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鹏,田立超,姜运生,刘江臣,王好臣
(山东理工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山东 淄博255049)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将实践中获得的体验进一步用理论知识进行完善的,不断循环提高的重要学习场所,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支撑条件[3-4]。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工程训练的条件设施和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的平台,与此同时,学生在参加工程训练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安全问题是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并且安全管理也是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考查重点[5-6]。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做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现建有面向全校所有专业低年级学生(特别是非理工类学生)的一周型“工程认知训练平台”、面向大二学生为主的“工程基础训练平台”和面向部分学生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以及面向机械、电气、计算机、管理类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综合训练平台”,已构建起“知识成体系,训练分层次,四年不断线,专业全覆盖”的工程训练体系,突出工程训练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整个工程训练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设施和需要遵循的安全操作规程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基本相同,与企业生产不同的是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承接的是教学任务,面向的是学生。因此,工程训练教学安全管理面临很多痛点、难点。
由于工程训练与工厂实际生产非常接近,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设备,并且工程训练的主体是未经过任何岗前培训且缺乏相应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大学生,必然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尽管所有训练环节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但是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经常出现不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等现象,甚至有些学生过于自信,不听从老师的指导,违反操作规程等,并且学生缺乏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再加上实践教学任务重,老师对学生的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都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究其原因就是参与工程训练的师生安全观念淡薄、安全意识不强,对工程训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特别工程教育认证实施以来,工程训练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不断拓展、训练模块不断创新,参加工程训练学生的专业面不断扩大,人数迅速增加,并且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类别多,训练内容、时间不尽相同,导致工程训练教学安排难度增大。
一方面,由于学生参加工程认知训练和工程基础训练的时间较短且参与训练模块较多,导致学生短时间内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太多,往往刚熟悉这个训练模块的设备就要轮换到下一个训练模块,频繁轮换带来学生操作设备生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参加各类综合技能大赛制作作品或备赛训练,并且训练项目选择与训练实施全过程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以教师为安全管理的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安全管理主体,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按照工程训练的教学要求,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学生要在较短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独立操作设备。但是,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且指导教师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到位,对训练过程中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点无法全面监控,相应的安全措施无法落到实处,致使学生在操作设备时频频出现安全事故。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没有专人负责,造成安全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不彻底,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工程训练教学安全管理职责无法落实,安全责任不明确。
工程训练教学涉及到大量的设备,存在设备布局不合理甚至占用消防通道或安全应急通道,现场水、电、气线路混乱,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不够完善,有的设备无相应的操作规程或使用记录等问题。工程训练现场无安全警示标识或标识不明显,消防通道和安全通道不畅通,未按规定配备灭火器,在一些危险设备上缺乏自动安全防护装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车床缺少卡盘扳手安全归位保险装置,数控机床缺少带有连锁防护的防护门来保障设备和师生安全等。
工程训练安全文化建设是保障工程训练教学有序开展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迫切需要。工程训练安全文化是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是触及师生灵魂深处的一种启迪和唤醒,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师生安全意识,让师生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是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安全意识、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7]。随着“工程训练”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要及时将安全文化融入实践教学,通过采用示范教育、提示教育和警示教育等方式,充分利用安全知识宣传栏、安全警示标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师生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的功能,使安全文化与工程训练融为一体,保障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工程训练”课程的安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如果安排不合理会带来安全隐患。例如:对于普遍出现的工程训练时间短且参与训练模块较多导致每个训练模块周期短、轮换频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可以通过建立以训练模块的典型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讲解的微视频库,借助信息技术,把优质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分享,学生充分利用零散的、碎片化的时间预学习,然后再进入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设备操作,这样既可以提升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又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8]。对于学生需要参加各类综合技能大赛制作作品或备赛训练的开放式训练而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及时掌握现场学生的训练情况并及时制止违规操作行为[5]。
建立和完善工程训练中心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和指导教师、参训学生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训练模块采取双重预防机制。双重预防机制包括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需要建立工程训练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红、橙、黄、蓝”工程训练安全风险空间四色分布图,设置工程训练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工程训练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从组织、制度、技术等方面对工程训练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确保工程训练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从根本上防范工程训练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安全管理科学有序;隐患排查治理需要建立工程训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制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日常安全运行的标准化文件并严格贯彻和执行,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对工程训练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管理,实现工程训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
安全事故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意外事件。因此,建立应急救援预案是高校工程训练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急救援预案应紧密结合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危害程度等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方案。应急演练是验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可行有效、验证预案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事件方面所具备的适应性并确保建立和保持可靠的联络渠道。应急演练目的是让师生真正掌握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做到遇到事故临危不乱,处置及时,将损失降到最低[9]。
7S管理是指企业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方面的管理活动,是目前企业广泛采用且行之有效的现场科学管理方法,并且7S相关管理已经在高校实验室中进行了应用,有效改善了实验室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10]。工程训练中心开展7S管理能构建一个接近现代企业管理实际的工程训练教学环境,确保工程训练安全管理有序,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企业管理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安全、认真、规范、节约”的工程意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迫切需求[11]。工程训练教学涉及到大量设备和师生的参与,安全管理压力大,通过开展7S安全管理活动,有利于改善工程训练教学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有利于在保证教学需求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障工程训练教学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
工程教育认证是评估专业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工程训练中心的安全管理是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的体现。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机遇下,通过不断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安全文化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和7S管理,并首次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融入工程训练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基础雄厚的“专门知识”
的专业型人才提供工程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