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药饮片炮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经验丰富,要求严格,目的清晰,作用明显,现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予积极认真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目前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把中药炮制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王琦研究员是我国当代仍然健在的著名炮制专家之一,对中药炮制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从什么是传承、为什么要传承、怎么传承、传承什么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王琦研究员关于中药炮制传承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王琦研究员对中药炮制的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良好的思路和建议。
1.1 什么是传承? 传承: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1.2 为什么要传承? 中药炮制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桥梁,是确保临床疗效的基石,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许多经典的专著,丰富的文化,还产生了大量具有特色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技术,以及前辈们对中药炮制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如果不加以发掘、整理、继承,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发展。
1.3 怎么传承? 简言之,十六个字,即:系统学习、全面掌握、继承整理、挖掘提高。
1.3.1 在系统整理、学习并全面掌握古今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借鉴和传承,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1.3.2 挖掘、抢救、记录、整理、出版失传的和濒于失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炮制方法,如京帮(同仁堂为代表)、江西樟帮和建昌帮、山东章丘帮、四川的川帮等传统加工技艺。
1.3.3 对目前为数不多的仍然健在的国内著名炮制专家的炮制经验、学术思想进行发掘和整理研究,对知名老药工的传统炮制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并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加以记录。名人不在了,留下的资料都是死的;人健在,其所有的东西都是活的,可增减,能伸缩,有余地。
1.4 传承什么? 概而言之,沉淀的是历史,传承的是经典。所谓传,即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一代交给下一代,称之为传授,即是把自己的学问、记忆交给别人;所谓承,即是继承,具承上启下、承先启后之意。故而“承”比“传”更为优先和重要。
传承的主要内容,应是中药炮制文化的精华、精髓及其真谛;传承其从业者精心细致和高超的加工炮制技术,值得效法弘扬的工匠精神;传承其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饮片能够达到减毒、增效和安全的精神核心基因,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且绝不能轻易否定之。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的传承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4.1 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 中药传统炮制技术,过去笼统地讲就是炮制方法、加工方法,现在叫炮制工艺,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净制、切制和炮制。这三个内容中涉及原药材及辅料、加工方法及设备、成品饮片规格、传统质量标准、包装贮藏等方面的内容,因而炮制技术的传承,并不仅仅是单一的饮片加工技术的传承,而应该是去伪存真的、去粗存精的、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面对现实的传承。
王琦研究员认为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至少应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1.4.1.1 中药炮制文献的整理、发掘、校正和总结 技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丰富和提高,技术落脚于文献,被文献所收载,并得以流传和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炮制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接地气的工作,先后查阅、整理、编辑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中药炮炙经验集成》[1-3]、各地的《炮制规范》等著作,对中药炮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发现了其局限性,即通过这些资料,只能了解曾经出现的炮制方法,而无法了解古人的炮制原意、炮制品如何使用、在何种方剂中使用、用量等重要信息,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必须在浩瀚的典籍中重新查阅,这无疑是重复的劳动。再者,古籍多是影印本、雕刻本、竖排本、线装本,阅读、查阅十分不便,这些均有待于加以完善和改进。
1.4.1.2 原料鉴别技术 这是炮制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应从原料和辅料的品种(绍酒、米醋、食盐、炼蜜、灶心土、麦麸等)、规格、产地、质量等方面系统总结并形成标准。
1.4.1.3 炮制设备 传统炮制工具的沿革、有地方特色的饮片加工工具、现代炮制设备的生产厂家、型号、性能、适用范围、生产效能等。
1.4.1.4 传统的炮制方法、工艺流程、饮片规格(片、段、块)、传统质量标准(形、色、气、味)、传统炮制的目的(性味归经、温热寒凉平)等。
1.4.1.5 贮藏保管技术:设施、条件、要求。传统方法主要是简单地采用通风、晾晒、吸湿、烘烤、密闭贮藏、对抗同贮等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及贮存规模的扩大,新的贮藏保管技术也日益增多,如化学熏蒸、气调养护、辐射等,应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按标准规范化、自动化管理。
1.4.1.6 包装技术:材料、规格等。按照《药品管理法》等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和饮片特性(如易变色、泛油、粘连、风化等),采用无菌或真空包装,并制定相应包装材料的标准。
1.4.2 炮制文化传承 炮制文化的传承除了包括炮制技术的传承外,还应包括传统特色的炮制工具、炮制目的、作用,传统的炮制理论和原理,炮制的改革与创新,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等全面、完整、系统的内容,饮片标本、文字资料发掘整理与校正、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料等亦都属于文化传承的范畴。
1.4.3 人才传承(人才培养) 中药炮制学的人才传承,意即人才培养,王琦研究员认为大致可总结为5种模式:
1.4.3.1 口传心授模式 新中国建立之前,中药饮片炮制的生产、经营和应用,主要是采用“前店后厂”中医坐堂形式运营。由于社会条件关系,没有统一固定的中药炮制学教材,因此药工师傅只能通过口传心授,亲手操作示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的学徒;求学者也只能经“听、看、干”,在实践中边做边学,继承掌握中药炮制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术,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药炮制学继承人。
1.4.3.2 专家带徒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启动中药炮制专家带徒模式。如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王孝涛研究员为导师,其徒弟曹晖通过学习、搜集整理并以内部资料的形式编辑了王孝涛的《论述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思想文集》和《天南星常用毒性中药炮制研究论文集》,同时在学习的同时,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图典》等书籍[4]。原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中药炮制研究室冯宝麟研究员为导师,其徒弟吕文海教授,通过学习和搜集资料也编写了学徒终结学术资料。本模式不仅让专家的经验得以传承,而且使学生也逐渐成了炮制行业的专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1.4.3.3 专家工作室模式 21世纪初,在前期专家带徒模式的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又成立中药炮制专家工作室,如原思通工作室,该工作室王祝举等五名同志在专家指导下,通过学习、搜集整理,共同编辑出版了《原思通研究员的中药人生》(上册)和《原思通研究员的中药炮制文集》(下册)等资料。王孝涛工作室,由程明等三名同志,通过学习、搜集整理,共同编辑出版了《王孝涛老师学术生涯》和《王孝涛中药论文选集》。另外还有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冯宝麟工作室,原北京中医学院张世臣工作室等。通过专家工作室模式,让工作室的成员都得到了提高,整理出的资料又可以供后人学习和借鉴,可谓一举多得。
1.4.3.4 传承基地模式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投入巨资,本项目承担单位获得经费20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分别进行“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其中有江西中医药大学(牵头)、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等多所院校参加,旨在从长计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过举办学习班、专家讲座、拜访中医专家、参观中药饮片厂等活动措施,达到学习中药炮制知识、生产技术、临床需求、培养人才等目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多个相对稳定的、长远的各种基础条件(软硬件)相对比较好的单位(地区)作为中药炮制传承基地,有利中药炮制人才梯队的建设以及持续和发展。
1.4.3.5 开办学府模式 我国于1950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的“中医政策”,原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各省市相继创办了中医药学校(中专)、中医学院(本科中医系和中药系)及其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院(所),开设了中药炮制教学组、教研室、研究组(室)。学校的中药炮制教材基本上是任课老师自编自讲,直到1979年才在成都审定了《中药炮制学》(第一版)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此后修编多次,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和系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药炮制人才,分别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应用等与中药相关的各方面工作。
综合以上5种模式,相比之下,王琦研究员认为尚存明显差异:口传心授模式,从事中药炮制的前辈们,虽然没有读过炮制学课本,可能没有现代在校学生的理论知识那么系统,但是他们在传统的前店后场作坊模式、手工炮制的环境下,通过老师傅的口传、示范、指导,学徒的耳濡目染和具体实践操作,所学知识和技术是地道的、真实的、扎实的、深厚的、终身受益的真本事真技能。
2~4种模式,由于从事中药炮制工作的导师、徒弟和工作者,他们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承担的任务、主攻方向、条件环境等不尽相同,必然有各自的选择性、针对性、侧重性、局限性。其最后总结的文字资料和编写的学术著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开办学校模式,宗旨是教书育人、培养大批智德才兼备的合格中医药人才,应该是培养中药炮制人才的主体。
据了解,80后从事中药炮制学工作的年轻人不会手工切药,没有见过镑片机(镑犀角片、羚羊角片),炒麦芽、炒王不留行、烫阿珠等不会掌握火候、不知道关键要点,因此建议学校应与中药饮片厂、科研单位、医院中药房等部门联合,增加学生见习、实习、实践时间,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和动手能力等,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憾。
通过科研,探明炮制原理,创新炮制理论,在与四气五味等药性挂钩的基础上,建立炮制品现代质量标准,并与其功能主治保持一致。根据临床需要改革片型,创造新型饮片,方便应用,确保提高疗效。加强炮制设备的研制与创新,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建立共同的理念、方向、目标和愿景,走科研与饮片生产及临床应用相结合的道路。
2.1 中药炮制理论的创新 现代传承的中药炮制理论,依然是明代中药学家陈嘉谟总结出的切制、炮制和辅料炮制理论,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 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5]。但陈氏理论太过于概括,且侧重于辅料制作,尚不够全面,也不尽完善。因此,王琦研究员认为应该进一步整理散在于历代医药方书中的中药炮制理论,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对传统的中药炮制理论,应加以详细阐述和诠释。我们还应该对经过了清代、近代和现代饮片炮制、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加以总结,使传统中药炮制理论更加丰富和系统,从而形成新式的炮制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先进的中药饮片生产和临床疗病实践,发展中药炮制文化。
2.2 中药饮片改革 传统中药炮制经验,将净药材(净制品),生饮片(切制品)和炮制品(熟饮片),统称为中药饮片。它有自己独特的属性,特定含义,丰富的内容,生熟作用不同,同时它又是能够治病救人的一种特殊商品,值得研究创新[6]。
2.3 中药片型改革 中药传统切制药材,大致分为杷子货(条子货)和个子货两大类。切制片型分为段片、切片、块片、丝片、粒片、粉片等。古今皆认为各种片型均为便于配方调,利于煎出药力,易于粉碎和中成药生产。
王琦研究员认为,如果组方中使用的净药材,在现今中成药生产设备先进条件下,尤其是由高级的提取设备,完全可以提尽药力,那就大可不必费力切成传统片型,只要将净药材加工成适合相关设备进行操作方便的规格即可,由此中药片型有待改革创新。
2.4 炮制工艺改革 中药炮制工艺(方法)研究,始于50年代中期,首先从中药炮制方法文献考证入手,随之进行中药炮制方法的搜集整理,连载交流和汇编成书,记录中药炮制方法、改进的经验介绍和山东、北京、黑龙江等地散在零星的炮制工艺研究,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多部炮制专著[7-8],直到1980年代,才有国家统一领导、统一立项,统一部署、组织和管理,从“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中设立中药炮制研究专题,通过招标、中标和接标形式,开展以炮制工艺优化为主题的综合研究。继之又有“八五”“九五”行业专项,“十二五”等炮制工艺综合专项研究,优选出很多最佳炮制工艺及其参数。筛选先进工艺与炮制设备有密切直接关系,如与设备机械的性能和效率,样品规格质量,小试中试数量次数等因素条件有直接关系,虽取得了累累科技成果,并获得了重大奖项,但真正推广应用的成果却寥寥无几,更难见社会和经济效益,尚须进一步推广、改进和创新。
2.5 饮片质量标准创新 中药饮片的传统质量标准是其“形、色、气、味”,即形状、色泽和四气五味(药性),药工凭借眼看、鼻闻、口尝和手摸等检验方法和经验而主观认定,直接使用且准确。我们称之为“中药饮片传统质量标准”。
现今选择以化学成分为指标,并以其含量限量为标准,我们称之为“中药饮片现代质量标准”。
中药饮片药性(四气五味)是中药饮片治病的有效物质基础,此与传统饮片质量标准是一致的,确保了中药饮片的安全和疗效。但现代质量标准成分限量与饮片药性有无关系,什么关系?如何科学地证明二者的一致性或吻合性,尚缺乏充分的科研数据,值得深入探究,加以证实。
2.6 炮制设备革新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具较为简单落后,基本全靠手工操作,作坊式设备,自六十年代以后,逐渐由机械设备生产代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力,扩大了产量,满足了临床应用需求。但由于机械设备的研制者,不太熟悉、不甚了解和掌握中药饮片生产的特殊要求,因此制造出的设备产品不太实用,直接影响着中药炮制工艺和改革传创新,有待从事炮制机械研制者与中药炮制的从业者紧密联系,加强合作,共同结合,取长补短,联合设计制造,方能制成定型产品,较长时间应用于中药饮片生产。似可借鉴某些食品生产设备,充实和提高饮片生产设备。
2.7 饮片包装革新 过去的中药饮片多用纸质包装,常见有方包、枕头包等规格,大量时也用布袋、麻袋、苇席等包装。近年来尚有纸质方包、纸袋包装,塑料袋包装、编织袋包装等不同规格,不过塑料袋包装不宜久存,因饮片自身含有一定水分,长期存放易发生霉变。中药饮片的包装可学习借鉴食品包装,既美观又实用。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其立足于中医药理论,并为中医临床服务,是中医用药的重要特色。在历史的发展和历代临床应用中,中药炮制工艺技术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体系。王琦研究员认为应该在整理、学习、吸收、借鉴文献记载的经验和技术的同时,对失传的和濒于失传的散落民间的传统特色技术也应加以挖掘、抢救、记录和整理,采用专家带徒等多种形式加以传承,并通过科研,探明炮制原理,创新炮制理论,建立炮制品与四气五味等药性挂钩的现代质量标准;改革片型,创造新型饮片,方便临床应用,确保提高疗效;研制与创新炮制设备;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共同的理念、方向、目标和愿景,坚持科研与饮片生产临床应用相结合之路,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