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1991年,千年古镇朱家角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有块46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
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遗留着的明清老街、老宅、老店,几经沧桑,仍保存得如此完好;这里的古桥、古庙、古弄,是这样的原汁原味。
轻手撩开古朴原始的神秘面纱,千年古镇朱家角名声大振,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如今,朱家角镇正处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位置,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价值转化、新城建设提速、特色小镇升级等重大发展机遇。
随着几大国家战略在青浦区深入推进落实,立足青浦未来的发展目标,朱家角镇提出了自己的总体定位:坚持生态立镇、文化立镇、人才立镇,锚定“新城增长极,湖区新支点”的定位,总体发展目标为“打造三个新极核”,即打造品质生活、创新经济、生态价值新极核,聚焦一体化,把朱家角建设成为产业与城乡融合的生态宜居之镇、创新与活力共生的创新发展样板、古朴与时尚兼收的包容开放窗口、自然与生态并蓄的绿色发展示范。
朱家角镇地处沪、苏、浙交通枢纽位置,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
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山名叫淀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这里的天然外景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朱家角镇党委书记乔惠锋告诉记者,生态绿色是朱家角江南水乡的灵魂所在,是朱家角镇发展的不变“常量”,要努力把淀山湖地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湖区。
朱家角镇正处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位置,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价值转化、新城建设提速、特色小镇升级等重大发展机遇。
此外,朱家角历史源远流长,1958年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的把镇北大淀湖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使得朱家角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
“江南文化是朱家角历史名镇的厚重底色,是为朱家角镇发展提色添彩的可期‘增量。我们坚持文化立镇,就是要站在一体化示范区的舞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切实增强历史文化名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速数字城市功能升级,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朱家角在示范区内的辐射能力和服务能级。” 乔惠锋表示。
这几年朱家角的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好,主要是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和进博会两大战略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镇政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大两高一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积极探索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新路,致力于产业转型、动能重构,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江南文化是朱家角历史名镇的厚重底色。
统计显示,朱家角2016-2020年全口径税收累计119.89亿元,规上产值401.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85亿元。
在乔惠锋看来,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朱家角镇面向未来发展需引入的优质“流量”。未来,朱家角镇将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让更多人才集聚在此、发光发热,以人才流带动信息流、资源流进一步集聚。
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近年来,朱家角镇始终在努力创造群众高品质幸福生活的优质环境和优越条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兰生复旦、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等一批优质公共服务项目落地;市民广场和沈巷文化体育中心、朱家角养护院、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配套完备齐全;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持续深化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分步有序推进新时代幸福社区三年行动,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化服务;聚焦“与世界对话的中国乡村”目标,强化“一核两廊三区”主题,打造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张马、林家等美丽乡村涌现蓬勃生机……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包括朱家角在內的5个镇成为“先行启动区”。可以说,如今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新城建设的战略交汇点的朱家角镇机遇叠加、资源聚集,发展态势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