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琳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 100022)
电视娱乐节目过度,不仅让观众沉浸在娱乐幻想中,也让观众对世界表面上的单一理解,知道的权利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媒体自身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培养合理、忠实的观众,如何避免新闻娱乐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紧急问题。在笔者看来,新闻机构不仅要加强报道的专业性,还要加强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提高对报道价值的理解,作为媒体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
作为当前最主流的文化消费之一,观看电视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伴随真人秀浪潮的勃兴与迭代,综艺节目之于普罗大众的影响深入,并构成以年轻受众为核心向外辐散的更广谱传播。一批又一批引发全民关注的综艺在台网两端涌现,但越来越“年轻态”的节目也面临新的状况和问题:节目越来越“低龄”,打着亲子旗号实则对青少年过度消费,在立意和构造上缺乏正向引导;节目越来越“粉丝向”,图解“偶像”的社会功能,在应援、打榜等狂热的粉丝行动中异化选秀属新,营造过度娱乐化的青年文化表达;节目越来越“同质化”,才艺竞演、户外慢综、明星比拼……诸种曾被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题材,在相似节目形态的批量生产下不断消耗观众的审美期待,无论对于节目的自主创新抑或行业生态的良新存续,都构成潜在的危机[1]。
诚然,年轻受众固然是当前构筑综艺市场消费的有生力量,面向年轻人的取材、创作和传播都具有现实价值:好的综艺节目,不仅可以引领更积极的青年文化风貌,也是形塑当代年轻人文化和审美习惯的重要线索。然而,仅仅把落脚点对焦年轻人、过度窄化内容表达,亦会反向阻碍节目的社会意义生产。在节目中谈情说爱、跑跳喧闹,嘉宾们纷纷逃离现实去“生活”、去“远行”,趋同的情感构造和假想的社会焦虑让大量富有影响力的综艺仅仅沦为一道关于“年轻”的视觉奇观。被推崇的快感背后,是值得行业反思的命题:一方面,以“年轻”为名的节目创作,渐渐成为一种“偏好”。从制作方或平台方的考量看来,年轻人是收视主力,“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但无关宏旨的娱乐基调,或能满足年轻受众的体验快感却无法生成更有力的社会价值,规模化的偶像养成、诗和远方,或能对味“流行”的适切表达却无法构建更有价值的文化空间。在过去几年间,有影响力的节目或多或少存在跟风效仿、乏于创新的状况;另一方面,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当前的创作在实质上缺乏对跨代际人群的观照,有的节目过度将偶像文化视为圭臬,有的节目为年轻社群的生存困境提供想象新的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只关心自己的情感体验,却无意于洞察所置身的庞大世界。
在娱乐电视新闻的潮流中,娱乐电视新闻的比例在增加,而严肃新闻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与以往的电视新闻相比,现代新闻更加休闲,严肃程度大大降低。如湖南卫视电视台的“晚新闻”改革成功后,许多电视新闻追随,新闻娱乐无限扩大,电视新闻自身的严肃性逐渐消除。此外,CCTV1综合频道的《第一时间》这个新闻节目由两位主持人共同主持,主要是通过聊天的形式进行,但是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娱乐新闻和有趣的生活故事上,有深刻意义的新闻却越来越少,不经意间让人联想到“新闻”这个词,其认真劲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电视新闻必须向观众传播事实信息,保护观众的知情权。电视新闻娱乐后,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没有改变,但是为了强调新闻的兴趣,显示新闻的事实新奇性,电视新闻的可靠性比以前降低了很多,许多电视新闻本身并不有趣,但为了强调娱乐性,新闻编辑制作了一些娱乐元素为娱乐带来电视新闻娱乐,因此,观众注意的是新闻的“娱乐”部分,虽然和观众没有关系的新闻有很多,但是有趣的是可以满足观众的业余时间和娱乐心理,所以也会关注这些新闻。例如,最近“赤黄青”活动的出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发展有关,以及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一些新闻媒体用快乐类型的语言进行报道,让观众我觉得事情并不是特别严重,而且,如果把严肃的新闻作为娱乐报道的话,观众可能会怀疑新闻的可靠性,会对电视新闻的可靠性提出异议。因此,在电视新闻娱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特定的报告内容来控制娱乐的程度。
电视新闻对观众来说是可以信赖的,所以有必要保证新闻的质量,电视新闻只能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不断出现,有很多网络新闻,随时更新。而且,听众有着广泛的选择,因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电视新闻娱乐化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在电视新闻娱乐的过程中,不可发展成低俗、低龄的新闻节目,而是必须把握娱乐的程度。因此,选择电视新闻的主题时,必须严格管理,加强电视新闻的社会责任。例如,“正午新闻”、“晚间新闻”通常以国策、社会开发等新闻为优先,与一部分人的生活新闻相结合,例如:在驾考的时候,提示“马路杀手”的危险性,告诫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虽然有提醒观众的效果,但仍可以创建特定的娱乐新闻内容。此外,在广播过程中,电视新闻必须承担其正当的社会责任,因为电视新闻里有很多观众,所以有必要积极指导,同时,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应明确责任,以发展电视新闻为使命,努力健全发展电视新闻[3]。
电视新闻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吸引观众持续关注,电视新闻必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但是,电视新闻不应为了增加人气,从而制作低俗、低龄的新闻内容,不应该因为受欢迎而减少电视新闻的风格,这样只会妨碍电视新闻的发展[4]。电视新闻必须遵守舆论的正确方针,积极推广社会的积极能量,提高电视新闻的可靠性。作为电视新闻的制片人和传播者,因此新闻从业者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保持高度的职业道德,做自己的工作,展示社会的良好榜样。例如,腾讯的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一改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以许知远偏见的视角,带领观众在与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从而帮助观众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通过上述例子可知,一档成功的节目不仅仅是有多少收视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社会带来多少价值,可以带着大家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的娱乐。因此,必须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养,为观众提供高品质的电视新闻,促进电视新闻的开发。
电视新闻娱乐是电视记者对新闻包装和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的产物,为了有效控制电视新闻娱乐,有必要控制电视新闻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电视新闻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作为国际和国内时事问题的媒体,新闻媒体不仅仅是事件的报道机构,更应该关注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思想性及独特的视角。因此,为了促进电视新闻的工业化发展,电视新闻必须与专业化联系在一起。为了收集新闻资料,新闻记者可以将现场直播报道最大限度地利用,直接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了解火灾、交通事故等最真实的息。例如在一些地方没有现场报道的条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收集到的新闻送回电视台,编辑整理、制作出完整的新闻,让电视台进行播放新闻。
电视新闻的收视率是由观众决定的。在电视新闻播放过程中,要加强新闻与观众的交流,通过观众的监督来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更好发展。例如,“东方时空、“晚间新闻”等新闻节目更注重观众的意见,“晚间新闻”采用了“简易谈话新闻”的播放形式,观众可以表达自己对节目的意见。因此,为了促进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媒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的需求,制作更受欢迎的电视新闻节目。另一个例子是建立电视新闻节目的微信公众号,将电视台播放的新闻同时上传到微信公众账号,并将其推送给新闻观众,看完新闻后,观众可以在下面的评论栏里评论,陈述意见,提出相关的建议。媒体可以收集观众的信息,分析现有的新闻话题和播放方法,为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制定更为紧凑的电视新闻开发计划,促进电视新闻娱乐的健康发展。除了微信的官方账号之外,微博也是媒体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平台,电视台为了得到更多的开发机会,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平台。
在现实世界中,媒体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社会的调整功能主要是描述和解释信息的意义,并提供可靠的建议,规范各种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为了实现社会合作,我们主要依靠各种媒体渠道、获得与他人产生共鸣的归属意识,找出对话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基础,促进自我和周围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进行顺利的交流。但是,更深层的意思是排除风险,把社会不安的系数控制在最小限度。
在新闻界,舆论是社会或社会团体对最近发生的事情的反应对引起争议的一般社会问题的一般意见。所谓舆论指导是指扩大新闻媒体对各种舆论的反映正确的看法,抑制错误的舆论影响,推进舆论向新闻媒体想要发展的方向发展,确保相对统一的舆论形成,促使人们的“知与行”(理解与行动)会朝着媒体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观众对娱乐活动的理解是基于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但如果媒体提供的消息只是表面的,诸如哪个明星又婚变了、做了什么发型、绯闻异性朋友等等娱乐新闻,这些茶余饭后的八卦新闻如何引导观众深入思考变化?在笔者看来,媒体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对事件的解释和环境的构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媒体的解释,受众不仅停留在理解事件的真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知道社会团体对活动的反应掌握的归属意识,形成自己的“社会人”环节,这个角色在娱乐新闻中也同样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