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庆,胡超见,李广慧,王文浒
(1.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 150046;2.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 150046)
国内电力行业,各种技术不断进步,能力不断提高,用户的思维在不断转变,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对于设备的设计制造供货单位来说,用户的各种要求和需求都应给予满足或尽快给予满足,否则会逐渐失去市场,失去竞争能力,被市场淘汰,锅炉作为电站的核心装备更是如此。
用户的要求主要有供货周期短、价格低、安全可靠、使用便捷、维护方便等,这些要求都需要通过设计、制造、安装等过程给予满足,而设计又是源头,直接关系到锅炉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该充分考虑锅炉的可制造性、可安装性、可维护性。
锅炉在最初设计时就要考虑要让制造出来的产品又快、又好、又省,使用方便,检修容易,为用户创造超出其预期的价值,所以在设计之初,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生产技术人员、车间工人、现场安装人员就应该一起研究,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以下几方面(不限于此)重点考虑。
因受具体人员、工具、操作方法、环境的影响,具体数据无法确定,所以以下多为定性描述,供设计者借鉴,设计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减少零部件种类。虽然锅炉的整体结构型式不同,但有很多零部件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只是尺寸略有差别,设计时应将其统一,或将一部分零件统一,推行标准化设计,降低材料和零件的管理难度、制造难度,缩短周期。并建立标准件数据库,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这样有利于提高全系列产品零部件通用。
(2)结构形式应为了自动化设备而改进。减少人的操作,提高自动化水平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但自动化设备的要求与人的会有差别,在设计时要做长期考虑,为使用自动化设备时对零部件不做修改或简单修改即可。
(3)结合现有模具。各制造厂的设备很难是一样的,且都有自己的制造工艺和模具,为了能快速批量生产,应结合自己现有的模具设计产品,相似的产品最好设计成能使用相同的模具制造,且在设计前就该确认好,以减少车间换模。
(4)结合现有制造水平。制造水平由设备的能力、人员的能力、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等因素决定,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保证生产是首要的,制造水平的提升是公司考虑的事情,对于设计者来说,要熟知本企业的制造水平,设计合适的产品结构,不要过于复杂,以免交付的产品质量、周期、成本得不到满足。
(5)简化结构,易于装配。很多零件需要在制造厂内组装后出厂,对于传统制造业的锅炉行业来说,产品类型多、批量小,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人工装配工作量占比大,设计时需结合车间工作条件、工装设备等,在满足产品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结构应最简单化,尽量采用一次成型件替代组装件,尤其是焊接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应不断优化已有的产品。
电站锅炉是系统庞大、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巨多的产品,现场安装工作量巨大,工作环境差,且几乎都是人工完成,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将产品模块化,在制造厂内装配好,减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
不过现场安装的工作还是少不了的,设计者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安装空间。即安装时人员和设备所需要的移动、操作的空间。零部件间的距离要满足站位、手、胳膊、设备等操作的需要。特别要注意小间隙位置、圈焊位置,要考虑焊条、焊枪、手的回转空间和焊后检查需要的空间。另外还要考虑安装误差所需要的空间。
(2)安装顺序。一般安装顺序是由内到外、由上向下、由一侧到另一侧、由基准到远端。有很多零部件是配套安装的,比如吊挂装置、管屏的密封装置、穿在管子/管屏/吊杆上的附件等。与受热面配套的装置(如密封盒、固定件等)最好单元化,几个一组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分散安装,同步施工。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要在图纸上显著标明。
(3)施工方便性。最好的办法是简化结构、成套供货。减少旋拧、焊接的工作量,设计的结构至少要在设计者心里模拟出空间和顺序,保证现场首先能够实现,然后追求简易方便。若技术条件允许的话采用仿真分析最好。
锅炉的很多设备属于易损件,如炉内受热面及其附件,受高温高压,又有烟气冲刷,损耗快,炉内低温受热面及其附件,受灰粒磨损严重,需要经常检修维护,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员行动方便、设备拆装方便等,若能实现免维护就更好了。
(1)所有的位置均应为人员检修预留通道,让检修人员直接到达,或可搭建平台后到达,或利用设备到达,并能够开展检修维护工作。
(2)在炉墙的合适位置留有人孔门,具体位置应在设计时模拟检修人员路径,确定在方便进出、传递工具的位置。
(3)所有结构应尽量简单、分散、独立,减少互相关联、影响,以便拆装。
(4)紧固件尽量选用能快速旋紧的;若是焊接,要考虑将来方便破坏焊缝,以便拆装。
(5)尽量避免在安装现场在受压件上直接焊接,要有预焊件。
(6)所有易损核心零部件均应有防护措施和装置。
以上所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想真正满足以上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
参与设计的人员要有全局意识,要把锅炉及配套设备看作一个整体,要考虑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的所有过程。
要有合作意识,所有的设计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设计、工艺、生产、安装、用户等需通力合作,综合考虑各方意见。
还要有系统思维,分析清楚相互之间的影响,不能顾此失彼。
还要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标新立异,与时俱进。
(2)工作方式
能将大家的思想、意见、建议融合到一起,统一行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团队项目制,大家就像一家人做事一样,开诚布公,没有隔阂,共同努力。但传统制造业受体制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很难施行。
若不能采取团队项目制,则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或共享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快速、精准、方便,虽没有组建团队,但可以随时共同议事。虽然这样做相对团队项目的方式效率低,但也能达到可接受的效果。
最落后的就是分工明确,部门独立,按工作流程逐级审核反馈制,这样各自为政,无法生产出简单实用、安全可靠、物美价廉的产品,在非垄断行业会逐渐失去竞争力。
(3)薪酬绩效和激励机制
这是实现工作目标的保障和基本制度,是对积极方向的导引,虽不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合理透明,但也得让大家全部认可接受,消除员工的顾忌和疑虑,踏实安心的工作。
(4)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这是实现可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不能前人经历过的,后人再经历一遍,要能将所有的经验知识文件化并方便使用,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持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5)企业制度和文化
以上几条合到一起就是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变革。
可制造性、可安装性、可维护性不是独立的,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简单方便。这些也不是新概念,在汽车、电子等技术先进的行业发展的已经很成熟了,但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讲却没有可复制的道路,结合不同的制度和文化,需要开辟适合自己的大道。但不管怎么样、在什么时候,可制造性、可安装性、可维护性都应该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考虑内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