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实践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在逻辑

2021-11-29 04:54刘富胜唐颖
关键词:特色制度发展

刘富胜,唐颖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力量对比的进一步调整,并迫使世界重新反思“制度优势”问题,“制度优势的标准是什么”“制度优势的内在逻辑在哪里”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1]。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改造了中国面貌,而且也是“人类前途的开拓”[2]。制度优越是制度自信的基础,制度自信本身又体现和彰显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就需要深入分析制度优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交往逻辑。

一、历史逻辑:镌刻于党和人民的长期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党和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制度文化的创造转化,也是对近代以来各种制度的深刻反思,还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不断探索的自我完善。

(一)对中华民族优秀制度文化的创造转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都会深刻影响其国家制度的建构,是其“具体社会制度框架的基础”[3]。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4],才是最可靠最管用的。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中华民族的独特禀赋、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其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为其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制度”一词最早出自《周易》:“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5]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演进历史,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制度文明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思想。比如,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从古代“事断于法”“依法治国,举措而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法制思想、“礼法结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德主刑辅、注重教化”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民为贵,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平宁”的民本思想中得到有益借鉴。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植根于中国大地,“建立在深厚历史文化蕴含的自信精神上”[6],具有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

(二)对中国近代以来多种制度的深刻反思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饱受压迫、历尽磨难的屈辱史,外有帝国主义的蛮横入侵,内有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正是那“反动、落后的封建制度”[7]。当清王朝仍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早已在西方悄然兴起,并快速席卷整个欧美国家,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帝国急需开拓新的殖民地用于攫取资本。从1840年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新制度面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苦苦支撑下的清政府显然无所适从、不堪一击。为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前途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和多重政治力量前仆后继、为之奋斗,尝试在改良和革命中探寻新的国家制度体系。但遗憾的是,无论是首先“睁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林则徐和魏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派,还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民国政府的统治,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找到真正可以实现民族独立的道路。这深刻告诫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8]。

(三)对革命斗争中制度经验的继承发展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终于迎来新的转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成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推翻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提供了重要保证。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9],才能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交替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社会的再组织和对民族力量的再整合,成功探索出由发展民族工商业、发展合作社经济、发展国营经济共同构成的基本经济制度,由工农专政、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共同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基本文化制度。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前提。历史充分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10],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

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一化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由此开始,“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1]得以发生,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得以奠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我们既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又十分注重从本国国情出发进行总结和反思。无论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主张、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维护人民利益和大力发展生产的强调,还是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毋庸讳言,我们的确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走过弯路、遭受过挫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为我们找到正确道路积累了经验教训,提供了必要条件。

(五)对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总结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掀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改革开放作为基本标志和重要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通过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努力奋斗,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大制度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变得日益丰富。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积极改革不再适应实践发展、不能满足国家需要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境界,加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至今仍然在不断向前发展着。

二、理论逻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点和优势”[1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深度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具体实际、蕴含与时俱进品质、秉持民本价值取向的显著理论优势。

(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产生、在发展中完善,不仅顺应历史潮流,而且符合历史规律。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源起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和目标为导向的制度供给和制度满足过程”[13]。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正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准确判断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制度原则和制度主张,进一步赓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之脉。无论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都不能丢也丢不得,丢了就丢失了根本指针、迷失了前进方向。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内涵丰富而又逻辑严谨的科学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阐明了中国国家制度存在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概括起来,这些制度具有3个层次的优势,第一层次是由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制度性安排共同构成的根本制度的优势。第二层次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基本制度的优势,第三层次是以中国现行行政制度或者说体制机制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制度的优势[14]。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制度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助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符合中国具体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15],这是其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力的“关键密码”。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的逻辑起点。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确立”“坚持”“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对其进行巩固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有赖于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对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制度模板或者直接复制粘贴其他国家制度再版的“舶来品”,而是非常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土特产”。中国的成功实践向世人证明,一个国家突破发展困境的最好办法就是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国家制度,一昧照搬照抄他国制度可能引起“排异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三)蕴含与时俱进品质

相比其他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通过改革方式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生性演进逻辑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这就使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制度完善和发展实现了辩证统一。一方面,坚定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的政治发展能力”[17]的自信;另一方面,要在坚定制度自信中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过要特别指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 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15],而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毫不动摇的基础上,从思想、方法、行动3个层面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有机统一起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永葆生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18],没有不断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更为彻底、更加久远的制度自信。我们要通过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稳定,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9]中增强制度自信。

(四)秉持民本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鲜明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践之中。代表人民根本意志、保障人民基本权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价值目标。“无论是改革伊始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还是十八大以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20],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最终价值追求的体现和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追求共同富裕为价值理念来进行制度保障,以倡导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来进行制度创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来进行制度安排”[21],为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提供了重要支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本价值取向明确,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因而能使人民对其愈发坚定、高度自信。

三、实践逻辑:熔铸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实践中产生丰硕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迎来历史性变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保证。无论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巨大发展成就,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生动实践中的强力彰显,都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充分理由和最大底气。

(一)实现了“两大奇迹”

从已有的国家发展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两大奇迹”,让我们有底气自信。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才得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其保障和推动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能够“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2]。这“两大奇迹”成为我们党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也为我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打下了最深厚和最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体中的排名更是已经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与长期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新中国的发展史足以印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招”[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24]。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源,就在于对制度优势强力彰显、制度实践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和对制度未来发展前景的十足信心。

(二)创造了“中国之治”

从当下的治国理政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中国之治”,让我们有能力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是“中国之治”的纲领性文献和时代宣言书,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25]。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用一次中央全会来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中国之治”在党的长期治国理政实践中产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治理效能的集中概括,为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持续发展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保障。归根结底地说,“中国之治”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于社会主义中国这一大前提”[26],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中国之治’的事实先于理论解释”[27],是保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能够愈发坚定“四个自信”、持续推进“四个全面”、全力实践“四个伟大”的根本所在。

(三)书写了“抗疫传奇”

从最新的疫情应对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书写了“抗疫传奇”,让我们有理由自信。去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范围内空前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28]。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迅速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共同书写了“发挥制度优势、运用治理能力战胜重大风险考验的壮丽篇章”[29],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比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在疫情防控的全速决策和部署、全程研判和指导、全面领导和落实上得到生动体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全国人民以最快速度集中优势力量投入到湖北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上得到生动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显著优势在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宣传、组织、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疫上得到生动体现[30]。正是这些“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转化为“中国之治”的治理效能,令中国较为快速地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效乃至全国抗疫斗争的重大胜利,让我们有充分理由坚定制度自信。

(四)助力了“巨龙腾飞”

从长期的民族复兴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助力了“巨龙腾飞”,让我们有豪情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最大梦想,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之源[3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方才建立起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迈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之后党又领导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保障。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进了一步。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直面时代挑战与现实困难,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和新的突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2]。

四、交往逻辑:彰显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从容自信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2]这对于中国发展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贫穷落后国家走向繁荣富裕贡献了中国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主张,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合理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制度文明优秀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是一种游离于世界文明之外的“封闭性”制度文明,而是人类制度文明的“中国化”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是在与其他制度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应然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合理借鉴了其他制度文明优秀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超越。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34]。尽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福利政策、一定的国家干预对经济进行调节等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暂时还未到达足以消亡的地步,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将会长期共存、互相利用、彼此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35]基础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超越。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合理借鉴市场经济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有效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对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制度的借鉴与扬弃。20世纪30年代后,社会民主主义制度逐渐成为西方的一种思潮,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36]。社会民主主义制度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蕴含其中的改良思想,为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力推动国家发展、民生改善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制度而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制度文明体系的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论是资本主义文明,还是社会主义文明,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人类文明的唯一或者永久形态。世界文明理应“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37],“中心主义”思想断然不可取。近些年,国际社会总喜欢用“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密码”“中国方案”“中国机会”等概念来形容和称赞中国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西方国家对此也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绩。”[38]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成功的最大“秘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五重显著比较优势,其在领导力量、思想理论、价值理念、运行机制、完善能力上分别体现为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政党为领导、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39]。这不仅为中国的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制度文明体系的内涵,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最重要也最具标志性的软实力之一,对中国解决自己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推动构建发展中国家新合作机制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有效昭示和启发了其他制度文明实践的发展

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显著特征。现如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走向世界,为其他制度文明的实践发展提供有益启示,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激发了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数百年的大趋势来看,社会主义是跌宕起伏、曲折前行的。例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令一些原先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对之产生了怀疑、悲观甚至是反叛。可历史并未走向福山所说的“终结”,资本主义式自由民主绝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文明样貌,“人类的最终命运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的生存”[40]也只能是他个人的愿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在自身固有矛盾的副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制度弊端和负面效果被暴露出来。与不少曾经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存在经济滞涨、失业攀升、两极分化等现象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之下的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社会总体就业率较高,贫富差距不断缩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双突破,再次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使无限美好的“乌托邦”变为了科学的现实存在,进一步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41]。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贫穷落后国家走向繁荣富裕贡献了中国理念。一个国家的制度,事关这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社会能否形成发展合力、民众诉求能否畅通表达、各种利益关系能否得到平衡、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能对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2]。当今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仍占绝大多数,然而发达国家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常年饱受贫穷落后、战乱频仍之苦。仅以非洲地区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时间里,“程度不同地出现战争、冲突或骚乱的非洲国家就达30多个”[43]。造成这些国家出现动荡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中国曾与其一样,有过类似的历史悲惨遭遇,面临着共同的现实发展难题。从这种意义上讲,符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基于改革开放具体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制度形态”[44],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6],为他们找到一条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新发展路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绝对不是自诩自封的,也不取决于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彰显于实践的成效,是在同其他国家制度的深度比较中体现出来的。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主张。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世界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有力地保障了当代中国创造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和平,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一向认为,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样貌上都呈现出选择性和差异性”[45],这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的历史背景、基本国情、社会状况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仅积极维护本国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而且也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和大国担当,其领导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最重要的国家公益性产品,即天下大治、安定团结,政治有序、社会井然”[46],而且在积极维护本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也有着对全人类的历史性贡献,始终都在积极倡导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不得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践所带来的远不止是中国一国的崛起,它还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制度范式,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自古爱好和平的中国,绝不会是其他国家的威胁,只会成为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机遇。中国会做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享机遇、同迎挑战。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7]评价和判断一项实践正确与否,不仅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实现了实践目的,更加要看“这项实践究竟是为什么人服务的、究竟代表了谁的利益。”[48]换句话说,要把是否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实践的最高标准。我们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真正好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除了因为它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外,还因为它具有国际责任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人口爆炸和南北关系、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复杂化,人类社会面临更多严峻挑战。再加上各种利益纷争、全球发展动力缺乏、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存在合法性危机等原因,导致全球治理困境重重。面对这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却依旧保持着持续发展、稳健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令世界各国欣羡不已。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保证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强,而且始终维护和高度关切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动“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19],有效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如今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敢于担当的大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逐渐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必将成为合理国际新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坚定力量。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社会发展、抵御风险挑战、提高治理效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只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