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生宝(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与中国人民订立的“历史契约”,历经持续性奋斗,不负众望,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党向祖国交上了一份满分答卷。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意义,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和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认识,还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不断前进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定位。
“中国梦”是中国人一直梦寐以求的梦想,简单点说,“中国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表现形式可总计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整个奋斗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伟大复兴路上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定后,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大步追赶时代大潮的道路,人民生活变得安定和谐,经济科技不断发展,逐渐完善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从1921到2021年是党成立一百周年,到2021年党将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定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党和人民一刻不曾松懈,尤其是在“十三五”建设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攻坚决胜时刻,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以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预定时间实现,表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实力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高,摆脱了落后与绝对贫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49年到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党将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定为实现国家逐渐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和崭新起点,上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阶段性的胜利,下启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意义非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目前阶段的一个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间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历经全国人民长时间持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如今取得历史性成就,表现为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经济结构深入改革,得到不断优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方面都取得不凡的成就,使全国人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未来,越来越坚定跟随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中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对于党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不朽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第一,执政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执政党全面领导的制度在方向、方针和方法上发挥了强大优势,可以说,没有我们党的集中科学领导就没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非凡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救国家与人民于水火之中,领导广大劳苦大众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改革建设发展的历程。从革命、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时期,党充分发挥全面领导制度的显著优势,始终站在科学理论的前沿,为社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针,逐渐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全面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的非凡成果,取得如此成就靠的是党全面领导以及上行下效的高效办事模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政治前提和显著的制度优势。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地位的制度优势。从党成立的那天起,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成为我党建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帮助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国家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先进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方向引领。第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党员和统筹协调能力,能够将所有有利的资源全部整合在一起,瞄准一个目标干大事。凭借这一优势,我们党能够及时知晓人民对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意见,从而及时解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好地缓解和协调好,团结全国上下一致为了同一目标努力。第四,新型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不同的,同时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大为不同。在党的领导下,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调动市场经济的活力;又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解决我国当前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从1950年中期提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我国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开始,我们党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经验不断丰富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提出许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路线和思想等,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系统的实践路径模式。
中共十三大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布局:第一步是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达成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的目标,第一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完成;第二步是1991年到20世纪初,国家生产总值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增长一倍,实现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步是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中叶,在第二步的基础上继续奋斗几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是站在当时历史新的视角提出的大“三步走”战略,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只是将第三步简单作了个大体的构想,当前两步的目标已经实现的时候,对第三步的大体构想已不能支持完成第三步实践,将第三步的目标和路线途径进行更深一步具体化,作出符合时代的战略规划,则是顺应时代的必然性和现实发展需要的内在要求。之后立足于21世纪的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社会现代化建设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花1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是再经过10年的持续奋斗,到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方面制度与方针更加切合实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三步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基础上再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终于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前两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族人民越来越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按照党的战略发展路线,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是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但是综合分析当今国际上的复杂形势及我国不稳定、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矛盾,从2020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出发,向着现代化强国目标前进。
人类文明发展史,不仅是一部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摆脱贫困问题,逐渐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发展的历史。纵观历史,很多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思想理论来解决贫困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在马克思之前,亚当·斯密认为是国民财富不足以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财富实力;马尔萨斯认为之所以导致贫困问题是由于人口过多导致的,应该限制人口的快速增长;西蒙斯则认为贫困是因为政府的行为,要解决贫困问题应该限制政府的行为与干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与方法。而这些理论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都是从资本主义逻辑和价值立场出发,始终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利益,没有看到资产阶级背后的残酷剥削,没有将贫困的阶级根源正确揭示出来。而马克思提出反贫困思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贫困问题,将改革不公平的制度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提,消灭残酷的阶级剥削根源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手段,发现了彻底解决人类社会贫困难题的有效途径。党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作为思想指南,将私有制粉碎在历史的尘埃中,建立一个公平、属于广大劳苦大众的公有制制度和新的国家机器,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和政治基础。
截止到2020年底,根据现行标准,我国已经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有832个贫困县做到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根本好转,而且将联合国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整整提前十年实现,对世界的减贫贡献率超过70%。如此大的减贫成就,在世界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到过,创造了一个人类有史以来用时最短、范围和规模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深刻影响了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治理贫困的科学工作体系,为其他国家贫困治理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和贡献了中国智慧,具体表现为:第一,构建全国一盘棋的脱贫攻坚体系,彰显党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和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四个意识”,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贯穿决策、组织及实施各个环节,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第二,充分调动脱贫攻坚对象主体意识。从思想层面调动脱贫对象的积极性,从实践层面上培养脱贫对象的可持续脱贫能力,从文化层面上消除贫困文化。让脱贫对象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意识,通过扶志、扶技、扶智全方位发挥调动其主体作用。第三,贯彻精准方略,灵活采用不同方法。坚持“六个精准”的基本方略,根据各地区、各种类型和不同的对象采用适合当地特色、符合实际情况的扶贫方案,公开透明,细致精准地帮助贫困人口,逐渐建立科学高效的精准脱贫工作服务体系。这些制度和方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向,让其他发展中国家看到了脱贫走向富裕的希望,也为世界的贫困治理事业拓宽了道路选择和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断摸索与实践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要内容和必然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拓展了方向和视野,为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和生态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科学的决策,团结一致奋斗向前,我们终将以雄辩的事实向世界宣布“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