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策略分析

2021-11-29 01:22林瀛栩蒋春苗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学本科生大学生

林瀛栩,蒋春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 330013)

0 引言

201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体系。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有悠久的农耕文化,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这使得“三农”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1]。围绕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进行相应研究,既符合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要求,也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展示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助推“三农”问题解决、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大作用。

1 从家庭层面分析

1.1 给予适当的创新创业资金及资源支持

家庭收入水平及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影响较大。我国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来源于家庭支持,农学类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2]。因此,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给予子女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提升其创业的意愿及底气,夯实创新创业的基础。

同时,具有一定经商经历的家庭成员,能够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创业资源帮助,如创业流程、创新注意事项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能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帮助,降低创新创业的难度。

1.2 及时转变传统就业理念

家长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及国家政策的新动向,及时转变传统就业观及就业理念,鼓励子女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如投身农业创新创业之中,开展传统农业行业的发展转型升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应当打破获得稳定安逸工作的桎梏,而是从子女的个性特点及未来发展空间等入手,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是新时代有无限可能的新型就业方式,主动引导并培养子女成为服务“三农”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者。

2 从学校层面提升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策略

2.1 优化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应当及时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及能力。

对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在达到国家对不同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引进社会力量实施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既掌握农学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现代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

2.2 设置复合型课程体系

高校应当设置三个层级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具体为:

基础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开设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等公共必修课,让每位学生都能相对全面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内容、形式及社会创业现状等,掌握农学类相关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明确不同农学专业创业的实践成果及经验。

核心层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开设创业管理学、大学生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等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给予具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将农学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紧密结合,增加农学类专业的创新发展、创业动态、成果转化等相关课程,实现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开设如“大学生KAB课程基础”在内的众多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创业知识体系。

拓展层是面向具有明确创业意愿或已有创业尝试的学生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参加企业实习、参与创业竞赛或制作商业计划书等方式,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 构建优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高校应当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构建优秀的农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从内部培养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对校内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等方式,迅速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并选派优秀教师到农学类企业锻炼培训,从事针对性的产学研合作、农业技术开发等工作,了解企业运营及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组织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班及研修班,走出校园、开拓思路、开阔眼界;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创业,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融入教学之中[3]。

从外部引进的角度来看,要将创新创业经历与成果作为关键的选聘条件。聘请农业类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人员、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与学生们分享创新创业的现状、创新创业应当具有的能力素质及创业经验等。

2.4 创新改进教学方式

创新创业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开展更多的讨论、实习、参观。因此,要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才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引进安全教学法、模拟创业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思考并独立处理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提升,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活动夯实基础。

2.5 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要真正提升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就要在校园内营造更多创新创业的环境与氛围。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类的讲座、沙龙,开展创新创业学术报告会等,用具有新意及实践价值的创新创业知识、案例及经验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农学类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给予学生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深入一线了解社会对农学类创新创业的要求、流程及内容等,及时抓住出现的创新创业机会;联合其他高校共同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并通过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海报等方式大力宣传,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农学类专业本科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吸收他人的优点,努力提升自己创新创业素质。

3 从社会层面分析

3.1 优化社会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政府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入手,为其提供更全面的指导服务。要构建更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共享及交流服务平台,给予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对接、创业咨询等服务,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构思、计划及方案能够让更多企业、组织及个人所了解,从而获得项目落地的机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及服务,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安定大学生创业的信心,激发更多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行动起来,将创新创业落实到行动中。

3.2 要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力度

充足的资金保障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

政府相关部门要整合财政资金,设置大学生特别是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发展资金,如大学生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等,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社会方面则可以联合农业类企业及民间组织、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对农学类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或给予直接的资金援助等。

3.3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我国乡村振兴及农业发展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着力宣传农业产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意义、政策及成功案例等,激发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05)

猜你喜欢
农学本科生大学生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农学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