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人才的融合互动:新时代空心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基于山东省G村的案例分析

2021-11-28 15:08付春月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空心人才

文/付春月(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然而,城市的巨大吸引力使乡村要素单向流于城市,成千上万的村民纷纷进城务工,村庄开始出现诸如空心化、老龄化、荒芜化等衰败问题。其中,乡村“空心化”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破解乡村“空心化”、实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便是让流失的资源要素重新回流,助力空心村走出衰败困境。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人才振兴是关键所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成功实践案例,有必要选取典型案例,剖析产业与人才融合互动如何实现空心村振兴,同时阐释其运行逻辑与机制,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参考。

学术界对“空心村”的讨论和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学者们分别对空心村研究意义、空心村治理的理论、空心村的形成原因、负面影响及对策等进行初步探讨。而后涌现出大量学者关注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内涵界定、形成机制、影响因素、治理理论和措施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中之重。空心村的修复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备条件[1],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如何破解乡村空心化,实现空心村振兴已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在空心村振兴方面,学者们主要研究空心村的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即空心村缘何形成以及如何实现空心村振兴。许加明认为空心村的形成是制度、经济、社会、观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王良健等系统考察了农户参与空心村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3];王韬钦认为培养乡村组织内生动力是空心村治理有效的基本途径[4];胡思洋等强调整合本土精英、本土劳动力与本土资金来解决乡村衰落问题[5];徐顽强等提出通过与社区建设融合来助力农村空心化治理工作[6];张志敏以陈村为例,阐述其空心化原因并提出了建设“中心城镇”和创新“中心村+新经济体”农村组织形式的复兴路径[7];张贵友基于安徽省的调查,认为需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分层分类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法律制度和提高农民治理参与度[8];张琰飞认为推动民族村寨空心村治理需要实现与旅游开发的协同[9];许加明以刘村为例,认为把空心村变成实心村可以从集中居住、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合作共治、文化复兴等5个方面综合发力[10];李建勇等认为应该以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要素,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11];张勇等认为城市入乡人才是破解乡村空心化的关键力量[12]。

综上所述,学界已经认识到空心村现象对乡村发展的严重制约,深刻剖析了空心村形成的因素以及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与思考。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空心村含义、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理对策等;从研究方法上看,大部分研究着眼于宏观层面,对空心村微观方面研究不足。虽然有些学者运用具体案例在微观层面进行分析,但鲜有产业和人才融合互动的相关研究。只有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实现良性互动,才能给空心村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对山东省G村的调研,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产业与人才的融合互动推进空心村振兴的机理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新时代发挥产业和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首要和关键作用提供新的路径。

二、G村案例背景及实践路径

(一)案例背景

G村是山东省的一个镇乡结合区,距镇政府约三千米,现有村民总人口约800人,耕地约2000亩。20世纪90年代末,G村还是拥有700余人的普通村庄,距离县城较远,人均耕地不足2亩,传统种植业生产效率极低,几十个种植芸豆的土大棚几近倒塌,村民发展棚菜积极性不高,甚至会有抵触情绪。在棚菜还未形成产业(2002年开始发展)之前,G村的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200多人在外地工作,村内农业经营者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人力资源贫乏,集体经济也基本空白,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怎样建设”“靠谁建设”成为其发展最棘手的问题。除此之外,村内房屋荒废、道路泥泞的现象并不少见,公共基础设施极其简陋,村容杂乱无章,更加没有公共交流场所。

2002年,G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上任后便集思广益并深入分析村情民情,最终决定带领村民发展乡村产业,以棚菜产业为突破口,建设一条完整的棚菜产业链条,打造自身品牌,运用“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创富增收,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归属感和乡村建设积极性。随着G村的特色优势产业——棚菜产业越来越兴旺,人力资源外流严重的难题也不攻自破,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青年被村里的特色优势产业所吸引而选择返乡创业。最终形成了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的融合与良性互动,提升了G村的发展活力,成为新时代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1.强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领导者与执行落实者,肩负重要责任与使命,因此党员干部领导人的组织带头作用不容忽视。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既要来源于群众,即由农民群众自己选举出真正“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的人担任组织领导者,又要扎根于群众,即应该始终与农民群众一道,发扬奉献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带领农民群众一起干事创业。G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传统农业村,G村书记上任后,深入分析G村的现状,根据村情民情,发动村委集思广益,发挥平原地区优势及当地土地肥沃优势,瞄准城里人的“菜篮子”,下定决心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棚菜产业。随即组织村民到寿光市等地学习棚菜知识,并引进卷帘机大棚,以此提升种植技术和种植效率,村“两委”指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大棚数量迅速扩展。十几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棚菜产业经受住了市场与时间的考验。

2.兴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以发展“三农”为基础的乡村产业是G村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关键内容。G村大力发展棚菜产业,现如今该产业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含培育、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近年来,G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的种植作物,如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从最初的种植向育苗、生产、销售等产业化方向发展。棚菜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在棚菜产业化方面,G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蔬菜精包装冷藏加工厂和高标准育苗基地等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产生规模化效益,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G村的蔬菜生产前有育苗场,中有合作社、资金互助社,后有精包装厂、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棚菜市场化发展来看,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G村协调既有资源对棚菜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村“两委”和返乡青年积极为市场销售出谋划策,并逐步建立起了棚菜市场化长效机制。村“两委”引导村民通过入股筹资的方式自建蔬菜批发市场并制定市场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蔬菜销售渠道。自2010年起,G村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注册了“棚二代”等绿色蔬菜商标,制定生产质量的规章制度,实现“农超对接”进入北京、济南等多个城市超市,使棚菜种植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民增效与增收。

3.引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棚菜产业未形成时的G村,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务工,村庄劳动力基本由老人和妇女组成,有典型的“空心村”特征。产业发展必须有人力资源的支撑,大力开发乡土人才是缓解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根本途径。在引才方面,随着G村棚菜产业逐渐发展,经济不断提升,G村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向回村的年轻人宣传特色优势产业——种植大棚的收益,并积极鼓励年轻人返乡。与此同时,村里制定了“保姆式”优惠服务政策,资金互助会提供资金支持,吸引很多在外务工青年陆续返乡创业,为G村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用才方面,G村为了提高周边农民农业技术水平,不断培训开发乡村人力资源,2020年争取了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新兴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主要以适合棚菜发展的先进农业技术培训为主,让乡土人才真正成为“懂农业、懂技能、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队伍。

4.善服务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保障

一是着力增加村集体收入。村党支部通过拍卖租赁集体坑塘河沿和闲置荒地、参股蔬菜批发市场和生态体验馆、合作社分红等方式,集体收入达到了每年15万元,增强了党支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着力提高群众信任度。村党支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和方法,先后四次将村里闲置的4亩大坑、100亩宅田荒地、10条路段绿化权等,面向全村公开竞标拍卖,村里大小开支要经过村民理财小组审核通过,让集体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三是着力提升群众生活水平。近年来,村党支部积极建设新型乡村,不断完善道路、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书屋、健身广场,通过温泉地热井实现“村级供暖”,在全县建起第一个村级敬老院、村级婚宴大厅、能现场报销的村级卫生室,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村级活动匮乏、养老医疗滞后等问题,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些措施解除了“棚二代”的后顾之忧,坚定了他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开辟农村新天地的信心和决心。

三、价值凝练:新时代实现“空心村”乡村振兴的路径启示

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的各个方面。根据G村的发展实践,产业与人才的融合互动是空心村或者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村居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乡村产业振兴是空心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人才振兴是空心村振兴的关键。除此之外,组织支持与政策保障始终贯穿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组织、产业与人才三者共同促进G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一)强化组织与政策的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组织支持与政策保障。组织的正确引领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G村的实践中,村“两委”根据村庄情况,决定发挥平原乡村土地肥沃的优势,发展棚菜产业,并组织村民到寿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强化农业技术等的指导与培训,使村庄蔬菜种植水平得到整体性提高,并逐步发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靠棚菜做大了产业。政策保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客观基础。针对土地问题,该村通过争取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了整体搬迁改造,建设了水、电、暖、气齐全的高标准住宅小区,并复垦耕地180余亩,在复垦的耕地上建设了35座扶贫大棚。针对人才问题,该市人社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返乡创业的政策,并依据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创业者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等,进一步推动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高质量创业就业。针对资金问题,该村早在2013年便成立了合作社资金互助会,村民自主自愿以自有资金入会,其设立为入会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小额贷款,解决了村民“贷款难”等问题。

(二)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乡村支柱产业的选择必须要紧密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条件、区位优势等因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支柱型产业。在G村的具体实践中,村“两委”根据村庄情况,决定发挥平原乡村土地肥沃的优势,发展棚菜产业,并积极推广和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其次,农业生产需要向规模化经营方式转变,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村民入股等方式将土地资源整合集中进行农业生产,并通过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G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土地资源整合,并建设现代化大棚,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次,应当加快建立深加工环节,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一条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最后,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造高素质的经营和销售队伍,利用专业化运作能力与管理理念,助力空心村推进乡村振兴。

(三)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些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许多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壮年人才随之流失,对农村的智力支持造成重大破坏,致使乡村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乡村组织、乡村产业等都需要人才,吸引乡村人才返乡便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必然要求。但是,乡村人才振兴必须根据不同地方的现实需要引进和培养相应人才。G村主要通过产业发展使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并加紧建设“双训基地”乡村实用人才训练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此外,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还可以依靠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乡村地区发展,使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村,为乡村农业发展解决技术性问题,同时造就一批懂技术的本土专业化人才。第二,大力促进能人返乡就业创业,乡村能人聚集外地资源,返乡促进本地资本积累。第三,从返乡青年及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管理和服务人才,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乡村发展的智力支持,促进其与地方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等组织的深入合作。

(四)完善人才驻村的硬件保障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引进和留住返乡人才需要完善村级公共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是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与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村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政府需要加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需要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G村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将原本规划无序的村庄建设成为错落有致的新型农村,不仅有生产区和生活区,而且还建设有敬老院、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区域。其次,着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G村开启了村级“五化”工程,进行了一场从生产到生活全方位的绿色环境优化,全体村民住进新居和老年公寓,兴修柏油马路,改造全村电网,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提升村容村貌,被授予“山东省生态文明村”和“省级宜居村庄”等称号,生态与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拟解决农村地区“空心化”与“老龄化”所引发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以G村为案例,刻画了该村摆脱空心村困境、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最后对G村经验进行价值凝练,总结了新时代实现空心村振兴的路径启示。研究发现,G村通过强组织、兴产业、聚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探索经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也是G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其逻辑遵循如下:组织引领积极探索适宜发展的产业,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振兴,吸引青年人返乡,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让返乡青年留得安心,乡村内生动力充足,通过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最终促进乡村全方位发展。产业和人才的融合互动,呈现了G村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经验。当前学界对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还存有争论,在肯定实践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和长效机制还存在部分隐忧。照搬样板经验是不是一定会促进其他村落的发展?毋庸置疑,每个村庄的发展模式都需要根据村庄实际状况来确定,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样板经验对其他村庄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空心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侨眷帮扶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空心人
骗子公主和空心公子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