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2021-11-28 08:57徐雨菲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0期

徐雨菲

【摘要】班杜拉提出的交互决定论,强调个人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环境影响行为这一理论可知,校园环境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教师素养和课外拓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班杜拉;交互决定论;学校环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对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学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学习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个体,其行为的产生是由内部认知、个体行为和外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决定的[1]。其中,模仿和观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两种基本且最重要的途径。

学习环境会鼓励或制约学习者的行为。当教师的授课内容有足够的吸引力时,学习者会自发努力学习;反之,当学习环境混乱、教师的教学素质不高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是在小学时期培养出来的。下面,笔者主要从课堂教学、教师素养和课外拓展三方面阐述小学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一)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例如,学圆锥相关知识时,教师会提前几天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圆锥,并带到课堂上一起研究。上课时,每位学生的桌上都摆着大大小小的圆锥,教师让学生站起来分享,并阐述圆锥有哪些特点。这样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学生在遇到一些概念问题时,会倾向于主动去发现、总结,而不是直接背诵书上的定义,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会更加深入。

(二)优美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走廊上设一块主题角,让班级学生根据主题一起布置。学生各自发挥特长,有的画拇指画,有的做刮画,有的制作纽扣画,还有的剪纸、扎染……应有尽有,美轮美奂。班级主题角的设计,不仅能给参与设计的学生带来积极影响,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关注主题角的学生。被选中作品的学生特别自豪,学习劲头更加充足;没有被选中的学生则暗暗努力。课间,常常有学生在仔细观察、学习,希望下次能有自己的作品入选。除了图书角和主题角这类显性学习区域外,墙壁上挂的名人故事和箴言也可作为学生隐性学习的载体。很多一年级班级的墙上都有“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标语,对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十分有帮助。这些标语就像教师在悄悄提醒,上课铃一响,学生就安静下来,等候教师上课。

(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学校可以为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选修课,如低年级安排绘画、乐器,中高年级安排剪纸、航模等。选修课最直观的优势是培养学生的特长,长远地看,选修课能够培养学生“美”的能力,从低年级的“感受美”,到中高年级的“欣赏美”,直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创造美”。开设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真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例如,高年级制作剪纸、航模,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意志。无论剪纸还是制作航模,都很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一不小心就会失败。这样的选修课能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热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二、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生对学习的喜好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品行优良、博古通今,学生会将对教师的喜爱之情转移到对该科目上;如果教师搞“一堂言”,不问是非,与学生相处不融洽,学生将会对该科目产生反感[2]。只有学生与教师处于互为主体的关系中,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课堂上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双赢。

(一)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行

学生都有一定的“向师性”,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可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书本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还要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教师要时时以身作则,因为自己在学校中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倘若教师的行为违背道德规范,不仅会给学生道德品质带来不良影响,还不利于营造德育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德育教育方法,通过环境熏陶、情感培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二)教师创造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回顾过去的课堂,那时虽然没有普及多媒体设施,但教学中的创造性一点也不逊色[3]。比如,桌椅的摆放问题,大部分学校采用传统的“秧田式”,每周轮换;十几年前,笔者的教师就进行创新,每周一下午的班会课,会组织学生把桌子六个一组,分布在教室中,小组之间大家面对面坐。教师首先点明班会的主题,然后让小组自行讨论,最后让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结论。这正是我们当前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同的座位分布方式让学生摆脱正式课堂的束缚,畅所欲言,整间教室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三)教师的适时评价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种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给学生做出适时、恰当的评价,这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一种调节作用[4]。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限定课堂发言的对与错,而是应鼓励学生积极举手,让其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环境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同一件事物持有不同的想法,解题的思路也不仅限于一种,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举一反三。

(四)教师的期望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要信任每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要善于发现班级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鼓励他们将这些优点和特长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的信任及期望值有一定关系。教师一个鼓励的微笑,能使学生更加相信自己。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往往缺乏信心,当他们在课堂上敢于举手发言时,教师要先给予肯定,再点评回答得正确与否。后进生只有被教师和同学认同、鼓励后,才能激发上进心,渴望参与课堂发言,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探讨,提高学习能力。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错误,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再想一想,一定能想到”。这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鼓励作用,能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三、课外拓展对学生的影响

课外拓展即现在所说的社团、课外学习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为环境在未被行为激活之前,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行为去激活环境,环境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课外拓展时加强与学校环境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小学有一座蕊春园,园里有假山亭台,葫芦池上还摇曳着紫藤。学校开设了一门很特别的拓展课程:春天,带领学生去园里感受万物复苏的鲜活气息;夏天,引导学生去观察紫藤花和圆圆的睡莲;秋天去赏菊;冬天在园子里打雪仗,一年四季,别有生趣。低年级时,让学生口头描述看到、想到了什么;到了中高年级,鼓励学生研究蕊春园中的问题并撰写小作文,鼓励学生向各类报刊投稿。这样,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思维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生活即教材,蕊春园便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二)有意义的课外拓展能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除了校内的自然景观,学校还可以联合当地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板鹞、蓝印花布社团,请专门的匠人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制作和展示。学生从小就以家乡的“非遗”而感到骄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整个制作过程并不简单,每份成果都倾注着整个小组的心血,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主题角和蕊春教室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外拓展,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学到了手艺,增长了见识,团队合作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惠震.大学生社会化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D]. 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4.

贾庆菊,崔彩霞.学校环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J].数学教育学报,2002(04):42-44.

王超.学校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学周刊,2021(16):109-110.

谭千保,刘志军.论学生学习环境满意度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