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商时期殷墟池苑研究综述

2021-11-28 16:13刘笑恒白丹
广东园林 2021年2期
关键词:殷墟宫殿考古

刘笑恒 白丹

1 研究背景

古代文献不乏有关晚商时期帝王热衷建池苑园林的记载。《史记·殷本纪》有:“帝纣……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1]。”《尚书·泰誓》有:“今商王……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2]。”《竹书纪年》述“殷纣作琼室,立玉门[3]”及“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4]”。因早期考古资料匮乏,研究园林史的学者们多通过史料推测晚商时期园林的营建情况,认为宫廷园林已初现端倪[5],但园林的呈现形式和组成要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近年来,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考古学界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及周边族邑聚集区的勘探和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关于池苑遗址的迹象[6~8]。此外,甲骨文的释读工作也获得了较大进展,都为研究晚商时期殷墟园林提供了新的资料。

为厘清晚商时期园林的营建情况,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尝试结合园林史理论,对目前资料较为丰富的晚商殷墟池苑进行研究,为探索中国早期园林历史做一些基础工作。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概况

以“晚商”“殷墟”或“池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时间为2020 年8 月,数据库为中国知网和读秀等。检索结果显示,文献主要集中于近20 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报告及相关的文史研究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同时注意到综合性论述类书目对本文研究主题亦有所涉及,因此增加关键词“商代”以扩大搜索范围。共检索出专著22本、考古发掘报告14 篇、期刊论文148 篇、会议论文143 篇、学位论文30 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后,最终选定专著14 本,考古发掘报告、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等共计26 篇,选取晚商池苑的发展源流、历史环境、构成要素及功能等内容进行信息提取及系统分析。

2.2 池苑的发展源流研究概述

汪菊渊先生根据商殷遗墟的发掘,了解到当时的建筑技术已有相当的成就,由此指出殷商已具备营造园林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从甲骨文中有园、圃、囿等字,推测有很大可能在当时就已开始兴建园林[9]。周维权先生提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5]。薛永卿谈到河南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商周时期的园、囿、圃、池等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滥觞[10]。吴莉萍提出历代园林的基本形式是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构成骨架,其肇端即是灵沼和灵台的组合[11]。王其亨等判断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先秦大型苑囿是中国园林的渊薮[12]。申淑兰在分析文献和安阳地区城池考古资料后提出,殷商时期的园林景况比较粗犷,充满自然风景[13]。

2.3 晚商历史环境

2.3.1 气候

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一种,商代气候与今天多有不同,考古材料使其得以部分揭示[14]。周伟通过筛选殷墟文化各期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发掘材料,得出殷墟文化一至四期地下水位有剧烈波动,以此推断殷墟气候面貌经历了干旱、湿润、再度转旱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商代后期殷墟的气候偏于干旱[15]。唐际根、周昆叔通过对殷墟以西姬家屯遗址中的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的样品磁化率测定、孢粉分析、古土壤微结构分析以及气候和植被比较研究,得知殷商时期气候温和适宜,降水量、气温均比当今略高,类似于今天的长江流域[16]。李应超从考古发掘材料、甲骨卜辞及历史文献中得出商代后期的气候总体特征是温暖湿润,但已出现干旱化的趋势[17]。总体上来说,殷商时期的气候较今温暖、其间经历过干旱等观点,既有较为充分的甲骨文献和考古资料支持,也得到了气象学、地质学、环境变迁学等学科印证。

2.3.2 水文

唐际根等对洹河流域古地貌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聚落变迁和人文历史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指出殷墟的出现与洹河流域长期以来自然环境较为优越,以及人类长期生存活动于洹河流域形成的悠久、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关[18]。徐小亮以城市水利为切入点,对都城时代安阳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河流以及太行山对殷都宏观选址的影响等[19]。张兴照从都邑选址的角度讨论了洹水对于殷墟的影响,总结出临水选址有取水之便、水运之利、农作之宜及防火的考虑[20]。

2.3.3 社会环境

前人对于商代社会环境研究较为丰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从中可大致了解商代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卢连成提出商代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是通过政治控制、军事征服、宗教影响、文化传播、商业往来等渠道,把商代疆域与文明推进拓展到十分辽阔的地区[21]。李玲玲提出在晚商时期,商王直接干预和协调社会经济的力量增强,有利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组织大型农业生产活动或手工业生产[22]。王惠苑以商代典型的聚落遗址材料为依据,结合有关的文献材料,提出农业是整个商代社会经济的基础[23]。陈朝云认为商代的聚落模式是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体系,商代聚落体系的择立要素和聚落内涵体现出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社会经济景观[2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艺术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商代的文化有着超人的巨大历史感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感[25~26],这些都为殷墟池苑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2.4 池苑构成要素

2.4.1 池

安阳考古工作队于2004 年在原宫殿区附近发现一处“大黄土坑”,并对其位置、形状、深度、面积等进行说明介绍。据其在宫殿宗庙区的位置、规模,包括倚河而建的夯土基址以及建国前发掘的部分水沟向西排入其内等线索[27~30],分析该黄土坑为池苑遗址,是宫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殷墟池苑遗址的存在[6]。此外,池苑遗址不仅在宫殿区内存在,在其他非王族大型邑聚内也多有发现,如刘家庄北地[8]、白家坟[29]、大司空村东南地以及苗圃北地等[28],推测为取土建房时遗留,修整后成为周围夯土建筑所围绕的小型池苑遗址。殷墟宫殿区内的大型池苑遗址,外与洹河相接,内有水道与宫殿基址连通;邑聚内陂池多被夯土建筑围绕,并有与其配套的窖穴、水井等[28],分别形成不同等级下相对完整的水流体系。

2.4.2 建筑

唐际根、何毓灵通过对宫殿区大规模的钻探和试掘,得出在殷墟时期四合院是建筑的主要形式[30]。岳洪彬等在乙九基址附近发现一处呈方形的夯土基址,并指出其应为东临洹河的亭台水榭类遗存[7]。岳洪彬、孙玲提到G 基址西临池苑遗址,不排除为临池楼榭类的建筑[31]。此外有学者提出甲骨文中的“左邕”表示池苑类建筑设施[32],为园林建筑的存在提供了旁证。

2.4.3 场地、道路和山石

随着近十余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安阳考古工作队在殷墟范围内发现多条道路和水渠[33]。岳洪彬、何毓灵等指出在殷墟宫殿区丙组基址附近局部有踩踏面,该区域很可能是商王室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宫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9]。岳洪彬等人在刘家庄北地发现池(H188)南侧有规模较大的夯土建筑,在建筑与池(H188)南边缘之间均用小鹅卵石铺成活动面[28]。池(H698)旁有景观石垂直竖立在夯土平台上,并有用碎陶片、小鹅卵石和碎骨铺成的小路[33]。

2.4.4 植物

部分学者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对殷墟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初探当时植物状况。唐际根、周昆叔通过对殷墟以西姬家屯遗址中的西周文化层孢粉分析以及气候和植被比较研究,得知殷商时期为落叶阔叶林分布,包括有栎属Quercus、榆属Ulmus、椴属Tilia、胡桃属Juglans、枫杨属Pterocarya等植物[16]。沈巍提出殷墟建都前气候温暖湿润,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古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和燃料资源[34]。王树芝等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进行分析,得出无论是普通村邑的房址还是窑址,栎属植物出土的概率和百分比都是最高[35],是当地的优势种①来自“殷墟科学发掘90 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科学发展与考古论坛”资料汇编中的《殷墟晚期树木利用和高分辨率的气候》(王树芝)。,也表明商人对这种木材的喜好。在陶器的造型与装饰纹样中出现植物题材,也暗示植物不仅是认识利用的对象,也逐步转变为审美对象[36]。

2.4.5 动物

在殷墟发掘之初,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就与中国地质学会合作,由德日进、杨钟键对动物遗骸进行研究,得出动物的种类有肿面猪、竹鼠、山羊等,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37]。唐际根、周昆叔在殷墟发现的动物骨骼中,哺乳类动物骨骼十分丰富[16]。孙亚冰、林欢提到商代黄河流域的环境既适合竹鼠、亚洲象、肿面猪、圣水牛等喜热喜湿动物的生存,也适合犀牛的生存。同时西北冈王陵先后3 次发现完整的象架,推测商代安阳很可能有野象生存[38]。

2.5 池苑功能

安阳考古工作队的学者随考古工作的展开,对池苑的功能多有探讨。岳占伟等指出新发现部分夯土基址倚河而建,和1949 年前发掘的部分水沟(K14、K23)向西排入大黄土坑等线索,解释了宫殿宗庙区大规模建筑的取土来源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宫殿宗庙区的排水问题[7]。岳洪彬等对池苑遗址进行论证分析后得出池苑主要有3 个功能—宫殿区重要组成部分、用土来源、排水[29]。唐际根等同样提到大型池苑类坑状遗迹与北部的洹河水系相连接,应具备多种功能如早期宫殿建筑所用土方来源、宫殿区内污水排放,甚至宫殿区内的景致都与这种池苑有关[30]。岳洪彬、孙玲提出甲组基址中HIJK 基址群向西紧邻池苑遗址的水道,用水非常便利,其东侧不远就是玉料坑,两者之间不排除某种特殊联系,为池苑遗址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与猜想[31]。在池苑遗址的附近通常会发现一些仪式遗存,所埋人牲残缺不全且在埋入前已经历某些行为而死亡,杨谦据此认为池苑遗址似乎是仪式举行后的次生情境[39],岳洪彬等也提出池苑的某些地段可能是一处大型祭祀场所[6]。

3 研究述评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获取了晚商殷墟池苑多方面、多层次的历史信息。结合环境考古学成果获得了殷墟的气候、水文等信息,结合商代历史学成果,对晚商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了具象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对挖掘池苑的产生背景有重要的帮助。殷墟的多篇考古报告中有殷墟池苑遗迹的位置、覆盖范围、池苑周边建筑、道路、场地的方位、营建结构、所用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文献采用分子遗传学、形态学和动物考古学对晚商殷墟的植物、动物的生存状况作了推测与还原。这些成果对厘清池苑的组成要素、建造结构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依据成玉宁先生提出的基于历史真实性、基于历史环境及其观念变迁、相关文化艺术佐证和利用新技术平台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学研究方法[40],可推论晚商殷墟池苑是以池为主体,以台榭建筑、道路为重要组成部分,或有植物、动物散布其中,兼有观景、取土、蓄水、祭祀等多重功能的早期园林。

本文所研究的文献成果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可相互补足。在早期园林史的研究文献中,对园林生成要素、演进规律的理解与讨论多是以文字史料为基础。今后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多学科知识,从宏观上无限贴近史实,把控商代池苑的整体轮廓与流变规律,从微观上对殷墟池苑遗址及其周边设施进行定位,明晰其要素与特质,为研究晚商时期的造园活动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殷墟宫殿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殷商故都 甲骨之城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殷墟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
阿掘的宫殿
“这是最漂亮的营地,这也是我惟一一次住在宫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