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个维度看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2021-11-28 13:07:08左明武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

左明武

(中共奉节县委党校,重庆 4046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提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立足新时代、高标准高质量做好“三农”工作的动员令和总目标。对标对表现代化目标,农业变得更加强大、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农民变得真正富裕,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含金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公信力。笔者以为,高起点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必须从战略高度和全局纵深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乡村振兴的过程必然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接续演进的历史过程,其成功与否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是一场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重大战役。本文试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维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作一浅析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坚持质量导向,推动产业振兴

中华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农耕文明,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小村屯、村落;在全面小康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已经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村情的适度规模经营之路?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破解的首要课题。

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和水平是破解“大农村小农业”困局的必然选择。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它需要经济基础和政策空间的有力支撑。从经济基础上看,历史上的“大包干”改革为肇始的“划田埂而种”的耕作模式,在今天看来并不适合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事实上已经成为规模化、规范化、高效率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又造成土地经营程度有限甚至于撂荒闲置,农业生产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新一轮三农领域的改革探索已经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土地及时进行整理变得必要而迫切,而农地适度集中形成的规模化效应,又为现代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促进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从政策上看,目前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已经出台,它使得农民既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得资源性收益,有效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又能安心进城务工而没有农事的牵绊,可谓一举两得。这些政策的出台,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打开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探索农业供给侧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这是一个需要辩证思考的重要话题。当下,二产化规模运作的“现代农业”,其弊端也开始日益显现出来:比如滥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破坏水土安全、降低食品安全,最终导致供需失衡等等。在强调工业供给侧改革的今天,农业同样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一味集中,一味求规模、求产量,本质上也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加之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本来就很低,尤其是非平原地区土地集中经营的推动,客观上也造成了零散土地的大量抛荒,值得认真研判。从世界范围内看,由于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历史渊源的截然不同,无论是美式大农场模式,还是欧洲“莱茵式”中等农场模式,欧美农业的规模化、二产化之路,并不适合东亚各国的小农经济模式。而日本、中国台湾的小农经营的现代化实践,其精品化、市场化、农会组织化的生产、运营模式,值得我国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非平原地区的乡村学习借鉴。

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人才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当数人才。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既规模宏大又爱农业懂农业、善思考懂技术、能生产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及时把他们充实到广袤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农商对接的队伍中去,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催化剂、生力军作用,惟其如此,方能不断做强做大、扩展拉伸涉农产业链,打通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据《人民日报》报道,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这是令人倍受鼓舞的。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这对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做出系统部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应当对标对表《意见》要求,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做好落地落实工作。

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一种用农业人才、先进技术和科技手段共同支撑起来的新农业业态。当前,伴随着农村道路、水网、电讯等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全国各地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纷纷崛起,呈现出十分喜人的局面。机器人、5G技术、远程识别、云端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农业领域的创造创新呈现出井喷局面,科技赋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里更加宽广、更加诱人的应用场景。人才振兴才能为乡村振兴安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插上腾飞的翅膀。政府和企业必须统筹规划引领、及时排忧解难、体现担当作为,从待遇、资金、技术、渠道等诸多方面的给予涉农人才队伍创投扶持,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用武之地。

三、加强思想引领,推动文化振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文化化育一方百姓。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形成的厚重的农耕文明,浓缩为独具魅力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力推进,今天中国的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乡土文化呈现新趋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巨大的冲击。怎么把传统习俗留住、把传统文化留住,让人们依然听得见乡音、品得出乡情、记得住乡愁,从而建构起一套具有厚重的生活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文化,从而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景观?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课题。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体现浓厚的乡土气息,也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性基因、价值和内涵,并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乡村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传统习俗需要发扬,当然也包含着许多小农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需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抛弃。突破点在于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要勇于在乡土社会的一些所谓的“关键小事”上积极作为。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挤压得十分严重。一方面传统的乡村文化当中那些向上向善的有益的习俗日渐荒芜;而另一方面,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风气却开始大行其道。看似小事,实则不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在诸如红白喜事、结婚彩礼等这样一些具体的“关键小事”上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净化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摆放好规范现代文明行为的指南针。

要创新体制机制,细化目标措施,严格考评考核,深入开展“两袋”工程,即“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持续推进“三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新农村不但宜居宜业,而且乡土优美留人、乡风文明诱人、乡情淳朴感人。

四、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振兴

践行“两山”论,走实“两化”路,首先要紧盯“绿水青山”中的突出短板、重点环节集中整治、综合施策,彻底改变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这一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让新农村真正变成山清水秀、人居优美、瓜果飘香的美丽家园、兴业乐园、四季公园。其次,还要系统设计、及时启动、合力推进乡村的美化、靓化工程,态度不敷衍、品质不将就,要像经营城市环境一样实实在在提升乡村人居品味。如此方能让新农村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来了就留得住,来了就不想走。

乡村生态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要念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篇大文章。必须严格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增强高质量生态农业产品供给能力,推进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以务实的举措、严密的措施、严肃的问责严格落实农业绿色发展“三不、两零、一全”的总体目标,即: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举措要实要细,措施要见事见人,问责更要督促落实。还要着眼于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五、强化基层建设,推动组织振兴

当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解放了的劳动生产力与明显落后的乡村治理之间的矛盾:一边是走向二、三产化的农民,一边沿用的仍然是一产的治理结构。对于解放出来的劳动生产力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和能力的提升,这是乡村治理中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突出政治引领、产业发展的政治导向。强化乡村组织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发挥乡村党组织的领头羊、定盘星、主心骨作用。及时从乡村的“热心人”“能干人”“实干家”里边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提高基层党支部领导和服务发展的能力,加快化解农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充分激活、有效整合经济要素,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组织作为固本之策,着力化解乡村治理中的重大关切和重点问题。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的问题愈发明显,“三留守”尤其是“一老一小”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比较严重,小官巨贪、村霸操弄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亟需破解,刻不容缓。乡村治理中要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确保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伴随着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三农也正在跨越一个“半现代化陷阱”,我国正进入一个复兴与崛起的新时代,三农领域的改革,一场深刻塑造中国现代化形象的乡村振兴正缓缓拉开大幕,需要各界高度重视、合力推进。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中国新现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