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研 王金梅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高校研究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未来的脊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其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进程。研究生德育工作承载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研究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彰显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教育备受关注,将红色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意义重大。
面对新形势,深化研究生红色文化教育,厚植红色基因,传承优秀红色文化,不仅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感、提升使命感,同时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与时俱进,运用一套科学、有效、先进的文化来教育和引导研究生,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新时代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战略关键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红色文化教育正是适应时代需要,以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继承精神为独特优势,成为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战略环节,对把握正确价值导向、推进培育卓越人才至关重要。此外,红色文化教育蕴含文化育人功能,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形成走向成熟关键过渡期的研究生来说,能够有效抵御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认知冲击,有效避免道德认知模糊、是非判断混淆、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倡导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研究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将爱国情怀、拼搏进取、不畏艰险等崇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对时代发展诉求、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必须明确目标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才能全面提升育人育才能力。红色文化教育正是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源于革命实践,蕴含丰富精神食粮,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和精髓。通过选树先进人物历史事迹进课本、进课堂,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融入课程,促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更加多维、立体、丰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思政性和价值性,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德育工作开辟新径,有效提升育人能力。因此,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模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都发生了新的改变,尤其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高校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以红色文化为载体选取丰富多彩的案例和影像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了解,引导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深化认知、提高觉悟、明辨是非[3]。顺应环境变化,注重激发受教育者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回应、积极互动、认同接纳,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4]。为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基因厚植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在进步中求创新,对于打造一条创新性强、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十分必要。
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引导研究生了解传统文化,易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趋势。研究生教育在追求学术能力、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应迈上新台阶,寻求更为贴切通畅的教育途径,实现以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品质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标。但是,部分高校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有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工作开展也处于一种顺其自然、不温不火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对红色文化这一主流教育趋势的内涵底蕴和教育目标不甚了解;二是未能有效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示范性功能;三是思想站位不高,不能形成强而有力、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
在红色文化育人发展进程中,部分高校宣传教育形式过于单一,以教学授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进行主题教育较为普遍,存在着教育开展与研究生培养环节关联性弱的现实困境。由于抓不住研究生的兴趣点,导致具备一定思考力和判断力的研究生群体对这类刻板教育形式并非欣然接受。此外,学校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时,主要是以主题演讲、红色歌曲比赛等形式开展,缺乏一定的文化厚度和形式创新,导致以发展科学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群体的参与度不高;在组织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时,多以开展一次或几次红色景点参观、看一场或几场红色主题电影、讲一个或几个红色经典故事等形式展开,由于时间较短,关注角度和内容不一,无法对景点内涵、电影精神、故事情节等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造成研究生群体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解读不够深刻,无法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其思想的共鸣性更是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红色文化教育推进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紧抓校史、地方史、区域史中红色文化源头,未能与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与智育德育有机结合,还停留在碎片化的活动策划和教学计划中;部分高校在教育开展上还存在一定滞后性,缺乏研究生管理部门的积极倡导,缺乏优秀活动的示范带动,研究生层面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明显不足;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缺乏导师重视、参与和倡导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显然存在严重先天问题。出现上述情况,一是高校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校风学风建设中未能抓住与本校相关的红色文化教育特色,未能形成行之有效、坚而有力的教育体系;二是由于红色文化本身与今相隔较远,缺乏共情体验而导致研究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佳;三是未能抓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充分发挥主体教育者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形成自觉承担、主动倡导的良好局面。
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往往通过教育实践得以实现,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现,教学平台的搭建,不仅受研究生群体对红色文化认识程度的影响,更受研究生在第二课堂实践实操的可行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校所在区域内可利用红色资源的挖掘不够,与红色基地、场馆未形成稳定联合培养关系,而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往往更能激起本地高校研究生的认可,开发大有裨益;二是对现有合作资源的教育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形式等课堂延伸发展不够,而有深度有温度的资源发掘更能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形成有区域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名片。因此,大力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拓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广度非常必要。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高等院校作为育才造士的前沿核心阵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红色文化势在必行。高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认识,构建全局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构建研究生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基因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师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搭乘改革创新之车,切实将红色基因植根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之中,不拘泥于形式;二是构建研究生红色文化育人育才体系,将红色文化教育开展贯穿于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发研究生积极参加党团活动和在日常实习实践中自觉践行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三是开展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定期师德师风讲座及课程思政培训等,提升导师、任课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隐性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抓好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将红色文化教育直接融入研究生日常管理及带队实习实践过程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第一课堂”要质量、向“第二课堂”要提升的融合教育模式。一是策划各类主题教育,结合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党日团日、主题班会以及各类特色专题教育活动,邀请党史党建专家、先进人物、党员榜样等先进群体,深入开展主题宣讲、互动对话、理论阐释活动,引导研究生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实地学习了解相关历史,现场体验革命传统、学习革命精神;二是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好微信、微博、易班等平台,以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红色文化,积极拓展红色文化宣传主阵地[5],同时建设具有较强思想性、主题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宣传网站,打造研究生学习教育“云课程”,用好用活线上线下红色资源[6];三是不断丰富网络红色文化活动,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网上重走长征路”大接龙活动,访问红色文化网络纪念馆,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进一步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传播红色文化精神。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课上课下教育实践,激活鲜活丰富的专题教育素材,引导新时代研究生深刻学习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达到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枯燥的目的。
倡导研究生红色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厚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底蕴,结合高校自身特色,促使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注重挖掘自身的红色基因,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与学术传统,打造独具本校特色、本校风格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和“标签”,持续深化研究生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从校史的历史脉络中找寻人物典范,步巡大师的红色印记,激发红色精神的共情感;二是追溯校训来历,解读校训红色密码,让红色精神充实校园文化底蕴;三是发扬校歌中红色文化精神,唱响红色旋律;四是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认真学习并体悟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探求红色基因,打造特色,使新时代研究生自觉融入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责任,让红色因子植根于内心、外化于德行,增强文化自觉性,增进文化认同感,彰显文化自信心。
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依托研究生教育研究性特点,积极发挥高校研究生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优势,就地取材,将辽宁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代表性人物,从抗联精神到辽宁精神等红色资源和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辽宁红色文化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和地区精神标识,有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并结合研究生特点逐步深化。如历史档案专业可与纪念馆、档案馆开展联合攻关项目,深度挖掘红色史实,促进红色文化深度发展,以研代学促使研究生更多了解辽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专业可将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召开旧址和机构旧址、东北老工业基地设为实践基地,在历史的脉络中追寻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实地感受红色文化,解读红色精神;新闻传播专业可以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的红色故事为发端,开展极具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利用新媒体等手段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在改革创新中弘扬传统精神,让红色文化教育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打开崭新视角。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其内涵科学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彰显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育人价值,为此,加强研究生红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深化研究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紧紧围绕时代的主旋律,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阵地建设,突出红色文化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7],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与智育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拓宽和创新研究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以文化人,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