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世芳 缪长进
(1.海安市蚕桑技术推广站,江苏海安 226600;2.海安市雅周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江苏海安 226641)
雅周镇位于江苏省海安、如皋、泰兴、姜堰四县(市、区)交界处,地处黄桥革命老区,是海安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镇域总面积8 330 hm2,下辖15个行政村,3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万人,其中桑园面积379.86 hm2,是海安市蚕桑重点区镇之一。为促进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海安市深入开展扩桑三年行动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市、镇两级规划在张莫天村9组创建雅周现代蚕业示范园,整合应用最新蚕桑品种机具、技术以及现代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等,精心打造现代蚕业示范园,为海安及其他地区创建高标准现代蚕业示范园创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
雅周现代蚕业示范园位于雅周镇张莫天村9组,流转土地26.67 hm2,2020年首期建设20 hm2,新栽桑面积16 hm2,其中育71-1品种桑4 hm2,桂桑优12号杂交桑12 hm2。示范园内建有2栋小蚕标准化共育室,2栋中蚕棚,4栋大蚕棚,1栋高规格钢架大蚕饲养自动上蔟室;小蚕标准化共育室应用最新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高效切桑机、新型小蚕饲育叠式蚕具;大蚕棚舍采用轨道给桑设备、条桑切碎叶枝分离设备、新型方格蔟及自动上蔟升降设备、自动采茧机、杂交桑收割机、施肥翻土一体机、电动剪枝机、自动降温、无人机治虫、物联网管控系统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示范园内所有基建以及设施全部通过政府统一采购,到2020年底雅周现代蚕业科技示范园总共投资289.5万元,其中海安市委市政府政策性奖励扶持94.1万。2021年春季正式投产,引进缫丝企业海安宏新制丝有限公司,实施村企共建共管的经营模式,园区内组建蚕业家庭农场 2 家,养蚕大户 15 户,形成行业企业+农场+养蚕大户的发展模式,2021年春蚕饲养120张,5月25日上蔟,产茧4 944 kg,产值306 528元,平均张产茧41.2 kg,平均张产值2 554.4元;二春饲养50张,7月1日上蔟,产茧2 030 kg,平均每张产茧40.6 kg,平均张产值2 172.1元。
2.1.1 桑园选址
选择土壤质地良好、无工业污染的张莫天村9组,依靠现有的桑园往外延伸扩桑,示范园规模必须连片26.67 hm2以上,避免桑粮或与其它农作物混作,作为现代蚕业示范园建设地点。
2.1.2 桑树品种合理配备
为了适应现代蚕业示范园机械化养蚕模式,桑树品种的选择首先要解决采叶劳动强度问题,杂交桑采用机械收割机收割条桑,省时省力。杂交桑品种选择,既要产量高、叶质好,还有考虑到海安早春桑树冻害的问题,通过前期多个品种小区试验筛选,选择了桂桑优12号。另外小蚕专用桑园宜选用海安当家品种育71-1,大小蚕用叶桑园比例约为4∶1。
2.1.3 桑树栽植标准
适宜的栽植密度可以保障桑叶的高产优质,规模化养蚕不同于一家一户养蚕模式(桑树栽植等行距1.33 m)。示范园内育71-1栽植模式要适应桑园省力化 、机械化作业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采用宽窄行相间形式栽植,宽行距2 m,窄行距1.2 m,株距0.4 m,每667 m2桑园栽植桑树约1 040株。杂交桑栽植,考虑到收割机的型号,采用中间宽行距,两侧窄行距宽窄行栽植,宽行距0.8 m,窄行距0.4 m,株距0.2 m,形成2.6 m的畈子(包括墒沟),1畈4行栽植,每667 m2桑园栽植草本桑5 100株左右。
养蚕用房包括小蚕专用共育室、中蚕室、大蚕大棚、自动上蔟室以及生活附属用房,必须科学设计和统筹规划,才能充分合理使用。
2.2.1 小蚕共育室搭建
小蚕共育室建造应因地制宜,以东西向为宜,位置相对独立,与小蚕专用桑园临近,选择地势高燥,排水畅通,远离大中蚕室以及上蔟室,减少病菌的交叉污染。根据小蚕共育规模确定建筑面积,为便于操作园内建2栋共育室,每栋面积305 m2,室内净长5.76 m,净宽4.5 m,净高3 m,过道2 m,共7间,其中1间为操作室,2间为贮桑室,其余4间为共育室。每期共育最大规模300张。
2.2.2 中蚕棚搭建
中蚕室专门饲养3-4龄蚕,一般搭建在大蚕棚附近。一般小蚕共育到3龄开叶后,蚕座面积大幅度增加,共育室无法容纳,此时直接搬到大蚕棚中饲养,由于空间过大遇到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往往难以调节,而建设中蚕棚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中蚕棚钢管棚架结构,砖砌山墙坡屋面,棚架上铺隔热保温层,其中内层无滴膜,中层玻纤保温岩棉外涂银色,外层黑丝膜,大棚跨度 12 m,长度为 40 m,拱杆间距0.8 m。大棚内设两排立柱支撑,以防遇到灾害性天气(大雪)压垮大棚。棚内使用横向推拉抽屉式多层移动蚕台,每层蚕台的轮子都处于同一轨道、同一直线上,每层均可独立横向移动。既方便了喂养操作,空间也得到充分利用。
2.2.3 大蚕棚搭建
大蚕棚主要用于供饲养5龄蚕,构造与中棚蚕一致,但大蚕棚长度80 m,便于轨道给桑操作。由于在大蚕饲养期间,易遇到高温天气,在大棚两端安装负压水帘空调,其工作原理主要是抽取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浇淋纸质帘体,利用负压水帘空调的通风来降温,棚内最大可降低温度10 ℃左右[1]。示范园内共搭建4栋80 m×12 m的大蚕棚,一次最多可饲养120张蚕种。示范园内采用多批次养蚕循环模式,充分合理利用养蚕设施设备。
2.2.4 自动上蔟室搭建
为了适应轨道给桑养蚕法,配备1栋钢架结构自动上蔟蚕室,宽度12 m,长度90 m,高度6 m。屋面采用每 6mH型钢 200 mm×100 mm×6 mm×8 mm 钢架梁,φ70水平支撑管,φ12檩条拉杆,φ18圆钢屋面柔性支撑,50 mm×50 mm 角钢屋面隅撑,160 mm×50 mm×2.0 mm 热镀锌C16型钢檩条,5 cm厚LCF岩棉夹芯板,屋面坡度 =1∶6;墙面采用每 6mH 型钢200 mm×100 mm×6 mm×8 mm钢架柱体,40 mm×80 mm×2.0 mm热镀锌方管墙梁,76 mm×3.0 mm圆管柱间刚性支撑,外墙采用 120 mm厚红砖墙,混合砂浆砌筑;外墙采用 75 mm厚LCF 岩棉夹芯板。侧墙每间设铝合金窗(1.2 mm厚银色铝合金+5 mm厚浮法玻璃),尺寸为 500 mm×1 500 mm、1 800 mm×1 500 mm。东西主山墙设钢结构雨棚。东西墙各设独立控制箱一只,自动上蔟设备电动遥控型起重机,上蔟架采用220V/1.5 kW国标电机,远距离无线遥控,上限位保护功能,φ5国标钢丝绳,定制加强型滑轮组,加固。
2.2.5 生活附属用房搭建
附属用房包括经营管理人员的办公室、值班室、监控室、临工生活用房以及存放生产用具用房,搭建面积大小主要依据养蚕用具和用工人数多少等确定,附属用房简单实用,与共育室相近。
2.3.1 共育用具
主要使用全新食品级抗老化聚丙烯塑料叠式蚕具,规格为103 cm×73 cm×5.5 cm, 配备1 650张。加温设施主要使用自动加温补湿器,每个室配备4台,其中1台作为补充,出现故障及时调换,保障小蚕共育正常运行。切桑机4台,转速460 r/min;配有两组刀片,可切粗细叶,刀距0.5 cm和1 cm。
2.3.2 中蚕饲育蚕台
采用抽屉式多层移动蚕台,选择 ABS包塑碳钢钢管和高分子塑料对扣件和螺帽连接件,轨道、轮子及紧固件均采用 304不锈钢,蚕台外型尺寸长3 m,宽 1.7 m,总高 1.3 m,共四层,每套有效使用面积为18 m2,配置30组。
2.3.3 大蚕轨道给桑
大蚕期全部地蚕饲养,每个大棚内安装1组轨道自动喂蚕输送平台,电动遥控,采用全实心钢槽轮,圆型轨道,共4组。
示范园内现有普通纸质方格蔟10 000片和新型塑框木质方格蔟6 600片。普通纸质方格蔟为162孔方格蔟,按结横型茧的要求,将蔟片两两并联扎牢,再将蔟片的上下边各扎一根小竹竿,小竹竿的两头各伸出蔟边10 cm,以便于搁挂。纸质方格蔟吸湿性强,茧色较白,贮藏方便,但需要人工采茧,费用较高,容易损坏,使用周期短。新型塑框木质方格蔟兼具普通纸质方格蔟的优点,能采用快速采茧机采茧,耐酸、耐碱,可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可水洗,可拆装,可修补,使用寿命长,但其价格比普通纸质方格蔟高2倍以上。新型塑框木质方格蔟一片325孔,长86 cm×宽62.5 mm(72挂耳)×高3 cm,外框硬塑料,内框实木,片重1.5~1.8 kg,适合大规模自动上蔟、机械采茧使用,目前已经逐步走向市场。
2.5.1 桑园旋耕机
可以用来除草、松土和开沟,使用后可降低除草剂使用量。一般全年进行3次耕翻。可分为冬耕、春耕和夏耕。在桑田宽行间进行深度15~20 cm的翻耕,既能解决土壤板结,又能达到除草效果。杂交桑园收割一次耕翻一次,全年3~4次。
2.5.2 桑园治虫机具
配有充电式电动喷雾器10台和无人机1台。采用无人机防治虫害,药量喷洒均匀,防治效果好,能避免8月份桑园人工治虫中毒事故的发生。充电式电动喷雾器,用于小面积桑园治虫或者划片治虫,或者无人机防治桑园四边桑树害虫,巩固治虫。
2.5.3 杂交桑收割机
示范园内有杂交桑12 hm2,配备2台杂交桑收割机,满足大蚕用叶的收割,大大减少人工采叶用工,减少桑叶贮存,做到现采现喂,保证桑叶新鲜,提高功效。
物联网智能系统从智能化监控管理入手,通过在桑园和蚕室安装智能物联网设备,实现对桑地环境、蚕室环境的实时、自动、精准监控,推行蚕桑生产周期智能化监控。
2.6.1 桑田环境及长势监测
通过小气候监测站实现了温湿度、太阳辐射、雨量、土壤温湿度、VOC(气泵采样)、多光谱空气质量、光谱作物生理、虫情监测多要素数据采集,其中通过VOC监测可监测挥发性气体,配合多光谱空气质量、作物光谱监测传感器可实现对周边农药喷洒的监测及警报。
2.6.2 蚕室环境监测
蚕室配置无线温湿度监测节点,工作人员只需要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登录智能系统平台,就能够随时随地查看各个蚕室的空气温湿度;也可以根据蚕室的最佳温度进行预警设置,如当蚕室的温度低于设定的20 ℃时,蚕室管理员手机则会收到相关蚕室的低温预警信息,进而可以及时采取增温措施,避免因持续低温造成损失。通过智能监测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还降低了因突发异常导致的生产风险。
雅周现代蚕业示范园的创建在雅周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由镇党委书记挂帅,镇长为组长,主分管农业农村的负责人为第一副组长、副组长的示范园创建领导组,具体负责项目规划、政策协调、组织推进、督查检查、资金扶持等工作。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国土资源所、市场监管分局、鑫缘茧丝绸集团雅周分公司、供电所等部门组成协调小组,开展相关政策协调、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确保示范园在规定时间内建成。
2020年4月初在示范园土地流转后,桑苗栽植时间已接近尾声,雅周镇蚕桑技术指导站抢抓时间积极调配桑苗,先后组织调运供应草本桑苗100万株,育“71-1”优良品种桑6万株,保证桑园苗木需要。为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不误购苗,镇分管领导亲自协调,农经站负责人主动配合、全力支持,确保购苗资金及时安排、组织到位。为保证新建桑园栽植质量,蚕桑业务人员到田蹲点指导栽植,要求树苗在栽植之前根系全部用泥浆沾湿,栽后及时漫灌、及时排水,壅紧踏实,确保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保证成活率。
3.3.1 扶持土地流转费
对新建成的示范园内土地流转面积, 海安市政府按照每667 m2第一年800元、第二年400元、第三年200元的标准,实施土地流转费补助。
3.3.2 扶持新栽桑补贴
对新建成的示范园内老桑新连片达到1.33 hm2以上(单体新栽桑667 m2以上)新栽桑园,每667 m2奖励经营主体400元。
3.3.3 扶持蚕桑机械化和专业化服务
市政府对投资开展蚕桑机械化研究和装备并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的经营主体,经过认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对本市居民出资购买价格6万元以上的无人机、建立桑树植保专业合作社,年内为蚕农开展桑树病虫害专业飞防,每台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示范园内购买电动桑剪的,每只补助500元,不超过5把。
3.3.4 扶持小蚕标准共育室
对在示范园内新建面积200 m2、设备配套齐全,年共育能力300张以上的补助小蚕共育室,在投入生产后,一次性奖补20万元。
雅周现代蚕业示范园在传统养蚕的基础上,以“桑树栽培草本化、桑叶收割机械化、小蚕共育智能化、大蚕饲喂轨道化”新型养蚕模式,推广多批次养蚕,增加全年养蚕次数,充分提供桑叶和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增加收益。今后可继续引进部分果桑和观赏桑种植,拓展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沿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产业工艺,集产业文化和乡间旅游有机结合,打造成为一主多辅、一体多元的“美丽科技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