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李梦欣
摘要: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作为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需要加倍努力,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争取早日基本实现现代化。基于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5个维度构建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19年西部地区12省区市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态势,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不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各省份之间以及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维度上的异质性。目前,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创新发展动能较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明显,人力资源质量、地方治理能力和社会保障力度等也有待提高。因此,西部地区应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平衡协调发展战略、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培育和激发创新动能,塑造和发挥人力资源质量优势,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F061.3;F1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21)0-0085-15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指出,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下简称“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蒋红群,2021)[1]。我国的全面现代化,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也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时代特征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伟大进程。因此,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评价标准和现状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不平衡性,不但各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一,而且在不同的现代化维度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异质性。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整体发展水平仍落后于东部地区,现代化进程也相对滞后。因此,西部地区能否如期顺利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从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五个维度构建现代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9年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长期以来,现代化问题在各领域都是研究的热点。从宏观层面看,相关定性研究主要探讨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演进过程、现实内涵以及实现路径等。比如:张雷声(2021)认为,现代化表现为一种社会变革,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层面的全方位转变[2];杨楠(2020)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3];刘伟和陈彦斌(2020)指出,现代化发展需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和促进质量型人口红利释放[4];等等。相关定量研究则主要基于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现代化水平及其动态进行评估、比较、预测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其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布莱克现代化指标体系、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等,国内的则大多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多指标的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比如: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化课题组(1995)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4个维度构建现代化指标体系[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2010)从现代化推动力、现代化质量和社会公平3个方面构建现代化指标体系[6],洪银兴教授及其课题组(2014)从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5个基本维度构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7],等等。此外,还有研究对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进行了预测,比如:刘伟和陈彦斌(2020)认为,2035年人均实际GDP水平需要达到2020年的2.1倍以上,才能实现增长翻一番[4];方福前(2021)预计,未来15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须保持在6%左右[8];夏杰长(2019)预测,到203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67.2%[9]。
二、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五大维度与评价指标体系
现代化建设是在技术的深度嵌入下,集成的多层次、多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提质与增强,不仅是数量上的拓展与延伸,也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如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生态质量的提高等),更是人的全面化和现代化发展。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新发展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新的发展方式推进的现代化建设,是将现代化形态嵌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可划分为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5个维度。
经济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经济更加发展也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创新动能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李梦欣等,2019)[10]。同时,要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和创新产业的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推进各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进而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也离不开高层次开放经济的支撑,要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有机联动和相互促进,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城乡现代化是指城乡关系的现代化,即要协调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现代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现代化的推进在基本实现现代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城乡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体系的发展和优化能够促进城市功能品质化、人口宜居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化发展,从而形成包容共享的城市与乡村互促共生的城乡新格局。另一方面,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均等化,这就需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促进现代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进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
社会现代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即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无论是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实力的增强,还是资源环境的优化,其宗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协调统一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忽视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是持续动态演进的历史过程,其内在构成与发展方向不能脱离人民的需求。因此,社会现代化涵盖了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健康幸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住房、社会组织、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资源和环境的紧约束下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三元统一。生态文明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绿色效益和绿色产出寻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其不仅针对存量,更强调动态变化趋势,涵盖资源禀赋、资源消耗、环境质量、污染排放、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但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更大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矛盾,因而更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
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维系社会稳定、优化地方治理,保障公共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因此,政治文明建设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其集中体现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重点包括党风廉政建设、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等方面。
根据上述分析,并参考相关研究的指标体系(如洪银兴教授及其课题组的《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本文从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5个基本维度,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口径的一致性,构建涵盖28个方面指标、44个基础指标的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经济现代化维度(10个基础指标):选用“人均GDP”反映经济数量规模,选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之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反映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选用“R&D经费支出占比”“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比”“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反映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选用“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比”反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选用“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占比”反映对外开放程度,选用“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反映文化产业发展实力。
城乡现代化维度(7个基础指标):选用“城镇化率”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集聚能力,选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客运量”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水平,选用“县城燃气普及率”反映公共服务状况,选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选用“泰尔指数”(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反映城乡收入差距。
社会现代化维度(13个基础指标):选用“人均寿命”“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反映居民健康水平,选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住房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反映社会保障水平,选用“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反映现代教育水平,选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质量,选用“互联网普及率”反映信息化水平,选用“每万人社会组织数”反映社会组织发展水平,选用“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建筑面积”反映文体公共设施供给水平。
生态文明维度(11个基础指标):选用“单位GDP电耗”反映能源消耗水平,选用“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氨氮排放量”“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反映污染物排放状况,选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反映生态环境质量,选用“人均水资源量”反映水资源禀赋,选用“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反映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能力,选用“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反映绿化水平。
政治文明维度(3个基础指标):选用“‘党风廉政日均搜索量”(根据百度指数)反映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选用“‘法治建设日均搜索量”(根据百度指数)反映法治建设情况,选用“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平安建设情况。
三、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评价与比较分析
本文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9年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所用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百度指数等。采用极差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因而评价结果为相对水平,即反映的是各地区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相对高低。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
1.西部各省区市现代化建设各维度指数比较
2019年西部12省区市现代化建设各维度指数如表2和图1所示。
从经济现代化维度来看:排名前3位的重庆、四川、陕西的经济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874、0.707、0.517,这些省市的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较高。重庆2019年人均GDP达到75828元,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均在西部地区最高,说明重庆具有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双重相对优势,同时,重庆也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和数字化优势。排名后3位的西藏、甘肃和青海的经济现代化指數分别为0.143、0.154、0.190,这些省区的经济现代化建设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受到较大的制约。
从城乡现代化维度来看:排名前3位的内蒙古、重庆、广西的城乡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865、0.770、0.690,这些省区市的城乡现代化建设效果较好。尤其是内蒙古的城乡现代化建设表现突出,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西部地区最高,且城乡差距(泰尔指数)也最小。排名后三位的贵州、甘肃、云南的城乡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227、0.236、0.247,这些省份的城乡现代化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及矛盾相对突出,需要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从社会现代化维度来看:排名前3位的重庆、陕西、四川的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819、0.786、0.675,这些省市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中,重庆的人均寿命较高,在社会保障以及人力资源方面也具有突出优势。排名后3位的西藏、云南、新疆的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008、0.295、0.408,这些省区需要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有效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
从生态文明维度來看:排名前3位的重庆、四川、广西的生态文明指数分别为0.819、0.808、0.755,这些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较好。重庆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较高。排名后3位的宁夏、新疆、青海的生态文明指数分别为0.074、0.292、0.341,这些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宁夏的单位GDP电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且污染治理能力较弱,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政治文明维度来看:排名前3位的四川、云南、新疆的政治文明指数分别为0.878、0.667、0.621,这些省区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四川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法治建设均在西部地区领先,云南紧随其后。排名后3位的宁夏、西藏、青海的政治文明指数分别为0.006、0.170、0.174,这些省区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西部各省区市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比较
2019年西部12省区市的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如图2所示。
排名前4位的四川、重庆、陕西、云南的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分别为0.780、0.724、0.628、0.537,这些省区的现代化建设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四川的现代化建设各维度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分化差异较小,综合实力较强。重庆的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政治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陕西的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仍需注入新动力。
排名后4位的宁夏、青海、西藏、甘肃的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分别为0.195、0.267、0.268、0.315。其中,四川的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是宁夏的4倍,差距较大。宁夏现代化建设的5个维度分化显著,尤其是经济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亟待加强。青海的经济现代化指数较低,产业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动能不足成为影响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约束,政治文明建设也有待加强。西藏的生态文明指数较高,但其他维度的指数较低。甘肃的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较为滞后,有待着力加强。
3.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数比较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广西,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本文进一步测算了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如图3所示。相比而言,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以及经济现代化指数、生态文明指数、政治文明指数较高,但城乡现代化指数和社会现代化指数较低。
从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来看:西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除西藏、贵州外,其他省区市的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均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而西北地区仅有内蒙古和陕西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中宁夏和青海远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从经济现代化指数来看:西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西南的重庆和四川的经济现代化指数较高,而西藏、贵州、云南有待提高;西北地区除陕西和内蒙古外,其余省区的经济现代化指数均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西北地区需要加快创新转型实现动能转换,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从城乡现代化指数来看:西北地区高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除甘肃、青海外,其余省区的城乡现代化指数均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西南地区的重庆、广西和四川的城乡现代化指数较高,而贵州、云南、西藏远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这些省区需要进一步协调城乡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从社会现代化指数来看:西北地区高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的社会现代化指数较低,其余省区较高;而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西藏的社会现代化指数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这些省区需要加强社会现代化建设,尤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和供给,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从生态文明指数来看:西南地区远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仅有陕西生态文明指数较高,其余省区均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尤其是宁夏、新疆和青海,这些省区需要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和应用绿色技术,增强污染治理能力,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西南地区所有省区市的生态文明指数均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尤其是重庆和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
从政治文明指数来看:西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只有广西、西藏的政治文明指数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而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的政治文明指数较低,这些省区需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比较
进一步对西部省份和东部省份的现代化建设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西部地区选取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排名前两位和后两位的四川、重庆、青海、宁夏,东部地区则选择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分别进行5个维度的相关指标比较。
1.经济现代化相关指标比较
西部地区经济现代化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参见表3)。北京的人均GDP是重庆的2.166倍、青海的3.353倍。北京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是重庆的1.570倍,重庆和四川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略高于江苏;西部省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与北京、上海存在较大差距,但与江苏、广东差距较小。北京的研发经费支出占比高达6.315%,是重庆的3.175倍、青海的9.086倍,差距显著。北京、上海的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5.691%、53.629%;而重庆的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比为20.177%,虽然高于其他西部省份,但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为14.153%,与北京接近,但与上海(57.241%)的差距显著,与广东、江苏的差距也不小;而青海、宁夏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非常低,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
2.城乡现代化相关指标比较
东部地区的城乡现代化全面领先西部地区(参见表4)。上海的城镇化率最高,是重庆的1.322倍、四川的1.642倍,选取的东部省份均高于西部省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显著。宁夏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最大,青海、四川、重庆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也高于北京、上海,但低于江苏、广东。西部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低于东部省份,且西部省份的泰尔指数也远高于东部省份,表明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此外,从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客运量来看(参见图4),东部地区城市交通分担率是西部地区的2.563倍,可见东部地区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和分担能力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3.社会现代化相关指标比较
西部地区的社会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参见表5)。北京的互联网普及率最高,上海次之,北京是宁夏的1.547倍、四川的1.758倍,且选取的东部省份均高于西部省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青海、四川、重庆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均高于东部四省份,宁夏也高于北京、上海、广东,仅略低于江苏,可见西部地区的城乡养老保障覆盖率较高。北京的失业保险覆盖率最高,是青海的8.352倍,同时,東部4省份的失业保险覆盖率均高于西部4省份,且差距显著,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失业保险推广力度。广东的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最高,是四川的8.207倍、青海的270.067倍;四川和重庆的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高于北京,但低于广东、江苏、上海地区;四川和重庆的研发型人力资源在西部地区具有优势,但与东部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努力;而青海和宁夏等地则需要加快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加强对研发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此外,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来看(参见图5),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突出,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仅略高于中部地区,在现代教育资源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4.生态文明相关指标比较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西部地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节能和治污能力有待加强(参见表6)。北京的单位GDP电耗最低,上海次之;重庆的单位GDP电耗较低,而宁夏的最高。宁夏的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最高,需要引起重视。西部4省份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整体上高于东部4省份,其中青海最高,四川较低,需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西部4省份的人均水资源也整体多于东部4省份,具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东部4省份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整体上强于西部4省份,尤其是广东和江苏,西部地区需要学习广东、江苏等地的治污技术,增强污染治理效率和效果。此外,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看(参见图6),东部地区最高(42.129%),西部地区次之(39.458%),东部高出西部6.76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还可进一步扩大绿化范围,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5.政治文明相关指标比较
西部地区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持续推进(参见表7)。四川的“党风廉政”日均搜索量最多,而宁夏、青海的“党风廉政”日均搜索量较少,需要加强党风廉政学习。广东、江苏、北京的“法治建设”日均搜索量较多,且高于西部省份;而选取的西部省份“法治建设”日均搜索量整体偏少,尤其是宁夏和青海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广东、北京、江苏的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占比均高于西部四省份;重庆和四川的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占比在西部地区中较高,而宁夏和青海较低,有待提高。
五、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基于对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进一步梳理并归纳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创新发展动能较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西部地区经济现代化建设存在经济规模偏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均GDP虽然持续增长,但是经济规模、经济总量还是偏低的,且仍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虽然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服务业份额有所提高,但尚未在产业结构层面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现代化农业体系、新型工业体系、现代化服务业及文化产业体系尚未完善,创新产业、信息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发展新动能的培育能够缓解产业结构固化的矛盾,优化地区资源的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然而,目前西部地区整体上的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研发经费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致使创新产出和生产效率偏低。
2.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
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整体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问题,同时现代化进程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态势。近年来,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远大于东部地区,制约了西部地区城乡现代化建设。此外,西部地区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虽然由于地域广阔而使其人均道路面积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但是公共交通的客运量较低。同时,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存在城乡差距较大以及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的约束,在其内部区域间也存在显著的分化,不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水平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各维度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也普遍存在。
3.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人力资源优势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挥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存在教育供给不足、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虽优于中部地区,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水平有待提高,且劳动力的质量红利尚未充分发挥。同时,西部地区研发人员投入水平较低,且各地区研发型人力资源投入存在显著分化,西南地区的研发人员投入时量及其增速显著高于西北地区。其中,陕西作为教育强省,教育实力雄厚,人口受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水平领先于西部其他地区,但是人力资源质量优势的发挥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产学研一体化存在摩擦壁垒,导致教育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研发优势和技术优势。
4.污染排放水平较高,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西部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和约束。西部地区具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但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目前,西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这是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绿色技术欠缺双重制约导致的。西部地区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都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也较低,绿色生产力水平不高,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且污染治理能力与污染物排放量不匹配,污染防护与生态治理任重道远。西部地区的绿色技术水平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也有待提高。由于技术决定的规模水平依然是较低水平,导致生态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在生产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嵌入绿色技术,充分发挥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比较优势,推动各产业的绿色化转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5.地方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保障力度有待加强
在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现阶段,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評依然是以经济数量指标为主,辅以社会发展指标,忽视了对于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考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化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也较为迟缓,地方治理能力和水平也较低。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受经济实力的影响,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较弱,成为制约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而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方面西南地区显著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六、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需要在找准地区特色产业和比较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激发创新动能,从而优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拓宽生产路径,推动产业结构向服务化、高技术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创新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动力,西部地区要加快创新动能转化与重塑。创新发展不仅是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更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要不断培育和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扩散并广泛应用于各产业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形成新增长极,优化提升地区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西部各地区要结合自身要素禀赋优势,高瞻远瞩,积极谋划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布局与组合,才能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优异成绩。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集群,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新经济引领产业革新,形成现代化完整产业链体系(韩正,2020)[11]。
2.实施平衡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
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打破地区分割,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洪银兴,2015)[12]。西部地区要基本实现城乡现代化,就必须实施平衡协调发展的长期战略,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为此,西部地区要逐渐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分配机制和共享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规模,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共享发展机制。西部地区要持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尤其应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缩小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相结合的发展规划,农村地区要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城市地区要持续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刘云中等,2021)[13],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3.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培育和发挥人力资源质量优势
西部地区要充分重视人才引领发展的作用,通过增强和优化教育供给积极培育创新型、质量型人力资本(李梦欣等,2020)[14],培育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势,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平滑对接和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势,以人力资源质量红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西部地区要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劳动力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资源保障,通过人力资本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升优化和提高劳动力供给结构和质量(毛雁冰等,2021)[15]。尤其要加强对创新型、研发型人才的人力资本投入,优先发展高层次、高技术人才,进而利用人力资源的质量红利推动创新发展。同时,要为人力资源质量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机制保障和制度激励,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一体化对接和顺利转换,减少创新层面的流转摩擦和时间损失,促进多元化、多角度、多线条创新行为的发生,并通过有吸引力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有效激励创新人才的创新行为。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绿色化供给,在生产模式、生产过程、生产行为、生产循环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实现绿色化转型。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合理开发森林、绿地、海洋、河流等生态资源,有节制地拓展生态空间,实现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刘静等,2020)[16]。要增强生态产品供给,鼓励绿色技术企业的发展及转型。生态公共型产品(如青山绿水、清洁的空气和优良的环境等)的有效供给,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环境监管和污染治力度;而生态市场型产品(如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绿色科创工业园区等)的有效供给,也需要政府引导和调控,对绿色技术企业、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5.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西部地区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各级地方政府要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供给端制度优化与改革,并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廉政建设、平安建设。不仅要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还要逐步推进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加大学习与宣传力度,增强廉政勤政意識,提高政治文明水平(刘晓芬,2021)[17];同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和效率,为全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要积极推进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优化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推进政府施政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行政决策、职能服务等方面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梅立润,2019)[18],并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经济主体以及公民个人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蒋红群.习近平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新贡献[J].科学社会主义,2021(3):28-34.
[2]张雷声.从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5):13-22.
[3]杨楠.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20(33):6-7.
[4]刘伟,陈彦斌.2020—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4):54-68.
[5]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化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报告[R].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10[R].科学出版社,2010.
[7]洪银兴.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81-83.
[8]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及增长点分析——基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J].经济学动态,2021(2):50-64.
[9]夏杰长.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10]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西部地区经济新动能培育:框架、现状、评价与路径[J].西部论坛,2019(6):84-96.
[11]韩正.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N].人民日报,2020-11-19(003).
[12]洪银兴.现代化进程的区域时序和协调——兼论局部区域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J].学术月刊,2015(12):54-58.
[13]刘云中,杨继瑞.“十四五”规划笔谈:新型城镇化与高效特色农业发展[J].西部论坛,2021(2):54-60.
[14]李梦欣,任欣怡.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评价及其路径设计[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4):61-73.
[15]毛雁冰,李丹慧.人口老龄化与人力资本提升在经济增长中的对冲效应研究[J].西部论坛,2021(1):59-68.
[16]刘静,曾小江.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9-117.
[17]刘晓芬.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党的政治建设基本问题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4):19-25.
[18]梅立润.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学术版图及热点分析[J].江汉学术,2019(6):5-17.
(编辑:朱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