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
(桓台县水利事业服务中心,山东 桓台 256400)
引言:我国的河湖资源比较丰富,有近几万条的河流,流域面积高达50km2,总长度长达150万千米。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河湖水资源造成了破坏。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在近年来逐渐得到了重视,水资源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河湖管理,应用有效手段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河长制是近年来在水资源保护领域提出的重要机制,是保障河湖资源生态健康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国对于完善水资源治理机制的方式,相关部门需要明确河长制的具体职责,对河湖进行联合防控,统筹安排负责水域,并建立健全的河长制管理机制,以此能够强化河湖管理模式,确保国家河湖资源的绿色发展。
河湖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地球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现代化社会中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构成。我国的河湖资源丰富,水系较为发达,除了具有近几万条的大流域河湖面积,还包括上千个天然湖泊,这些河湖资源充分滋养了华夏民族,见证了我国的文化历史变迁,既是祖辈为我们创造的重要财富,也是后代赖以生存的珍稀资源,因此维护河湖资源的生态平衡是每个中国儿女的重要责任以及义务,也是中华民族深远发展的重要支柱。河长制的河湖管理模式是做好河湖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水资源建设重要趋势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多次给出重要批示,重申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思想,并倡导在经济发展中,以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道路,同时还要将长江的生态修复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坚决制止大规模开发,同时还要明确河湖资源是重要的生态资源、经济资源,是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平衡以及国土稳定的关键内容。因此河湖制的河湖管理模式是建立生态发展模式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1]。
习总书记在相关会议上明确要求当下水安全出现的问题是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当下水生态遭到破坏、水环境受到污染等问题日益显著。河湖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问题产生较为严重的区域,应用有效措施强化对于河湖的治理管理工作,并且加大治理和保护力度,才可以产生良好的工作成效。但是现代对于河湖的管理面临了一定的挑战,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对于我国北方河湖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负荷,造成了河道干枯、湖泊面积缩小、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还有一些区域由于工业生产排出废水污水影响了水环境质量,并且超出了水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活动;还有一些区域由于未经许可占用河道生产开垦,造成了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问题,这影响了河湖的防洪/航运调节生态功能的发挥。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需要积极落实河长制,促进河湖系统得到有效地保护以及水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改善,为动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奠定了安全基础,而且这也是健全河长制制度、推广河长制制度应用的重要体现。
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对于河湖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是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国家民族存亡的重要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促进实现国家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刻重视水安全问题。
河湖管理是水治理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水环境安全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间,一些区域积极实施了河长制制度,并且深入探索河长制的应用措施和途径,在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等落实了河长制以后产生了显著效果,这些区域在实施河长制方面主要以政府主导、有效推行、通力协作、明确责任为主要工作内容,从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且也为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分析得知,保护河湖环境,确保国家水资源安全,积极落实河长制,党政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明确任务分工,清晰工作责任,加强统筹工作,促进河湖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形成新的格局。
水资源的聚集形成了河流湖泊,需要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此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质量。积极实施河长制需要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以此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以及任务目标,有效提高水资源管理质量,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维护,加强控制工作力度,确保相关工作能够正常有序进行[3]。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下,加大对于水功能的管控工作力度,有效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进程,并且规划河流生态布局,增强河湖功能,从而能够创造良好的水资源发展环境。
河湖岸线是河湖流域极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为了确保河湖得到有效地保护,那么需要明确当下执行的河长制具体内容,科学实施河湖岸线布局工作,注将监管和维护工作,加强河湖岸线管理工作。针对河湖的管理,需要明确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要严格禁止以及打击非法占用河道等行为。对已经存在了非法占用河湖岸线问题,通过合理地划分河湖岸线功能区域,有效落实区域管理工作,加强保护河湖岸线流域,并且注重河湖整治工作,从根本上能够防范并有效解决,从而能够提高河湖岸线资源的利用率[4]。
防治污染、加强水资源治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关键和重要的系统性工作,政府管理部门需要集合各方面专业人员,具体分析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的问题应用,制定科学可行的措施,实施防治工作。
当下阶段,导致河湖受到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河湖岸线的管理工作,对于河湖的管理,需要依据具体规范制度实施相关计划和措施,并且还需要加强联防联控,从根本上严格控制和杜绝污染源,强化对于水流区域的监管和控制工作,建立并健全河长制管理模式,从而推进河长制有效落实。
积极促进河长制模式的应用,加强重视河湖保护,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展开和落实。依据区域实际情况应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并且在健全河长制基础上,能够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注重水环境的质量,以此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和管理任务,建立针对水环境质量评估管理模式,并且制定预警系统。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有效应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在河长制基础上实施集约化、网络化、模式化、信息化管理。不但如此,在推广应用河长制的基础上,还需要科学管理饮用水资源,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通过落实河长制,实施河湖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工作,积极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城乡水域,体现河长制模式优势,从而可以建设更加生态自然文明的城市[5]。
河长制管理工作需要确保科学、可行、合理,并且还需要注重对于河湖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整治工作。河长制的规划需要依据相关政策方针以及管理措施完善退田还湖工作,从而保护河湖自然生态环境[6]。
应用有效的方式针对河湖实施管理评估工作,定期展开对于水质量以及容量的分析工作,扩容提质。河长制的有效推广和应用需要建立合理实用的保护补偿体系制度,从根本上管理涵养区以源头,强化对于自然生态区域的保护管理工作,建立生态环保的淡水流域,从而形成健全完善的生态保护模式。
依据具体的管理内容,健全并完善河长制,以此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通过针对河湖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知不断地优化和整治制度,传输共享河湖信息,强化监管工作力度,及时汇报并通报河湖管理现状问题,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加强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履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在完善了具体法规制度内容以后,能够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确保河长制得到积极落实[7]。
结语:综上所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是河湖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的途径方式,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和社会的必然需求,能够有效地解决水环境以及水资源相关问题。所以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河长制对于河湖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体现绿色发展观念的基本要求、是保护河口系统的重要措施、是健全水治理模式确保水环境安全体系改进的体现,以此应用有效的措施保护河湖系统,包括加强红线制约,确保河湖资源有效应用、科学实施河湖岸线布局,健全河长制模式、加强联防联控,健全河长制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城乡水域,体现河长制模式优势、强化全面治理工作,提高河长制工作质量、清晰工作目标,优化河长制制度,从而有效地促进河长制逐渐健全和完善,对于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