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优化措施

2021-11-29 12:14:29贺治芬慕礼霞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法律法规监管食品

贺治芬,慕礼霞

(1.靖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陕西榆林 718500;2.靖边县市场检验检测中心,陕西榆林 7185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近几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但主要的监管力量集中于城区,农村食品监管相对薄弱。我国是农业大国,在食品消费中农民占据较大的比重,在不断扩大农村食品市场规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规范农村食品市场、保证食品安全是监管部门的研究重点。

1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述

1.1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完全符合国家要求,无毒、无害的食品。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监管举措也越来越完善,但监管力量、物资等多倾向于城区,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被重视[1]。另外,由于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业户不具备食品安全知识,导致农村的食品市场存在各种隐患,要想有效处理这些问题,必须厘清农村食品安全的概念。农村食品安全涉及很多内容,如种植、养殖、加工等,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都要确保食品安全,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结果。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持续性,且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全程跟进和研究。

1.2 食品安全监管

在食品安全中,应推行以社会共治、预防为主,建立系统、规范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应进行全过程监管。①事前监管。事前监管的目的是防患未然,如为达标的生产单位、经营单位颁发许可证;提高准入门槛,对于不符标准的单位,一律不批准进入市场。②事中监管。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其时刻保持获得行政许可时的经营状态。③事后监督。对出现违法行为的单位依法查处,承担应有的责任。参照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公开案件信息,督促其履行自身责任。

2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①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不适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是独立制定法律法规,缺乏统一的调度与协调机构,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系列问题,如监管内容繁杂、交叉等。对于农产品的来源,也缺乏相应的监管保障机制,使农产品上残留的药物超标;②地方缺乏标准。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指出,若国家尚未制定或明确食品安全标准,应制定地方性的标准进行约束,尤其是农村地区。但是从当前来看,很多地方标准并不完善,虽然地方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得到了确认,但相关内容并未在法规、制度中明确提出,导致相关部门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时缺乏可参考的依据和准绳[2]。

2.1.2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力量薄弱

(1)监管范围广。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占地面积广,食品的生产、经营单位相对分散,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设立的卫生监管网点有限,只能依靠基层监管人员开展工作。广泛的监管范围、繁重的监管任务,导致监管人员只在城区执法检查,极少到农村开展监管工作。

(2)执法方式落后。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相关人员主要借助档案查阅、食品抽检等方式,检查较为表面,无法保障食品质量。另外,部分监管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或尚未配备先进设备,在对食品经营者的健康证、进货查验索票等资料进行登记或检查时,只能手动操作,既浪费时间,又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给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3)专业监管人员缺失。从当前来看,大部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普遍存在专业人员缺失的现象,监管人员老龄化严重,部分监管机构忽视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导致其技能水平不符合要求,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2.1.3 缺乏健全的协调运行机制

(1)乡镇委员会未发挥作用。相关规定提出,地方政府要负责辖区内的食品安全,但是很多乡镇政府在执行规定时只停留于表面,并未落到实处。而且乡镇食品安全委员会多依附于监管部门,很多工作都由监管部门执行,未发挥实际作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再加上各种原因的影响,联动性逐渐降低。

(2)各部门执法不到位。在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通常会举办联席会议,其是促使各部门协调沟通的关键渠道,部分地方会议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甚至使联席会议形同虚设,不利于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尤其是农村监管部门,导致农村食品市场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2.1.4 其他问题

①在食品的流通环节,销售者并没有定期自查,及时清理变质、过期的食品,导致“三无”产品大量流入市场;②农村居民聚餐次数多,人员流动量大,且在对加工材料进行采购时也相对随意,未按要求加工食品;③学校周围的饮食摊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无法保证食品安全[3]。

2.2 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农村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

(1)宣传不到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质量的提升不能只依靠监管部门,还要借助社会力量。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食品安全共治意识,这可能是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未形成社会共治的舆论氛围。基于食品安全宣传,常见形式为传单、墙报等,信息的生动性、易读性等方面和城区差距较大,降低了村民的学习兴趣。

(2)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各部门也没有在职责范围内进行食品监管,缺乏交流、协调机制和渠道,不利于监管信息的流通。另一方面,信息公开不及时,居民无法及时获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导致其对食品监管的主动参与性较差[4]。农村受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信息化水平相对城区较低,线上、线下的融合度不足,影响了食品安全权威信息的发布和推广,而且目前的食品安全信息多在事后公开,如行政处罚案件公示,这些信息的公示说明已发生违法行为,已对居民产生了影响,此时再公开信息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

2.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首先,对于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尚未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农村聚餐,当前尚没有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规范。其次,不重视食品安全监管法规的建设,没有将食品安全监管从其他工作中脱离出来,而是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一带而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缺失,加之受农村市场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较为艰难。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依赖于配套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从实际来看,食品安全制度、地方标准未得到相应的重视,虽然部分农村建立了系列制度,但也极少贯彻执行。对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来讲,相关制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之单位负责人缺乏相关知识等,通常难以贯彻执行。

2.2.3 农村食品安全执法不严格

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①农村食品市场的准入门槛低、食品检测标准低、食品安全违法处罚力度小等,导致城区的劣质食品不断转至农村市场,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风险较高。②缺乏食品安全投诉机构,投诉渠道有限,有的根本无法投诉,农村居民维权成本高[5]。③农村法治基础缺失,执法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低,间接加大了执法难度。④监管技术设施缺失,互联网设施不足,监控设备覆盖面小,通信设备不稳定,缺乏冷链物流设备等,增加了食品流通的风险,加大了食品安全的监管难度。

3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制度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防止法规矛盾、重复,影响执法工作的开展。应注意,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应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既要确保法律法规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又要确保可执行、可操作。

(2)建立地方标准。重视地方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优势,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的监管力度。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注意突出重点,立足于农村有知名度的产品进行完善;提高设定标准,尽量和国际接轨。

3.2 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能力

(1)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①组织监管人员学习培训,结合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结合农村的实际问题,确保培训的针对性;②考虑基层执法工作的特殊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和形式,提高工作能力。

(2)提升执法能力。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多,需要采用执法手段进行整顿。因此,应加大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借助创设情境、分析案例等方式,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测试,保证执法的规范性、严格性[6]。为充分发挥出执法队伍的作用,可以采用公益岗、志愿者等措施,解决执法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必要时在社会上招聘,吸收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执法人才。例如,定期对重点主体、重点食品种类展开监管,特别是小餐饮、小摊贩和小作坊,帮助其找寻薄弱环节,分类整治和管理;对标签侵权、制假食品等进行专项整治,加大违法主体的处罚力度,以此保障食品安全。

3.3 优化食品安全监管协调运行机制

(1)夯实乡镇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地方领导应将食品安全监管放在首位,保证辖区内不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把控食品安全的秩序。各乡镇应设立专职的监管机构和人员,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的宣传教育、食品抽检等费用,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进行。

(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各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各部门参与进来,统筹协调食品问题,贯彻落实法律法规,促使委员会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做好食品监管工作。

(3)建立联动监管机制。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时传达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共同商讨监管问题,深入挖掘监管症结,并制定可行的监管措施;②推行联合执法,根据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重点等开展工作,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助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

3.4 其他举措

(1)加强宣传,提升农民的健康素养。①建设完善的科普设施,加大力度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画廊,开通食品安全风险投诉热线等,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提高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②加大科普形式的创新力度,借助新媒体科普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农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定期举办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增强科普宣传工作的生动性。③宣传先进范例,打造食品安全示范村、示范企业,开设专栏宣传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发挥模范作用。

(2)多方参与,共治食品安全问题。由当地政府牵头,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涉及政府、企业、媒体、群众等相关主体。媒体要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精准传播食品安全信息,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价值观。群众要提高自己的食品安全素养,积极参与到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中[7]。可以通过有奖举报制度发挥出群众的力量,全面监督食品安全。此外,加大资金投入,调动村干部、食品协管员等主体的积极性,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构建完善的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共治提供有利依据。

4 结语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乎着广大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需要相关部门提高对其的重视度,结合实际问题,深入探讨监管、解决对策,以便改善农村食品市场环境,提升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本文基于当前中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和原因,从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协调机制、提高执法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法律法规监管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 19:47:34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新闻传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1:58
食品造假必严惩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上海建材(2018年2期)2018-06-26 08:50:58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14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