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政府的乡村振兴核心指标体系

2021-11-29 00:17:20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复强
河南农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战略农民目标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复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以后,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相应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这些规划的内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各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指标体系。

一、乡村振兴核心指标体系现状

(一)基础性指标健全

农业农村发展以强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人居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民生保障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乡风文明、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各地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显示出各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改变乡村总体落后面貌的强大决心。

(二)因地制宜,符合地方发展实际

各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制定参照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时结合了当地发展实际,符合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既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又能针对各自的切实问题,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例如,针对差异化推进村庄发展问题,山东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针对沿海、平原、山丘区、滩区、湖区等乡村面貌,探索适宜性路径,实施“三步走”战略,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把握乡村区域差异,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指标明确

围绕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同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深入精准推进乡村振兴。例如,山东省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等措施,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22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8:1 以内。同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高扶贫措施的有效性。加大对200 个重点扶持乡镇、2000 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和黄河滩区等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群众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四)强化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各地把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枢纽,作为引导人口集聚的载体和辐射带动乡村振兴的最高效平台。例如,山东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进国内外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到2022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争取达到3.8:1;云南省要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到2022 年,力争把茶叶、花卉、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产业打造成6 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把水果、咖啡产业打造成2 个600 亿元级的产业。

(五)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创新成为重要内容

各地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标准条件,注重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同时,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中,推进基层管理服务创新,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增强基层依法办事能力。这些都成为各地方重要的乡村振兴目标规划内容和建设目标。

二、乡村振兴核心指标体系存在问题

(一)资金要素投入机制和计划指标缺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农村基建投资要“提速”升级。一是传统基建,如交通、水利、能源、环保、农村路网提档升级等。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正在加快推动,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改善提升空间和扩大建设市场规模。仅农村基建重大工程建设,未来几年的资金需求可能远超7 万亿元。另外,农产品初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建设特色产品基地、乡村产业技术创新等,也都面临重大资金需求。但在各地乡村振兴规划中,融资渠道、资金要素投入机制和计划指标模糊,甚至从未提及。

(二)表述性的定性指标偏多,量化指标偏少

量化指标明确、客观,容易进行绩效判断,激励动机更强。但在各地发展目标体系中,表述性的定性指标偏多,量化指标偏少。除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乡村旅游收入、企业数量、品牌、绿化覆盖率、道路里程、村级集体收入等量化指标外,在人才队伍建设、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壮大队伍”“培育一批”“大量”等表述过多,缺乏量化指标表述,使评价指标失去了硬约束。

(三)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和谐指标缺失

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和谐指标应该成为未来乡村振兴规划的重点,但在各地规划中,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和谐指标却遭到不同程度的忽略。有些省份强调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全面推行智慧民调系统、强化网格化管理等。虽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但相对笼统,没有具体明确的阐述。部分地方政府强调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但对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涉及较少,缺乏系统阐述。

(四)缺乏展望性目标,难以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各地制定的目标总体上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符合,但均体现的是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没有得到恰当体现。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乡村振兴目标体系只强调短期目标而未结合中长期目标,则难以体现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也难以体现循序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五)主体反应指标缺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和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指标除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个综合成果指标,还要有农民意愿指标,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农民主体感受指标,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各地规划指标内容基本集中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个综合成果指标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的农民主体感受指标没有明确的表达方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的农民意愿指标更是几乎没有被提及。

三、完善乡村振兴核心指标体系措施

(一)突出强化资金要素投入指标

资金是乡村振兴的启动引擎,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人才培养,民生保障,还是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事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已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刚性约束。因此,解决好农村资金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和有力保障,这是乡村振兴无法回避的问题,应当在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中得到突出的、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对于年度计划总量、资金来源、计划用度、资金使用原则等问题都应该用明确的计划指标来衡量。

(二)精准设定量化指标

大量的指标更适合量化表述,设施蔬菜和智慧农业大棚、优质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基地、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创新科研团队和海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等内容,都需要有恰当的量化发展指标。精准设定量化指标,能强化指标的明确性和发展信心,增强指标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同时也更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彰显务实精神。

(三)科学规划展望性指标

各地乡村振兴指标的制定,既要体现基础目标,也应体现到2035 年的中期目标和到2050 年的长期目标。乡村振兴目标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才会便于指导乡村振兴实践工作分步实施,并通过阶段性成果的积累,逐步实现最终目标。乡村振兴的指标一定要涉及农民增收、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等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四)切实尊重主体评价指标

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对于乡村振兴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客观上需要设定农民主体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农民意愿指标,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状况,还有农民主体感受指标,既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体验和表达指标。农民主体评价指标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使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综合效果得到明确彰显。

(五)高度重视和谐稳定指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的凝心聚力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防止宗教渗透破坏和反对邪教、坚决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方面应做细致的工作,而且要富有成效。这是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的大事,也是事关各族群众凝心聚力、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这方面需要在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里有较为细致的指标体现,如群众监督检举制度的建立及实施、目标达成预期等。

猜你喜欢
战略农民目标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战略
战略
我们的目标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