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蛟文 刘运春 汪国平 黄雪梅 赵普艳 柴喜荣
(1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 510640;2 华南农业大学保卫处,广州 5106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非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2];其特点是通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育人目标[3]。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确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提效的物质基础。《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是在我国园艺种业繁荣发展,对园艺种业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立足于华南园艺种业特色[4],由原来两门园艺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必修课程《种子生物学》和《蔬菜种子生产技术》合并,面向华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所有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程[5]。该课程主要传授学生园艺植物种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等内容,并通过设置配套的园艺植物种子生产相关实验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独立开展园艺植物种子生产管理或技术工作。
2017 年,《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合并成专业必修课以后,课程内容变得更系统完整,同时上课人数也由原来的约30 人变成160 人左右,学生覆盖面变广,使之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理想载体和平台。本课程团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园艺植物种子生产相关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师团队由1 名教授,2 名副教授,1 名讲师和1 名实验员组成,团队成员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而且全部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重要人员和思想基础。
教师团队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推进《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通过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双周理论学习会、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和思政云课堂等各类学习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专题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科学合理设定、思政元素的针对性挖掘以及切入专业知识教育的技巧等,特别注意厘清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思政教育“喧宾夺主”和“硬植入”,做到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价值理念。
《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总学时为48个,其中包含32 个理论学时和16 个实验学时,与合并之前的两门课程相比,总学时数量压缩了近40%。针对这种情况,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整合,形成了园艺植物种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基本原理和园艺植物种子生产技术3个知识模块。与此同时,针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的5 个课程思政重点建设内容,选择了若干专业知识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并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1)针对重点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选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种业的发展作为知识载体,通过介绍我国种业发展的4 个不同历史阶段种业工作面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当代我国种业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突出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种业现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针对重点建设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给学生介绍种子生产基地的经营管理时,除了告诉学生要注重技术管理以外,还引导学生要特别注重种子质量管理,强化种子质量意识,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质量是种业发展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种子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收益,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通过上述教育引导,树立学生爱岗、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针对重点建设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介绍考古学研究有关园艺植物种子的发现,如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7000 年前贮藏于加盖陶罐内的粟粒和芥菜类种子;或通过引用中国古籍中有关园艺植物种子生产的文字记录,如公元前1 世纪西汉《氾胜之书》中关于瓠子留种的描述“区种瓠法,收种子须大者”;或通过赏析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古代诗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等来彰显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4)针对重点建设内容“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通过介绍我国种子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引导学生学习《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等种子相关法律、管理条例和部门规章,并通过一些种子纠纷典型案例,如陆丰萝卜种子“CR 世农301”开花案等的学习讨论,以案说法,深化学生对重要种子法律概念的认知,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提高他们将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化解种子相关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5)针对重点建设内容“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华南农业大学从事植物遗传育种和种子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丁颖院士、卢永根院士和李鹏飞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学者为例,通过介绍他们生前的先进典型事迹,弘扬他们对教育和农业科研事业的无比热爱、善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程思政并非要求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要坚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强化课程思政目标隐性有机融合。通过实践发现,思政元素的挖掘并非一定要覆盖课程的全部专业知识点,可以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有关思政教育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知识点进行系统深入地挖掘,同时结合日常收集的与农业和种业紧密相关的时政素材,在课间或课后时间,利用QQ 或微信群组等平台,或面对面地以问题讨论和典型案例分享的形式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此思路,课程团队还设计了4 个配套的综合性实验,分别是辣椒雄性不育制种、茄子人工杂交制种、辣椒和茄子种子形态结构鉴定以及种子活力检测实验,旨在让学生对从种子到种子的生命活动周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让学生能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目标的达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方面,不直接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期末考核评判,而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课后作业拓展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来衡量其融入课程思政的情况。此外,通过班风和学风的考察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是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优秀人才。通过农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园艺植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后期还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力争把该课程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以更好地为我国园艺种业事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