中,旋律形态以及横线和弦中高音与低音的排列,体现出教会调式的灵活运用。“该弥撒曲作为文艺复兴后期反映对应宗教改革的代表性作品,调式以及和声的运用集中体现了这时期的作曲技法融合了法—佛兰德乐派的模仿式复调写作与调性和声形态。”
通过对该弥撒曲的调式分析,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第一,歌词使听众完全理解。第二,旋律线条平稳。第三,和声横向进行均衡一致,音乐中能感受到安详、和谐的宗教内涵。
从整体来看,这部弥撒曲如帕莱斯特里那的所有作品一样,具有织体结构清晰,音响纯净朴素的特点,正如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中所说:“帕莱斯特里那的单个声部有近乎素歌的性质,它们的曲线往往是拱形的,运动则多半是级进的,偶尔会有短小的跳进。”在《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的《羔羊经》中,可以看出旋律悠长、具有长气息乐句,歌词易于歌唱。和声结构大部分在九度范围内,少数的超过三度跳进,由于反向进行时跳进音程内的落音缓和处理,因此重复音很少,而且节奏在长度上有所变化。对位技巧使用于《慈悲经》《圣哉经》之中,由于两者经文较短,对位技巧能够完美的展现。横向和声技巧使用于《信经》《荣耀经》,由于这两部分的经文复杂,使用复调式的织体会造成歌词无法被听清楚的问题,因此这部分是作曲家对传统弥撒套曲的改变,大量使用了柱式和弦的织体。在《羔羊经》部分,各声部之间乐句长短不一致,即作为整体音乐一部分的同时,又有各自独立的逻辑,体现出严格对位时期复调音乐的特点。
从这部弥撒曲的对位技巧来看,对之后的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巴赫的纵向和声复调对位技法形成互相对立的创作形态,进而共同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通过《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和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帕莱斯特里那的弥撒曲是线性对位原则。线性对位指的是由横向旋律出发,产生纵向和声结构,注重旋律线条的流畅发展,既有独立性,又能保证纵向三和弦的音响结构。而巴赫的复调音乐是从纵向和声角度出发,不仅使用三和弦与七和弦,而且属七和弦也频繁使用,旋律线条在横向上进行扩展和延伸。巴赫的创作思想是基于教会日常仪式所创作的作品,与帕莱斯特里那相比,思想内涵更为丰富,创作特点富有个性。帕莱斯特里那通过和声多样化的运用创作出了丰富的音乐内容,通过音乐引导出情感纯净朴实的表现力,两首作品分别反映出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因素。
从音乐形式上可以清楚地发现帕莱斯特里那在这部弥撒曲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音乐语言,“这种将线形原理、和声原理及主调原理紧密结合的复调音乐,在帕莱斯特里那之前是绝无仅有的,模仿复调与和弦式织体常在同一作品中作为对比的音乐风格而出现。”帕莱斯特里那又开创了复调音乐写作的一个新样式,一种独特性的音乐写作手法。
文艺复兴晚期重要的教会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不仅被称为“教会音乐的救星”,其代表作品《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是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教堂音乐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作曲家高深的创作手法,还是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宗教内涵,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帕莱斯特里那的音乐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横向和声平稳流畅,与纵向协和音相结合,谨慎处理不协和音。第二,运用模仿手法,使歌词内容清晰明确的同时,各声部之间紧密相连。作曲家将对位技巧的使用贯穿在《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中,并非复杂高深。相反,作品中乐句之间的联系通过调式的转换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相似的主题在各声部循环反复,不仅没有影响歌词的清晰,还对歌词起到了不断强调的作用。因此,这部弥撒曲一方面遵守了特伦托会议中歌词应当使众人听清,要激发听众内心的虔诚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作曲家在对位手法使用上的精准把握。
国内近20年对于帕莱斯特里那的研究还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首先,研究者的视角主要集中在《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的研究,有的以羔羊经为例进行分析,有的对作品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还有对帕莱斯特里那的对位技法与巴赫的对位技法进行对比分析等,作曲家创作的其它经文歌、牧歌等作品暂无资料可寻。由于缺少作曲家相关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准确资料,研究方面偏向风格史相关的内容—如作品结构分析等。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于帕莱斯特里那的个人生平、创作背景等内容都有介绍,导致部分内容重复出现。其次,国外对于帕莱斯特里那的研究比较全面,但国内对其研究缺少一手资料,甚至是可靠的二手资料。如《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原文的准确翻译,其他作品仍是以手稿形式出现且未编排出版,关于作品产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标识仍不确定,作品的创作方式、原创时间等仍有争议。包括当时演奏作品的团体介绍、乐谱印刷版本等,这部分资料的研究工作仍需要大量开展。因此,对于帕莱斯特里那的研究,还可以从作曲家创作的其他作品,乐谱版本,演出团体等方进一步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