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儒 周 勇
陕西关中地区保护地蔬菜栽培主要有日光温室和拱棚栽培两种模式。 日光温室主要种植黄瓜、番茄等喜温蔬菜,拱棚主要种植十字花科蔬菜或其他叶菜类中的耐寒晚熟品种。 11 月正是秋冬季节转换之际, 气候多变, 阴雨天气较多,低温寡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小,对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负面影响较大,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贻误最佳上市时期。我们在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出了关中地区11 月份保护地蔬菜栽培管理要点。
11 月气候多变、阴雨较多、低温寡照长,日光温室蔬菜技术管理要求高。 据我们田间调查发现, 很多菜农不能根据多变的天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原本苗期长势喜人的蔬菜,进入11月后,苗情却日渐衰弱,诸多生理障碍性病变逐步显现。 例如,黄瓜、番茄等喜温蔬菜在长期低温寡照的环境下,壮苗逐渐变成弱苗、僵苗、老化苗,出现叶小而薄、退绿黄化、节间短、生长点弱、雌花簇拥等症状;黄瓜花打顶、瓜不甩条,番茄秆细叶小、 果实不膨大, 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错过最佳上市时间。
预防和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管理措施。
1)底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 能缓慢而稳定地释放出热量和二氧化碳, 可提高地温, 促进作物根系发育; 可提高温室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促进白天光合效率提升, 适度抑制夜间呼吸消耗。
2)充分利用光照资源。 注意清除大棚膜上的尘埃污垢,提高透光性;按时拉放保温被,无论是阴、雨、雪、雾天气,都要按时拉开保温被。可有效提高棚内光照强度、光照时数、温度,促进蔬菜健康成长。
3)张挂农用反光幕。 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反光幕提高棚内光照强度和温度,效果突出,能提升作物的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积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4)黄瓜如果出现花打顶、瓜蔓早衰现象,若遇连续晴好天气,应因势而为采取措施,将棚内温度白天提高到 32~35 ℃,夜间 15~17 ℃,连续5~7 天。 同时摘除顶花和锁头瓜,叶面喷施芸薹素内酯或叶芭叶面肥,促进营养生长。待蔓势正常后,按常规温度管理。
5)结合灌溉,冲施功能性肥料。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并随水冲施腐殖酸、黄腐酸等水溶肥。 有助于提高地温,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 提升和优化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的根系发育,促进植株的稳健生长。
6)抓好病害、虫害的防控。 ①病害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番茄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灰叶斑和病毒病。黄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 细菌性角斑病、 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靶斑病。在防控上重点选择低毒低残留、一药多治的广谱性化学药剂、效果良好的生物制剂。 如唑醚·代森联、 丁子·香芹酚、乙蒜素、百菌清、荧光假单孢杆菌、春雷霉素、寡糖素等。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交替轮换使用。②虫害防控。平常加强调查,主要关注蚜虫、白粉虱、蓟马、潜叶蝇、茶黄螨等害虫虫情。一旦发现一种或多种害虫混发时, 可选用适宜的杀虫烟剂,一次施药全面杀灭。
关中地区拱棚蔬菜栽培面积较大, 主要种植十字花科蔬菜或其他叶菜类。 拱棚蔬菜在11月上旬之前和露地管理基本相同, 为了错峰上市,大多安排耐寒晚熟品种,露地菜上市结束后拱棚菜延期上市。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温度、水肥管理不当和病害侵扰,导致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
预防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根据气候条件、蔬菜品种的熟性、耐候性、生育期、长势情况等,实行促控结合、分类管理。
1)温度管理。 11 月中下旬气温开始急剧下降,要及时上膜,可昼夜阶段式通风。 当夜间外界温度降到0 ℃左右时,夜间关闭风口。根据各类蔬菜的耐寒性以及适宜温度随时调节风口的大小,有促有控。 出花期或结球期,温度过高容易出现营养生长过旺、茎秆空心、花球发黄、球形不整齐、畸形;温度过低生长缓慢、花球小、花球发紫红色、毛花、死花,商品性下降。一般夜间5~8 ℃,白天 18~22 ℃。
2)水肥管理。 十字花科蔬菜在莲座期结束出花或结球前结合浇水随水冲施水溶性复合肥,每亩10~15 kg。出花结球期结合浇水追施腐殖酸或黄腐酸,每亩10~15 kg。
3)病虫害防控。 11 月关中地区虫害基本自然消退。应重点关注病害防控。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害有黑腐病和疫病, 可在上膜前和出花结球初期各喷1 次春雷王铜+荧光假单孢杆菌,即可有效防控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农艺管理要求较高,只要根据天气变化、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水肥状况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 科学精细化管理,就一定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蔬菜,取得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