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娜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病症,这种疾病比较严重且病情进展较快。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有很多患者经过临床抢救能获取存活,但是也会使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患者抢救后会存在一定的肢体偏瘫、失语等多种功能障碍。临床研究工作在不断的进展,有研究认为[2],阿替普酶属于一种较强的新型单成分溶栓药物,可以在溶栓治疗当中发挥理想的效果,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在早期抢救的过程中,可有效的提升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所以本文基于此研究,将阿替普酶早期溶栓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中,分析其所取得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7 例;年 龄62~87 岁,平均年龄(73.46±8.34)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38±1.03)h。对照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64~88 岁,平均年龄(74.12±7.6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 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61±1.0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资料均满足《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及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诊断确诊为脑梗死急性期,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当中的诊断标准[3];②所有患者年龄>60 岁;④患者发病到入院≤6 h;⑤临床资料完整,并且家属的配合度较高。
1.2.2 排除标准 ①脑出血患者或合并其他严重的颅脑病变者;②全身感染性疾病;③严重的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器质性病变;④抢救无效死亡患者;⑤对本文所应用的药物不耐受。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患者均通过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74)联合氯化钠(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158)治疗。选择10 BU 的巴曲酶加入到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1 h 内用药完成)。患者溶栓之后2 h 内每隔15 min 测定1 次血压水平。
1.3.2 观察组 患者均通过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注册证号S20110052)进行急性期静脉溶栓,选择0.9 mg/kg 的阿替普酶对患者用药,1 min 之内先静注10%,其余90%的药物进行静脉滴注,应在1 h 之内完成用药。患者溶栓之后2 h内每隔15 min 测定1 次血压水平。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效果以及治疗前后QOL 评分、NIHSS 评分。抢救效果:据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标准将患者的抢救效果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4 个等级[4]:①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可实现生活自理,病残程度为0 级,则为痊愈;②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缓解,GSS 评分减少>21 分,病残程度为1~3 级,则为显效;③临床症状体征得到好转,GSS 评分减少在8~20 分,则好转;③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无效。抢救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以QOL 评分法评价生存质量,评分为0~60 分,分数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5];以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评分为0~42 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OL 评分、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QOL、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QOL(52.13±3.12) 分、NIHSS(7.25±2.11) 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6.22±4.05)、(12.02±2.3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 评分、NIHSS 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 评分、NIHSS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急性脑梗死在神经内科中是比较常见的危急重症,该病症的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威胁。通常急性脑梗死在几分钟内发病,局部缺血组织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发病之后会逐步向周围扩散,导致患者逐渐形成缺血半暗带[7]。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细胞内钙超载和炎性反应的作用,也有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的刺激,使患者形成血栓和细胞坏死。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骤,病情在短时间之内就可达到高峰,所以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因此对患者及时的进行早期溶栓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血流,促进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的恢复。本文主要基于此研究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通过对本文结果的分析,能够看出:观察组的抢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QOL 评分、NIHSS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以证明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可靠性,阿替普酶这种药物可以通过赖氨酸残基和纤维蛋白相结合,其特异性的激活了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成为鲜溶酶,这就能有效的实现溶栓的作用。这种药物属于一种高选择性且半衰期短,无抗原性的第2 代溶栓药物,是机体天然存在的纤溶酶原激活剂[8]。该药物属于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因此对纤溶酶原具有激活效果,有助于纤溶蛋白的降解。药物在循环系统中与纤维蛋白结合之后就能表现出巨大的活性,它可有效的促使复合物赖氨酸的部分被激活。还可以有效的对纤溶酶原进行诱导,使其形成纤溶酶,这样就能促进人体内血块的溶解,解除了栓子对血管的堵塞作用,进而实现了对人体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