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 (413002) 王迪轩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又称萎蔫病、溃疡病,为番茄的毁灭性病害,由细菌引起,幼苗至结果期均可发生。特别是在番茄生长中后期发病时,在出现中心病株后数日内病情迅速蔓延。该病害一旦发生就较难防治,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80%以上。目前该病只能预防,没有特效化学药剂。
(1)幼苗染病 始于叶缘,叶片由下部向上逐渐萎蔫,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维管束变色,髓部中空,致使幼苗卷缩、矮化或枯死。
(2)成株染病 叶片染病。定植后成株期的病菌多来源于最早发病的中心病株。先从个别叶片开始,多由下向上、由局部枝叶向全株发展。起初下部叶片边缘褪绿萎蔫或向上卷缩,似缺水状,症状范围渐扩大,叶片黄褐干枯;当细菌侵染至植株顶梢时,有时一侧或部分小叶萎蔫,而其余部分生长正常,随着病茎的发展,叶片变黄、青褐色、皱缩、干枯,似干旱缺水枯死状,但不脱落。发病高峰期,叶脉和叶柄上出现白色小斑点。
茎秆、枝条染病。在番茄坐果期后,茎秆、枝条上出现溃疡状灰白色至灰褐色狭长条形枯斑,上下扩展,病斑长度可由一节扩展到数节,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最后下陷、开裂,露出黄色至红褐色粉状髓腔,维管束变褐,或弯折,木质部与髓部脱离,最后髓部中空而死。茎略变粗,上生许多疣刺或不定根。多雨或湿度大时白色菌脓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污染茎部,最后全株枯死,上部顶叶呈青枯状。取发病茎段置清水杯中搁置几分钟,肉眼可见许多浑浊菌脓溢出。
果实染病。病果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穗果上,多由病茎扩展至果柄,一直可伸延到果内,导致果柄的韧皮部及髓部呈褐色腐烂、萼片坏死,幼果皱缩、滞育、畸形,果实凹陷,有时有菌液溢出。种子不能成熟,种小、黑色。果面出现大量泡泡,果面上形成隆起的圆形白斑,用手摸白圈有明显的凸出感(即隆起),以单个病斑居多,单个病斑直径3毫米左右,大小基本均匀一致,中间有1个针尖大小的黑褐色小点,象“鸟眼”的形状,俗称鸟眼斑,为该病的典型特征,病情严重时病斑连片。鸟眼斑是此病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由再侵染引致,不一定与茎部系统侵染同发生于一株(注意:樱桃番茄灰霉病病果也有类似的“鸟眼”,但该圆形病斑不凸起,中间无鸟眼,叶片、茎秆无上述症状,可与细菌性溃疡病区分)。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病菌是密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病致病型,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中可存活2~3年。病菌从各种伤口侵入,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经维管束进入果实,侵染种子,致种子带菌。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会污染种子,造成种子带菌。此外,病菌也可从叶片毛状体及幼嫩果实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和灌溉水,特别是连阴雨及暴风雨,通过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活动进行传播蔓延。
番茄溃疡病在番茄生长期有2个明显的发病期,第一次发病在幼苗期,以子叶期至二叶一心时为主,可造成幼苗枯死。第二次发病在第三穗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越接近采收期发病越重。由于保护地轮作倒茬较困难,长期连作加重了番茄溃疡病的发生。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是番茄溃疡病发生的首要诱因,发病适温25℃~30℃,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及暴雨多,发病重;土壤为中性,植株伤口多,病害易流行;发病后偏施氮肥,大水漫灌,病害扩展迅速,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果实易显症。反季节番茄发病较迟,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1)种子处理 对番茄种子、种苗严格检疫,杜绝病菌传入。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并采取以下措施之一进行种子消毒处理。①温汤浸种。将种子在凉水中浸泡10分钟,再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种30分钟,不断搅拌,并随时补充热水维持水温,然后将种子捞出放入凉水中,室温条件下浸泡4~5小时。②干热处理。将充分干燥的种子(一般含水量低于4%)放入70℃恒温箱中灭菌72小时。③药剂浸种。将种子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3~4小时,之后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捞出冲洗干净;或用5%盐酸浸种5~10小时,或1.05%次氯酸钠浸种20~40分钟,或硫酸链霉素200毫克/升浸种2小时后冲净晾干后催芽。④药剂拌种。利用拌种器,将种子与种子重量0.3%的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混拌均匀后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拌种后播种。
(2)农业防治 ①合理轮作。与大蒜、葱、韭菜等非茄科植物轮作3年以上,可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生。②深翻土壤。收获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土壤深层有较多的微生物种类,这些微生物会抑制番茄溃疡病菌的生长或加速附着在病残体和土壤表面的病菌死亡。③苗床处理。使用新苗床或采用营养钵育苗,旧苗床用40%甲醛30毫升加3~4千克水消毒,或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用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250~500克消毒,也可用多菌灵处理。然后用塑料膜盖5天,揭开后过15天再播种。④土壤处理。可在夏天高温季节进行闷棚处理。对大棚中的土壤灌足水后覆盖聚乙烯膜,日晒4~6周,能有效降低田间菌量,可使番茄溃疡病的发病率降低72%;或者选用威百亩在定植前1个月对土壤进行熏蒸处理,也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或用硫酸铜500倍液处理,每亩用硫酸铜约1千克,或每亩用40%甲醛20千克,兑水30~40吨消毒。⑤清洁田园。及时摘除下部的老、黄、病叶,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和附近的植株,将病残体集中销毁或深埋,并对病穴和周围的土壤施生石灰消毒,或用1克链霉素加水15千克浇土,避免病菌随病残体传播蔓延。⑥科学整枝。湿度大时不宜整枝、采摘等农事操作,避免病菌粘附在操作人员的身体或操作工具上进行传播。晴天进行整枝打叶后,最好将病残体带出棚室深埋或销毁,减少菌源,整枝后及时喷药防病,如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甲霜灵、链霉素、春雷霉素或中生菌素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止病菌从伤口处侵染。⑦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适当减少浇水次数(根据土壤干湿情况而定),有条件的可进行膜下滴灌,降低室内湿度;加强通风,操作行铺设稻草或碎秸秆进行吸湿、排湿来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夜间叶面和果面的结露。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根据番茄长势冲施部分甲壳素类、海藻酸类或微生物菌肥等功能性肥料,既有利于番茄生长、又可以提高其抗病性。
(3)生物防治 用M22枯草芽孢杆菌500克/亩、荧光假单胞杆菌500~670克/亩灌根或47%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也可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使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植株整体喷雾,每隔3天喷施一次,连续3~4次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番茄溃疡病的发生和发展。或用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洒一次,连续使用3~4次。或用1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植株,每株喷100毫升。
(4)化学防治 ①灌根。定植水和缓苗水分别灌2次埯水(即向栽苗后的埯中浇水),第1次用普通水,第2次用0.5%青枯立克(小檗碱)水剂300倍液灌根,或用35%甲霜·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苗灌50毫升。②喷雾。苗床与整个生长期都应进行药剂保护,发病前,喷洒1∶1∶200波尔多液。定植时,用硫酸链霉素每支兑水15千克浇灌幼苗。发病前预防可选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20亿孢子/克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20%咪鲜·松脂铜乳油75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预防,7~10天1次,连施3~4次。中心发病区,可用上述药剂灌根。发病初期可使用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毫升加有机硅(1袋)对水15千克,下午14:00以后用药,3天用药一次,连用2次。也可利用配方药剂防治,可选用33.5%喹啉铜悬浮剂800倍液+72%农用高效链霉素3000倍液,或32.5%苯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7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