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辰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实验幼儿园)
教学主题是指课程的某一单元、某个时间段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对话题中蕴涵的问题、现象、事件等进行探究,使幼儿获得全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课程审议则是幼儿园的教师对主题涉及的目标、内容、环境、资源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及权衡后,对“学什么”“教什么”“如何教”做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儿童视角”强调的是要通过研究发现和理解儿童眼中世界的意义,理解儿童是如何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生活的,从而为“儿童利益最大化”作出贡献。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我们逐步意识到立足儿童当下的经验构建园本课程,才是真正有益于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课程。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对传统的成人视角的课程审议提出了挑战,在反思传统课程审议问题的基础上,从儿童视角出发创新实践课程审议的全过程,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向有益经验的获得发展。
课程审议作为园本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的执行力与领导力,有助于推动高品质的园本课程实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程审议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建立园本课程框架的过程中,我省部分幼儿园会将上级部门推荐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用书》作为蓝本,在小中大班推行实施。该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多个可参考的主题内容,为此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较为依赖于蓝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主题内容的主观判断,从缩短备课时间、方便操作的角度出发,将“综合活动课程”的内容拿来就用,忽略幼儿当下的真实需求、所处环境及周边资源,也忽视了幼儿的经验、兴趣、问题对于课程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部分教师未能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园本课程的内容架构,采用“以教定学”的方式,未能尊重幼儿当下的现实需求、学习方式与特点,也没有灵活调整、筛选、生成课程内容,不能形成班本化的主题课程内容体系。依据罗杰·哈特的“儿童参与阶梯理论”,回顾我们课程审议的过程,幼儿参与的程度一般处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操纵与控制,幼儿跟随教师设定的主题内容开展活动,但并不知道讨论、探索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第二阶段为装饰,幼儿表面上看起来在做研究,但真正做什么自己一无所知;第三阶段为象征,幼儿回答成人问题,但方式和所表达的范围却是无法选择的、被规定的。可见,在课程支持中儿童的主体地位被教师剥夺,落实不足。
课程审议需要完善的机制推动课程实施,但是很多幼儿园的课程审议机制往往缺乏活力。首先,部分幼儿园的审议机制不发挥实际功效,一旦制定不做更新和完善,与园本课程理念、框架不符,与幼儿园的实际问题、幼儿发展、教师执行力不符。其次,课程审议机制园部掌握绝对的决策权,教师处于服从地位,因此教师不知道为什么审议,审议的目的和功效是什么,盲目追随与服从,导致审议机制变成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
基于儿童视角开展幼儿园的课程审议,就是要关注儿童的经验、生活与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议的优化,发挥课程审议的效能。为此,我们紧扣“攻破”“搭建”“赋能”三个关键词,探索课程审议的优化策略,建构课程审议的新路径。
1.从儿童视角孵化课程内容
课程审议应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用书》从季节、节日、生活等多个方面罗列了相对系统的主题活动内容。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首先教材中涉及的资源本地没有,教材中引导幼儿去关注的社会文化内容脱离我园幼儿的现实生活,这些内容都需要摒弃,幼儿园及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入手生成主题内容。
小班的下学期有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花漫朝霞”,这个主题已经在我园实施了近10年,目的是以春天的花为切入点让幼儿感知春天、发现春天、探索春天。然而在主题总结的时候,小班部的教师纷纷表示,幼儿在寻花、观察花的过程中对“百草园”里的小动物们产生了探知的兴趣,于是为了顺应幼儿的兴趣与问题,年级组对“小动物”这个话题进行了可操作性和教育价值的研判,决定在“花漫朝霞”主题中孵化出新的主题活动“百草园里的小动物”。
2.从儿童视角建构课程资源库
多数教师依赖于教材的“权威”是因为没有独立孵化新主题的能力,不能设计新的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等,所以依赖教材的“拐杖”来确保课程实施内容相对科学合理。但是,当教师握着教材的“拐杖”不松手时,生成的新课程就会有生搬硬套的现象,教师依然是以“教师视角”来推进主题的实施,导致活动设计缺少班本化的思考。为此,从幼儿园的层面来说,应为教师提供儿童视角的园本课程主题资源库,帮助教师逐步甩掉教材“拐杖”。
我园小班部在确定孵化新主题活动“百草园里的小动物”后,到幼儿园的主题资源库中去寻找相关的内容,发现资源库中有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问题生成的关于蚂蚁、西瓜虫、蜗牛等小动物的项目学习活动,可以将现有的内容进行班本化调整后纳入到主题内容之中,并最终反哺于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库的不断更新与调整,使其不断适应当下幼儿的生活以及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1.基于儿童需求,确立课程审议的“点”
“点”是指课程内容的中心点或者说是核心要点,围绕核心要点教师需要解读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经验的提升提供支架。在读懂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课程目标,明确班本课程的联系点、幼儿的发展点、主题的价值点,从而架构起班本课程价值与儿童经验之间的桥梁,明晰主题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方向性。
在对“百草园”环境资源做出分析之后,小班教师决定将“百草园里的小动物”这个主题活动放在惊蛰节气后开展。因为到了这个节气“百草园”里小动物才开始萌动,蜗牛、蝴蝶、西瓜虫等纷纷来报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既喜欢探索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又不知道应该如何亲近、感知、发现它们,不知道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些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师们认为,新主题活动“百草园里的小动物”应该追随小班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问题,围绕“认识身边小动物的多样和有趣”“了解小动物的运动方式”“小动物的形态”“小动物的生活空间”四个发展点组织开展;以小班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为出发点,激发幼儿观察与探究、倾听与表达、适应与交往、表现与创造的意愿,在促使幼儿五大领域经验发展的同时,涵养其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等学习品质。
2.关注儿童经验,勾画课程审议的“线”
新主题活动“百草园里的小动物”分成“找找小动物”和“我和小动物做朋友”两条线索开展(见表1)。
表1 “百草园里的小动物”课程审议线索表
从幼儿的心理与学习发展逻辑出发,确定发展线索为“认识小动物—小动物的运动方式—小动物的形态—小动物的生活空间”。其中,“认识小动物”包含小专题“找找小动物”,“小动物的运动方式”包含小专题“小动物的形态”,“小动物的生活空间”包含小专题“我和小动物做朋友”。在确定主题发展线索之后,从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三个层面建立幼儿学习的推进线。基于资源线索,整合家长、社区资源,将亲子活动在内的各类活动有层次地、递进式地有机组合在一起,延展关于“小动物”的经验。
课程的实施者是幼儿和教师,真正有价值的课程是从儿童中来,又经教师之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归儿童本身,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儿童可以“跳一跳、够一够”的目标,从而让他们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课程审议的“点”,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勾画出课程审议的“线”,教师深入思考、研讨、分析后勾画主题的发展线、推进线和延展线。
为了提升课程审议的活力和能量,幼儿园应深耕儿童视角,建立“园部—级部—班级”的逐级课程审议机制,通过提高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幼儿的生长力,赋能课程审议的全过程,使其能够长期续航,发挥真实有效的优化效能。
1.年级组“思儿童”,赋能主题前审议
主题实施前一周,年级组长引领年级组教师开展主题的前审议,依靠年级组内教师的共同智慧,思考主题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思考幼儿的经验、兴趣、问题,形成共识,从儿童视角精准定位主题实施的线索与内容。
实施主题活动“百草园里的小动物”时,小班部的五个班利用前期审议调查表,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对话,收集相关信息。前审议时,各班教师交流分享,寻找经验、资源和活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结合园本课程“对话自然”“对话生活”“对话游戏”三个模块,解读幼儿经验在主题学习中处于什么位置,思考教师可以去拓展幼儿的哪些经验,形成年级组内对主题价值、目标、内容的共识。
2.班级“读儿童”,赋能主题中审议
年级组的前审议帮助教师厘清实施主题的脉络,把握主题实施的整体方向。当教师回到班级具体实践时,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班本化调整,因为读懂儿童是建构班级课程内容体系的依据。“百草园里的小动物”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班级教师利用“一周工作手札”动态化地进行主题的中审议,观察幼儿在一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和语言,分析幼儿的经验生长点,在下一周的周计划中增加或删减内容,重构班级的主题内容。
3.园级“研儿童”,赋能主题后审议
主题结束后,园部会召集年级组教师、幼儿、业务园长等对主题实施中的亮点与问题展开教研活动,研读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价,教师对资源的利用,儿童参与程度和效度等,总结经验,调整教师支持策略并形成后续开展主题的有效途径。
“百草园里的小动物”主题活动实施结束后,小班年级组在园部多主体引领的后审议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研读幼儿探索小动物的种类、运动方式、形态和生活空间的观察记录、作品表征,从幼儿最本真的表达中反思幼儿主题过程中经验的完整性。由此发现探索小动物的材料工具不够,影响班级教师指导幼儿对百草园里的小动物进行深度学习与探索;主题实施过程中尽管梳理了发展线、推进线和拓展线,但是每条线索间缺少联动,还存在经验碎片化的现象。这些问题将在下一个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