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意义和路径

2021-11-28 10:48王冠利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意义

王冠利

摘  要:当前,国内高校对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方法手段相对古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法治意识还相对薄弱、知识储备和实操能力尚且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手段创新、课程思政强化、普及宣传力度和实践应用历练等多种路径着力,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全面人才、积蓄后备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057-04

Abstract: At present, domestic universitie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w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imperfect,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not rich enough,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relatively archaic,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w is relatively weak, the knowledge reser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are still insufficient,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w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w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strength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curriculum,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ity efforts, and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 etc., cultivating all-round talents and accumulating reserve fo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w for college students; meaning; path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論、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做了科学总结,并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要求、途径和举措作了系统阐述,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六项原则”之一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体系中的理论内涵之一,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加强法治观念普及和法治体系保障,而在法治体系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文明价值导向和法律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并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和修复、评价考核和终身追责”四个维度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相关的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和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了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有益探索实践,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现状尚不尽如人意,相对于国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进程还呈现滞后性,相对于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薄弱现状

(一)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重视不足、力度不够

高校虽然积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政治上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但是在治校办学、教书育人的实践过程中,除个别特色高校的个别行业外,鲜少有把生態文明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的,更多的是许多高校没有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没有开设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没有设置相应的学分,只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章节中或课程思政的升华中体现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没有独立的体系架构和考核指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也多停留于讲话精神的讲述传达,也反映出这些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而在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多以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类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普及性宣传为主,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多以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知识讲授和课外活动的普法宣传教育为主。这是作为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两个体系、两项教育都应该覆盖的着力点,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往往在实践中遭遇“都以为对方会讲索性不讲、都认为己方该讲却不精讲、双方都有所涉猎却都没讲透”的尴尬局面,从而凸显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薄弱现状。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法律知识涉猎较少、储备不足

大学生不仅要牢记党和国家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还要熟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后续又出台了四个配套办法,以组合重拳的方式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但是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还存在着内容碎片化和体系不统一等问题。立法学界对生态文明相关立法的观点尚且不能统一,而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制度的了解更少、知识更为欠缺。在当前的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条件下,大学生无法得到对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系统讲解和梳理,更无法掌握我国所有相关法律制度的所有条款,但应该理解和掌握重要法规的立法目标、内容体系和保护对象,应该知晓各种常见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标准。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相对欠缺、观念淡薄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法治观念是指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解释和评价、态度和信仰等。法治观念的核心是坚持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注重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法治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一个高度契合点,即“严密法治观”。习近平总书记为生态环境保护划出了一条清晰、明确而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他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不仅在生态环境立法上要牢固树立制度的刚性和权威,而且在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上要坚决果断、违法必究、依法追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六项原则”中,蕴含着科学自然观、基本民生观和整体系统观,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传递着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传递着生命共同体的一体性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法律不再只是调节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超越了人和物的二元关系,衍生出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多元客体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当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背后的法理依据一知半解,对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认识不够清晰,作为法律主体的责任意识不强,对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权威敬畏不足,生态文明法治观念相对薄弱。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权利义务认知不足、实践匮乏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至少应该教会大学生有“知晓权利、明确义务、维权救济”三项基本实操能力。权利意识方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例,其中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大学生从小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宣传教育,对于“环境保护的义务”相对熟悉,但对于个人在生态文明和环境资源方面的权利意识却相对薄弱,更鲜少有人主动去维护自己的知情、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等相关合法权利。法律义务方面,大抵从学龄前儿童就开始被灌输“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但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却停留在遥远的、宏观的、笼统的水平上,殊不知每日一言一行中的“光盘行动”“打扫卫生”“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都是在履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法定义务。在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方面,大学生呈现出“学法知法较少,守法用法不足,维权救济的相关实践相对匮乏,法治实操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是全面成长成才、担当复兴重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根本上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肩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储备人才和重要力量,大学生应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增强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储备、法治意识和综合能力。而其中,法治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之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担当时代重任的发展需要。

(二)对学校而言,是发挥高校职能、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时,要深刻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要切实做到“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既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生态文明建设专门人才的必要环节,也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必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着眼于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积极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恰是题中之义,也是在校园中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明、培养大学生生态法治观,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重要环节。

(三)对社会而言,是普及法治观念、引领自觉行动的需要

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和家庭的期望。同时,大学生也是联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桥梁。大学生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以高度的主体意识和法治意识,加强对家庭成员和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引领示范。在校期间,可以担任高校向家庭和社会输出生态文明法律知识、普及生态文明法治理念的宣传者、推广者;走向社会,可以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营造和谐美好生态环境的倡导者、践行者。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法治教育,也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文明法治观念、引领人民群众培育生态文明行动自觉的现实需要。

(四)对国家而言,是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环境保护工程,而是一项需要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治等众多方面支撑和保障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工程。党和国家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和笃定的人民信仰,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是“坚守为民初心、践行服务使命”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是实施“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是维护“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重要保障,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而言,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路径

(一)通过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生态文明法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首先,要提升政治站位,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上来部署落实,将生态文明教育和法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其次,研读上级相关指示精神,调研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建立起以课程教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宣传普及、实践指导等一系列实施路径为主的教育体系。再次,要明确指导思想、教育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方案、条件保障等因素,厘清相关的主责部门、协同单位,制定教育实施方案,拟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时间安排以及人財物等资源的保障方案,确保高校从上至下高度重视、目标统一、凝心聚力、落实到位。

(二)通过师资队伍培养,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要普遍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发展教师的生态道德观和法治观,通过教师的言行感召和师风传承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内容;又要着眼术业专攻、教学改进、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和强国兴校的长远发展,培养专门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实效,把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相关研究推广应用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

(三)通过专门课程教学,传授生态文明法律知识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立足高校学科建设实际,明确各专业开展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可以依托的现有课程,设置相关授课专题和考核指标;或者专门开设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编写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对生态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法治教育;对于法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讲授和解读教育。例如依托法学专业设置的环境保护法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来开展生态文明法治教育,也可以在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中设置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教育相关的教学章节,来传授生态文明法律知识。

(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普及生态文明法治观念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不是一门课程、一次考试就能完成的,应该发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优势,将宪法法治意识作为课程思政供给内容之一,将生态文明法治观念融入各门各类课程中,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普及生态文明法治观念。

(五)通过校园普法宣传,强化学生知法守法的自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还要加强校院普查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橱窗、标语、推送、宣传片等多种媒介,通过组织法律知识讲座、普法宣传活动、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提升法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储备,进而强化大学生知法守法的自觉。

(六)通过法治社会实践,提升学生执法维权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提升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能力,也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重要议题。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普法宣传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并建设相关法律知识储备,还要深入挖掘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探索生态文明法治调研、校园普法短剧排演、诉讼案件庭审观摩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参与式、实践式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题中之义,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要从思想体系、发展理念、宗旨精神和战略布局上去“学原文、悟原理”,做一个学习者、崇拜者;还要从制度建设、法治保障、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上去“担使命、做贡献”,做一个倡导者、践行者。身为高校教师和学工干部,也应切实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充分发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全面人才、积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忠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J].中国法学,2021(1):48-64.

[2]刘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之法理创新[J].法学论坛,2021,36(2):25-35.

[3]阎桂芳,韩昕芮,姚好霞.生态文明入宪与相关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43(2):81-83.

[4]卢进伟.学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路径探析[J].环球市场,2019(29):224-225.

[5]王洪平,邵世丽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8(4):154-155.

[6]邓远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25-28.

[7]王燕.论公众生态法治观念的培育[J].行政与法,2014(5):28-32.

[8]孙善学,孙明春,李晓鸥.生态文明教育:高等教育的新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2014(Z1):26-28.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有意义的一天
意义的猎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0的苦恼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Confucius:Life with Many Meanings
HOW TO SPEND SUMMER VACATION 如何欢度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