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风华
(巴里坤县花园乡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巴里坤 839200)
巴里坤县野生椒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嫩茎叶可供食用,具有花椒的麻味,故称椒蒿。产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山西北部、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及新疆,在新疆主要分布在海拔500~2500米的地区。近年来经驯化栽培,已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新兴蔬菜,属于冷凉野菜、耐寒,喜光作物,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强,不感染病害和虫害,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选择地势坦、肥沃的沙土地块,试验地选在巴里坤县花园乡南园子村七组,整平地块,达到“松、平、齐、碎、净、”的标准,先在选好的地上以每亩2000~2500千克的有机肥施入地面,然后翻耕,将所施底肥翻入土内耕细整平。施肥后刨两遍,使肥料和土壤均匀混合,整平待播。
椒蒿的种子很小,但野生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采用撒播的方式,撒播时沙子和种子一块撒播,播后覆细土1公分,轻微镇压,保持土壤湿润,促使种子尽快发芽出土。
椒蒿极耐低温,一般温度达到10℃左右即可发芽,对湿度要求也不是太高,出苗后要控制灌水,以免造成烂苗。
间苗在椒蒿出苗3~5叶期间进行,保持株行距在3~5厘米,缺苗的地方及时补苗。
出苗后及时中耕,第一次中耕深度1~1.5厘米;5~6天后第二次中耕,深度2~3厘米。中耕时注意株行间要深些,植株附近浅些,以免伤根。
在生长前期适当灌水,一般10~15天灌一次小水,在生长后期当地的气温升高,也是椒蒿生长旺期,一般7~10天灌一次水,保持田间湿度,促椒蒿鲜嫩,品质高。
植株叶片弱、茎秆细小、生长缓慢是缺肥的表现之一,应及时补施肥料。第—次在幼苗成活后进行浅锄,锄后每亩用尿素3~5千克,过磷酸钙2~3千克;第二次在封行前进行中耕除草1次,锄草后每亩用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3千克、氯化钾10千克,并在椒蒿长至50厘米高时摘去顶端0.5厘米的嫩尖,以促进多发侧枝,提高产量。
在株高20~30厘米时即可间苗采收,此时品质极佳,采收第一茬,留茬高度3~5厘米,以利发枝。土质肥沃、管理得当,田间种植可采收4~5茬。7月份始花时,摘去基顶花蕾,促进新枝生长,采收后及时加工或销售。
新鲜无病虫害的椒蒿。
选新鲜的椒蒿进行分级挑选,除去老叶、粗杆等不能食用的部分,放置在宽阔通风的地方,晾至八成干备用。
腌制容器用陶、瓷,避免用金属容器,将晾晒好的净菜依次排入缸内,按照一层菜一层盐的方式,并层层搓揉或踩踏,排列紧密不留空隙,最上面用1厘米厚的盐覆盖。
腌制期间要上下翻缸2次,使腌制均匀,防止产品腐烂变软,一般经过10~20天即可。
色泽嫩黄鲜脆爽口。使用复合薄膜包装或玻璃罐定量包装。
野生椒蒿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价值,自然状态下生长,不受农药化肥的污染,即使是人工栽培的,也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适应范围广,生命力极强,很少或没有病虫害,能够达到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因此,野生椒蒿的商品价值很高,巴里坤县草原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及深加工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供不应求,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