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工布响箭乡村文化内涵及路径探析

2021-11-29 13:06张鹏海陈三悦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

张鹏海,陈三悦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振兴乡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体现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来抓。西藏高原上的广大农牧民在乡村辛勤劳作实践中涵育、培植和积累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乡规民约、传统工艺、歌舞说唱、道德礼仪、年俗节庆、饮食、建筑艺术、民族服饰、藏戏庙会、传统体育等精神要素,构成了西藏农牧区乡村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乡村文化既培育了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也是西藏地区各族人民的情感归属地和精神家园,根植于乡村沃土的工布响箭就是此方面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根据新时期工布地区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挥“工布响箭”这一文化资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涵养乡风文明中的作用,实现工布地区乡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工布响箭文化内涵

工布响箭藏语称“毕秀”,是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工布地区林芝市的巴宜区、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县一带盛行。早期工布先民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以放牧、打猎、砍树为业,孕育出与工布地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应的“工布响箭”,并经过时间的打磨逐渐成为该地区特有的民间乡村传统休闲娱乐项目,具有显著的民俗文化特征。响箭原本在工布地区乡村流行,后传入拉萨等地成为民间休闲娱乐文化。“乡村振兴”战略北京下,西藏将提出将建设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特色保护地、世界旅游目的地,响箭作为工布地区特有的文化名片,在西藏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工布响箭的文化变迁

“工布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西藏地域名称,其间曾有变化,因而有泛称、专称的区别。泛称工布,指原工布江达、雪卡角木则拉冈四宗,吐蕃时期工布为西藏十二小邦之一。”[1]工布泛称的使用在社会文化方面有更多的体现,概括了区域文化的趋同现象,如常说的工布年、工布装、工布帽、工布靴、工布舞、工布响箭等,是工布文化的体现。工布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以麦熟为岁首”,即农作物收获之后十月初一的“工布洛萨”(工布新年),期间人们除了酬醉亲友外,还“进行射响箭游艺比赛,跳模拟狩猎的箭舞等娱乐活动。箭舞以射响箭蹲步和射箭步,似张弓瞄对猎物之式的表演形式,是古代工布人林区狩猎生活的反映和工布文化的表达方式。”[1]工布地区山高水急,林木苍翠,多雨多野兽,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这里仍然交通信息闭塞,以农耕为主,兼顾狩猎采集,因此弓弩狩猎是工布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响箭除用于狩猎外,还可以作为信号工具,利用射箭发出的尖啸声向同伴传递信息。[2]吐蕃时期,工布王阿吉杰布率领工布的男人配上弓箭出征,抗击北方霍尔人的侵犯,率领部下出发了。响箭发出的尖啸声传递给作战的士兵,并鼓励战士们英勇杀敌,取得战斗的胜利。[3]阿吉杰布射出的第一支箭即为响箭,战士们作战胜利归来后他把这个有“尖啸”声的“响箭”奉为功臣,此后响箭在工布人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还有一种传说:战士们胜利归来以射箭的方式表演庆功,工布王阿吉杰布认为射箭庆功是很好的一种娱乐方式,但因利箭的危险度较高,他要求制造带有愉悦色彩的响箭“毕秀”。每逢藏历十月初一工布年时,人们聚集在一起开展响箭比赛,比试响箭射艺以示纪念,并成为工布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2]随着社会的发展,响箭逐渐从狩猎工具与战争武器演变为集健身、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形式,是工布文化中不可缺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工布地区节庆活动和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4]2007 年工布响箭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响箭承载了工布人的集体记忆

响箭的产生与演变与工布人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工布地区山林茂密,岗峦起伏,狩猎曾是工布人为了维持生活的基本劳作方法,弓箭是人们狩猎生活必不可缺的工具。为了在深山密林狩猎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响箭后发出的“尖啸”声,起到联络狩猎同伴的功能,久之原本为狩猎的响箭,作为重要的民俗事项在工布地区城镇、乡村盛行,逐渐发展为当地人喜爱的一项竞技娱乐活动。课题组在林芝市米林县南伊沟才召村考察时深切感受到响箭带给人们娱乐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百姓对祖辈响箭的传承与系念。才召村村里建有响箭场地,长约50 米、宽15 米,场地朝北一端悬吊20 厘米见方的靶围、靶子(玛尔帝),场地朝南一端备有弓、箭头、弓架等。响箭比赛大多在农闲、节假日开展,一般为自愿筹钱、筹物。响箭比赛中参赛者激烈竞争,观众歌舞助兴,体现出响箭比赛的强大群体性。随着国家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及封山禁猎,工布人大多搬出深山,在外定居,工布人狩猎的生计方式逐渐被现代的农牧业生活所替代,农牧民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劳作,骑摩托放牧,曾用于狩猎的射箭演变为具有娱乐功能的响箭。由于响箭与射箭技能技巧基本相同,工布地区群众以射响箭来领悟祖辈狩猎的精髓,延续了祖辈为生存狩猎的忆念和文化的传承,如响箭比赛时人们伴以“工布箭舞”,是工布人对祖先狩猎时与野兽搏斗的情景再现,融入了祭祀、歌舞、弓箭操练等,身体运动形式的“工布响箭”是工布人采用身体语言对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工布响箭文化在西藏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

(一)涵养工布乡风文明

工布响箭有着显著的工布文化特征,响箭的制造与使用属工布地区特有。工布响箭组成分为四个部分,即箭、弓、靶、弓架。响箭中颇为关键的是箭头,工布对“箭头”的制造特别考究,竹箭杆长约80厘米,在其杆上装着一个空心木制“毕秀”(藏语意为箭头),毕秀头为方体、尾为圆锥体,其制作原材料为本地一种木质,制作箭头的艺人技巧地将木头掏空后做成底部为一定斜度且呈心形状的四个小孔。比赛时,响箭离弦后发出的尖啸声带给人兴奋和乐趣,箭杆和弓大多用墨脱县境内生长了3-5年的箭竹制成,箭手认为墨脱的箭竹水分足,不易开裂,韧性好,箭杆长度为1.8-2米,弓长135厘米,宽32厘米。人们在制作箭杆时,尾部使用5种颜色的线绑箭,箭杆的尾部镶有羽毛,能使射出的箭保持平衡,在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弓弦是用当地种植的麻或数股牦牛毛、马尾交缠制成,也有用牛筋制作的,但民间普遍用麻制成的弓弦,牢固富有弹性,人工制作的弓弦长约1.35 米。“靶”由靶围和靶心两部分组成,“靶围”的制作采用鞣好的鹿皮,其能阻挡箭向前飞行。但鹿皮珍贵价高,民间大多用牦牛皮、五彩布、白色帆布等制成。白色帆布与藏族崇尚白色有关,白色帆布上装饰有各种色彩的图案,在工布民俗中隐含吉祥、神圣、崇高的意义。五色彩布相当于藏族的风马旗,五种颜色分别有不同的寓意,白色象征纯真温厚,红色象征昌盛威猛,绿色象征阴柔平和,黄色象征仁慈博学,蓝色象征英勇机智,周围的黑色用来辟邪。靶围还有用线条表示的长城图案,象征藏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有变体“寿”字,祝福人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5]“靶心”藏语称为“玛尔帝”,它的直径约为18厘米,制作材料为皮革、帆布或海绵,呈环形的红色(代表鸡)。被箭头击中“玛尔帝”便自动脱落,中环为黑色(代表猪)、外环为白色(代表蛇)。红色象征愚昧,白环象征凶残暴戾,黑色象征贪婪。工布民俗认为响箭射向箭靶即用利剑去斩断暴戾、贪婪等孽障,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成佛的境界。响箭比赛场地约40×30米,靶围设在南边,比赛场地呈南北朝向。射箭距离分为两种,即远射和近射,近射距离为35 米比射准。远射距离为40 米或45 米,既比射远又比射准。比赛如果没有固定的场地,就由箭手们自行商定。工布响箭的射手们身着工布服装,在比赛正式开始前和比赛进行时歌舞队把酒唱着愉快的《工布箭歌》,并且持弓跳“工布箭舞”。敬酒者为射中靶心的射手敬酒、献哈达,以此表达对技艺高超箭手的敬仰与祝贺。过去响箭比赛时,男子常炫耀响箭制作技艺,乐于别人夸奖响箭制作的上乘。目前在工布地区的响箭娱乐中比赛中,具有工布民俗文化特色的响箭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的弓已被现代复合弓所代替,射响箭比赛时使用统一制作的弓。

工布响箭是对祖辈生存狩猎忆念的产物,深受青年人的喜爱。课题组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到,工布男子成年后,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逐步配备不同级别的响箭设备,如地处318国道的巴宜区八一镇的西藏第一民俗村公众村,有23户人家,村里设有供人们比赛和游客体验的响箭靶场,全村二十几名18岁以上的男子中有15人拥有响箭设备,工布男性一生几乎弓箭不离身。据了解公众村邻近村子的情况基本相同,且各村都建有响箭靶场。我们在公众村对拥有响箭设备的青年人访谈时,他们说:“随着扶贫搬迁和封山禁猎政策的推行,曾经用于狩猎的弓箭失去与改变了地位,年轻人不再自己手工制作弓箭,响箭以其独特的功能代替了射箭竞技,对响箭的热爱也是对曾经的‘射箭文化’的传承。”

响箭作为工布人所共有的传统习俗,在集体娱乐活动中聚合和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是农牧民相互交流的精神寄托,并逐渐积淀为民族的心理,延伸了响箭的文化发展空间,在乡村乡风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助力工布乡村经济

响箭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是上层官员、僧侣及贵族们的游戏,普通百姓则无权享受。民主改革后,西藏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响箭得以进入普通百姓生活,成为工布人的传统娱乐项目。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以来,响箭在工布地区迅速发展,在林芝市的巴宜区、米林县、工布江达县的城市广场、农家乐以及乡村都建有响箭的靶场,人们对于响箭十分热爱,其中在米林县城就设有8个靶场,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课题组在林芝调研时,走访了巴宜区响箭协会副主席拉旺和林芝响箭协会秘书长旺堆,据他们介绍,巴宜区响箭协会成员达200 多人,八一镇福建公园里的响箭场地及其他公共响箭场地每天都有不少人进行练习和比赛,平时大多数是退休人员,到了周末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林芝市巴宜区的国际旅游小镇鲁朗有数十家由农牧民开办的家庭旅馆建有“响箭”民俗体验场地,为游客提供射箭体验,深受游客的喜爱。工布响箭的箭头与箭杆需经常更换,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林芝逐渐形成了响箭产业链,生产、销售响箭相关的弓、箭、箭头等产品。箭靶与靶围是当地民间的手工艺品,也是村民收入的重要补充。林芝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旅游业带来的收益。在当地文化旅游节中,林芝市多地景点都开设了与响箭相关的竞赛表演及游客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有利于提高响箭及其衍生产品的销售,增加百姓收益。

(三)促进村民个体全面发展,提升工布乡村文化魅力

响箭运动在工布地区是一项普及程度很高的传统体育运动。以林芝市米林县南伊沟才召村位例,才召村建有响箭场地,虽然场地简陋,但村民们参加响箭比赛的热情很高。比赛计胜负分的方法也很有特色,人们在弓架上用绳索穿上数十个啤酒瓶盖,当射中吊靶中心可活动的“玛尔帝”后,滑动瓶盖计分,比赛结束后获啤酒瓶盖多者为胜。比赛大多为本村年轻人之间一对一的角逐,也邀请相邻村的村民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对抗,游客到村里参观时也可以操起弓箭体验响箭的乐趣。人们在射箭过程中发挥响箭运动强身健体的作用,锻炼人们的平衡能力、集中力与协调性,还能调节紧张的情绪、促进人们社交。这项运动除体育外,还包含了舞蹈、音乐等娱乐元素,促进村民身心全面发展。工布响箭这项民族名片涵盖了优秀精神品质以及藏民族社会文化生活,人们在参与响箭娱乐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箭歌箭舞等集体性娱乐环节,加深各民族之间、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布响箭文化的建设路径

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经济、凝聚乡村民心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布响箭是工布乡村民众集体记忆传承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与节庆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结合在一起,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契机,拓展工布响箭发展空间

西藏自治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西藏发展文化事业,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响箭依托工布乡村文化这一深厚土壤,与工布地区乡村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是工布乡村最为普及的文化娱乐活动。因此,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契机,促进工布响箭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工布响箭文化的发展空间,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延续历史命脉,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议文化体育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在工布地区村寨或中小学校建立响箭传习基地或训练基地,培养响箭人才,提高竞技、表演水平。通过工布响箭这一娱乐文化载体,对培育乡村文明,凝聚广大群众的精神动力,留住乡村文化记忆,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牧民的健康感和幸福感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提升响箭的文化娱乐健身功能

响箭以工布地区的民俗传统为根基,以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为目的,既记忆着过去的狩猎生活,又满足人们追求强体健魄与娱乐身心的需求。工布响箭作为集体性的娱乐项目,不仅有竞技的娱乐方式,女性在比赛过程中还会跳工布箭舞、唱箭歌,表达愉悦的心情,调动欢快的气氛。尤其是当前现代竞技体育难以在工布地区普及的情况下,响箭为工布人娱乐健身的首选。[6]为凸显响箭在乡村文化娱乐中的作用,当地政府要根据工布乡村自然环境特点,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等条件,组织开展响箭活动,提升乡土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推广这一传统的娱乐健身项目,促进各民族之间、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5G数字化技术补充工布文旅交互性

工布响箭是工布地区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独特民风民俗,工布响箭的精神需求、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当地人们传承下来的重要支柱。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工布响箭延续传承的同时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其创新性迫在眉睫。“互联网+”的方式传播工布响箭正是使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在学校,5G智慧教学在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工布响箭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通过现实场景、声音、动作视频等将工布响箭教学内容录制成相应网课,并制作相关背景文化,还可以借助网课将动作重点、难点直观地展示,在提升体育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们对工布响箭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宣传方面,借助5G数字化平台,对工布响箭资源从箭头、靶围、器具、靶心、箭杆、弓、弓弦等的制作和传承人、比赛场地、规则、参赛人员、箭舞等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建立若干个信息库、图片库、人物库、视频、音频等等,推动多元化运用、数字化储存、网络化传播,用文字、图片、音频等表现形式,在微博、微信、手机电脑APP等载体将工布响箭展示给大众,使工布响箭的展示和传播立体、丰富、多元,形成与现代传媒互动融合的传播产品。其次,借助“AI技术+工布响箭”这一形式,制作响箭动漫网络游戏产品,玩家通过角色扮演,在射响箭游戏中了解工布响箭的民俗文化。再次,与当地旅游部门合作,在工布地区相关县、乡政府门户网站推出供游客选择的工布响箭体验地点,组织当游客参观响箭器具现场,让游人自主摄影、录像等,通过游客在微博、微信等进行传播,加强相关衍生品市场的授权与开发。最后,在数字管理、智能订票、网络虚拟展馆、智能讲解与展品安全保护等方面对工布响箭文化进行数字化应用与保存,塑造工布响箭价值品牌形象,推动工布响箭与现代传媒互动融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拓展工布响箭乡村文旅品牌知名度

西藏自治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促进旅游产业与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响箭特有的传统娱乐项目,有力地助推了工布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多元化,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课题组在工布地区实地调研了解到,工布地区乡村旅游开展较早,截至2017 年底,林芝市一带的工布地区有家庭旅馆570家,参与旅游服务的工布地区农牧民群众达1358 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群众年户均增收4.51 万元、人均增收7459 元。广东省与西藏共同打造并建成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收入。如东巴才村、罗布村、扎西岗村建成了家庭旅馆村落,为游客和考察研究等人员组织表演比赛,乡村旅游成为鲁朗人经济增收的关键。在鲁朗镇沿国道318 线两侧村民摆放有响箭和箭靶,供游客体验,游客对具有工布风情的响箭很感兴趣。再如米林县南伊沟旅游景区,村里开办的家庭旅馆内均建有简易响箭场地,将制作精致的箭头向游客出售,一对上好的响箭箭头(毕秀)售价在200 元以上。[8]工布毕秀中以米林毕秀为精品,扎绕乡的沙玉村就以毕秀制作而闻名。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米林工布毕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巴鲁制作的响箭箭头(毕秀)成为竞技场、村庄以及旅游节上必不可少的一枝“响箭”。尤其是有纹路的毕秀成了大家相争的藏品,在比赛中显其神威。巴鲁还在巴宜区八一镇广州大道开设了一家“工布毕秀专卖店”,店里有毕秀、有弓、有箭,他制作的毕秀远涉重洋销售到了瑞士。林芝地区每年的工布新年、桃花文化旅游节、黄牡丹旅游文化节、巴松措工布民俗旅游文化节、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等文化节日,农牧民响箭比赛或表演都是其中的重头戏、压轴戏。为更好地发挥响箭在工布地区乡村旅游中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要把响箭作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划分重点,有层次地逐步推进,对优势地区有序地引导发展,避免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地区盲目开发;其次,为更好地契合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发展定位,应将工布响箭表演与体验打造成为鲁朗镇旅游、民俗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让游客领略响箭文化的神秘与精华,深度融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中。

(五)建立工布响箭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这为推动工布响箭在新时代的延续、探究适合工布乡村文化响箭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工布响箭应不断创新,改进发展模式,让这一代表工布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建议政府部门通过科学规划指导、合理投入资金、提供政策优惠等途径,依托工布响箭这一宝贵非遗文化资源,在林芝响箭协会基础上,成立工布响箭文化研究发展基地与体验场所,建设工布响箭民俗文化馆和响箭制作坊,待条件具备后建立工布响箭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使工布响箭在传承特色文化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

教育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体现在传播、交流、融合、延续和发展文化等方面。[8]随着工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工布响箭的保护传承面临着新的问题。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是工布响箭传承最合适的场所,工布地区可将响箭作为体育课程资源,选择有一定条件的城乡学校开设响箭课程,指派专门的体育教师参加响箭协会定期举办的培训班,同时也可聘请响箭协会成员或者手艺传承人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开设响箭课程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传承人的规范培养。西藏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可策划工布响箭制作项目,邀请本地民间响箭制作艺人走进课堂教授学生手工制作箭头、弓、箭杆等工艺。还可设计“请你欣赏”“狩猎体育再现”“箭舞体验”“射响箭体验”等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乐趣,激发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