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探索及发展

2021-11-29 06:08保虎
关键词:矛盾中国共产党国家

保虎

一个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社会发展某个阶段处于领导地位、决策地位和主导地位的矛盾。正确认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大众正确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带领人民大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历代共产党人立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国情,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入,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针对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下简称“新矛盾”),学界通过学术论坛等方式展开了深入研讨,重点对“需求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基本内涵、本质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讨论,认为这两侧都有内在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果。一定理论、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这已成为学界共识,而学界关于长期坚持或改变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论断之现象仍缺乏历史梳理及经验分析。本文将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历程,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没有长期坚持1956年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论断(以下简称“1956年旧矛盾”)以及长达36年一直坚持1981年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论断(以下简称“1981年旧矛盾”)的主要原因。其根本目的及意义在于: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时间点,全面梳理、深入剖析百年来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历程,并深究其主要特征及基本依据,进而通过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发展脉络的总结,得出重要启示,即全面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认识,以期推动国家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一、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讨论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发展必须遵守的一般规律,换言之,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1)汪宗田:《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4页。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根据国情判断和中国时代特征变化,经过百年艰辛探索,总结出了各时期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特征,取得了成功经验,也汲取了深刻教训,最终形成了正确的认识、理解和科学的判断。(2)马拥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第6-10页。1981年至2017年的36年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沿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旧矛盾)。(3)周浩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主要任务的历史轨迹》,《理论学刊》2018年第5期,第32-39页。中共十九大报告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一次重要历史性巨变。(4)张夺、王桂敏:《变与不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内涵实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第22-28页。它的提出是立足于客观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发展变化的必然,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敏锐洞察力作出的科学判断。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从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从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从未停止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5)孙贺、蒋岩桦:《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2期,第86-94页。

中共二大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开展民主革命运动,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6)黄修荣,《中国共产党简史(1921-2011)》,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1页。中共三大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在共产国际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掀起了革命高潮。(7)李俊朝:《中国共产党三大精神磊落 中华两岸合力复兴——纪念中国共产党三大召开90周年》,《求实》2013年第2期,第25-27页。中共八七会议强调,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日本侵略中国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强调,“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8)《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2页。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发表的著作《抗日战争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认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9)《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0页。基于对国家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毛泽东深刻指出,“七届二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0)《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1页。

综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28年艰辛探索,得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表现:其一,表现为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二,表现为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此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有失误,但总体而言又表现出合理、科学的一面。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能根据中国国情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宏观判断,从而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制定一些原则、政策及纲领。(11)王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再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第121-125页。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近30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指出,土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国内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毛泽东认为,现在的斗争不是针对民族资产阶级,而主要是反帝、反封——“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12)《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页。由此可知,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清晰的。

土地制度改革于1952年底结束,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历时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基础)。此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一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主义路线与资本主义路线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1956年底,中国成功完成了“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中共八大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它已被建设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所代替。换言之,在新历史背景下,一方面人民大众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增长;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又相对滞后,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显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初步表达在理论上并不严格,但总体判断是合理的,因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高估了阶级斗争。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逐步扩大。此期间,毛泽东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偏离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三)改革开放至中共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不主张阶级斗争,而是强调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准确评判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13)刘雯炀、李婧:《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1期,第36-41页。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逐渐凸显,已成为急需破解的主要矛盾,故此,一切着眼于经济建设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这显然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程的一个里程碑、一种新认识。(15)朱力:《中国社会矛盾70年演变与化解》,《学海》2019年第6期,第22-29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把握了时代趋势,注重经济建设,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丰富、发展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6)《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9页。全体党员只有认清了这一矛盾性质,才能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才能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之后,中共十五大对此进行了再次强调,“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630页。基于这一判断,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才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挑战,总结了以往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剖析,使得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中共十七大指出,建党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还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其变化都是巨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这一论述是客观的、合理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繁荣昌盛的时代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此外,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深化。(18)刘同舫:《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争鸣》,《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第12-15页。

(四)中共十八大至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解放”,认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新转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上升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19)谢海军:《习近平对社会主义矛盾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第4-10页。中共十九大认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正确认识。而要掌握这种辩证关系,就需要有理论的思维方式和统一的历史逻辑,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回顾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认识其内在的统一性。(20)谢海军:《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变”与所处历史阶段“不变”的辩证逻辑分析》,《东南学术》2020年第2期,第54-60页。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7页。也就是说到了建党百年时,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建国百年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百年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限制,反映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一些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中国长期短缺经济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再符合现实;另一方面,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人民的需求表现更加丰富,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生态的要求正在增加。因此,若只强调人民对物质和文化层次上的需要,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就不能被客观地体现出来。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精辟概括,并非源自对概念的演绎提炼,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变化的百年探索。中国社会诸多矛盾在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是从经济层面看,存在着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与发展质量和收入较低及创新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的体制上的矛盾和障碍。二是从政治层面看,依然存在着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三是从文化层面看,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化持续繁荣与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矛盾。四是从社会层面看,存在着社会活力与社会问题之间的矛盾。五是从生态层面看,生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而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仍然薄弱,这形成了新的生态治理矛盾。六是从国际层面看,存在着国际竞争加剧、风险增加对外交格局影响不断深化的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知,复杂事物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而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制于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由此可见,上述矛盾受到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影响,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形成了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

二、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经验和教训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剖析,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指明了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39页。(1956年旧矛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52页。(1981年旧矛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24)《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9页。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25)《胡锦涛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57页。继续认可和坚持了1981年旧矛盾的论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人民社会需要总体层次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变化进行的理论总结与创新发展,将国家社会主义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6)赵周贤:《新时代的理论思考》(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6页。(新矛盾)。

(一)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必须以把握国家基本国情为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来看,只有从基本国情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明等人“左倾”错误给国家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就是由于在当时未认识到复杂社会环境而导致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强调,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对中国国情有个全面认识——“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2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科学分析,正确把握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完成了“一化三改造”任务,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八大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初步判断是合理的,历史已证明了在当时将“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的必要性。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由于缺乏正确领导,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能充分了解中国基本情况,缺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了中国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提升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力,使得国家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可见,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必须以把握国家基本国情为基础。

(二)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妥善处理,必须以把握国家社会性质为前提

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写信告诉黄炎培指出,对社会上的矛盾“有两种揭露和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对敌(这说的是特务破坏分子)我之间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包括党派内部的,党派与党派之间的)”。(28)《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4页。这显然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破解方法的具体运用,即一方面根据矛盾对立进行斗争,并通过冲突和斗争解决矛盾;另一方面又在矛盾同一性基础上发展对立统一的矛盾,从而最终使得矛盾得以解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决定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敌对矛盾’”是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29)王立胜:《重新认识毛泽东》,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9页。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将“武装斗争,反帝、反封,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作为主要任务来抓,以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社会主要矛盾不再表现在阶级与阶级之间,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开始呈现,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页。逐渐凸显,上升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其性质也发生了从“对抗性矛盾”到“非对抗性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犯了重要错误,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荒谬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工作重心,注重协调矛盾关系,促进国家发展和进步。可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由“对抗性矛盾”到“非对抗性矛盾”,由“敌我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由“阶级利益对立”到“人民根本利益一致”,这得益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把握。

(三)对毛泽东探索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得失,必须客观看待并认真解决

对毛泽东探索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得失,必须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公正评价。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剖析,他在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31)《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3页。要对“敌对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进行严格区分和处理——这两种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其一,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而言,它是基于人民利益根本统一的、非对抗性质的矛盾。其二,对于阶级矛盾而言,它是不同阶级之间因各自根本利益不同甚至对立而引发的对抗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强调,这两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即“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0页。尽管毛泽东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但一段时间内尚未将之付诸实际,而且把人民内部的矛盾视为敌对的,这显然偏离了他的理论。1962年9月,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19页。这混淆了性质不同的两种矛盾,扩大了阶级斗争。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这与中共八大所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背道而驰,其教训非常深刻。客观地说,毛泽东不仅为探索国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贡献,而且也犯了错误,因此,对其进行评价必须做到客观、求实。

(四)对改革开放至中共十八大期间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辩证分析并妥善解决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解决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措施只能是解放、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强调,要把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层面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探索,如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探索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让矛盾“同一性”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把复杂事物和简单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把主要矛盾的主要部分和矛盾的一般特征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不忽视矛盾的统一性、平衡性,控制各种复杂形势,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经济和社会。这对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此时期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和有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对中共十八大至今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辩证看待并妥善处理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这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世界地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没变。当然,要从理论上把握、理解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世界地位的“不变”的“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还得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进而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4)谢太光:《反映论新形态:人类认识的生成和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6页。也就是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口的自身生产及社会关系的生产这四个历史发展要素,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之基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在于人类为了“创造历史”,须活着,即占有“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13页。而第二个前提是,因为人类产生了“新需要”,就需进行物质生活资料再生产,这便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新需要”的产生,是实践之产物,而其实现,则需发展、解放生产力。这样,“新需要”同“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便成了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从“需要”视角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话语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话语代替,意味着我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从发展视角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话语逐渐消失,最终被“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话语所代替,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矛盾认识的深化。

总结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新特点,从理论思维来看,它把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中所包含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体化为不仅是分配上的共同富裕,而且体现在社会公平与正义上,使公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之一,以赢得同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道义优势。从价值判断看,它体现了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倡导的“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同时,又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本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体化了。若没有上述理论思想和价值判断,是不可能把人民群众需要的全面性、多样化及多层次的特点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评判依据的。可见,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提出,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矛盾,显然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所出现的阶段性变化的新概括,是一种新话语体系,并非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纠偏、颠覆。

三、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和解决意义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历程来看,每当中国共产党人能准确判断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特征时,中国就会迅速发展;反之,就会出现诸多曲折,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能否准确认识、把握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脉络,并依此研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各阶段的任务,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

(一)只有正确判断、掌握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确定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探索遭受挫折。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偏离了正确轨道,错误强调并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阐释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特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史与现实表明,唯有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有着正确认识、判断,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反之,若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正确、判断不合理,则无法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无法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表明,坚持解放、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破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仅影响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确定,影响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而且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迈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保持清晰头脑,正确把握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

(二)只有正确判断、掌握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确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解决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良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等主要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得到坚持,为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要按照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密切关系——“一个中心”就是强调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显然这是前提;“两个基本点”就是既要求坚持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又要求坚持强国之路的“改革开放”,这是保障。无论是强调“一个中心”,还是强调“两个基本点”,都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而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及政策的制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归根结底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命运。

(三)只有正确判断、掌握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建党百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我国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这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等主要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进入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但各种利益和矛盾冲突仍存在,甚至在一定领域、关键部门仍很尖锐。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渐深刻、分析和判断更加科学,从而能对其及时应对、妥善处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许许多多矛盾同时存在着,但是,不管其有多少对矛盾,其中必然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起着决定的作用。”(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65页。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当中,复杂事物的矛盾很多,其中有影响其他各类矛盾存在及发展的主要矛盾,对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的清楚认识和判断,是正确处理其他各类矛盾的前提。这既需要从理论上去掌握,又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基本国情,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发展生产力,使得各种矛盾得到了解决,使得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的转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新时代。因此,能否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合理、科学判断,是国家社会能否和谐稳定的关键。

(四)只有正确判断、掌握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进程

社会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其变化与发展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方向,是正确处理其他各类矛盾的前提。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工作方针、政策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变化。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才能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正确判断出国家事业建设所处阶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任务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必须调整重心。一方面,工作重心注重横向上的发展领域与范围的全面性调整。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大问题,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工作重心的调整要围绕解决这一问题展开,即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工作重心向纵向上推进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进步调整。新时代,国家发展站在更高水平上,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是摆脱落后社会生产问题,而是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构建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换发展动力,由以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为驱动力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变,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挖掘与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转变,切实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四、总结和反思:正确把握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历史脉络,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历史经验启示当下:前进道路是不平坦的,探索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也是艰辛的。通过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可以深刻认识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使得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然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和巨大牺牲。因此,有必要把握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脉络,为新时代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积累经验、智慧,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长治久安、永续发展及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建党百年来,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成,离不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等主要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能否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家社会能否和谐稳定、经济能否繁荣、生态能否美好、政治能否清明、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及成败。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各阶段对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艰辛探索,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特征,为国家发展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使得中国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得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得以建成。

新时代背景下,全体中华儿女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旗帜,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等事业,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从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确保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完成的基础上,以期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矛盾中国共产党国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