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
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生活节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传统饮食文化逐渐消失于日渐喧嚣的社会生活之中,《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光景,以人们喜爱的美食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给受众呈现了不一样的景象,不仅让受众感知到美食带来的视觉冲击,更有洗涤受众心灵的效果,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深受追捧的原因之一。从全域布局到垂直细分,从专注美味到情怀加持,从故事化记载到短视频化呈现,美食纪录片持续火爆。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美食类纪录片的拍摄进行分析。
美食类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本质上是符号化的过程,而符号化过程可以包含多个层次,具体表现为:
其一,象征性符号。美食是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且具有较高的消费价值,通过美食纪录片能够充分反映美食所具有的符号价值,引导与构筑相应的消费文化。
其二,情感性符号。美食纪录片旨在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将美食所表达的情感展示给受众,进而达到引导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目标。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目光瞄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相比起直接表现美食,其更加注重背后人与美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侧面描绘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同时艺术手法与文案都极具东方文化色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其三,文化符号。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美食文化具有地域性、口味性等差异,借助美食类纪录影片能够实现中华饮食文化价值的共享。
美食类纪录片的拍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是符号使用偏差。主要是指部分美食纪录片对美食与人的关系把控不到位,存在过度追求感官效果的问题,更多地以美食作为主体进行微观呈现,这样的方式虽然有效提升了纪录片的审美效果,但是,缺少对美食背后社会环境与人等信息的挖掘,使得美食纪录片难以呈现出人情冷暖,进而使得美食纪录片失去了内在品位。
二是叙事手法缺乏个性。目前,部分美食类纪录片极力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致力于挖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部分美食类纪录片一味强调美食制作与消费过程,旨在增强受众的代入感,但是,这一叙事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受众的物欲追求,使得受众对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有所忽视,使得美食纪录片的真正价值难以发挥。
三是价值表现受限。目前,大多美食类纪录片致力于对外在事物的真实的描绘,对事物内涵与本质的挖掘有所缺乏,使得美食纪录片的价值表现受限。
美食节目作为美食信息传播的载体,节目的价值取决于信息所蕴含的价值,而信息价值由多方面组成,其中独特性最为突出,对此,在制作美食纪录片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题材的独特性。
具体表现为:
其一,突出美食的奇特性。主要是指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内容,其本身所具有的未知性能够极大激发受众的求知欲,进而达到引发受众兴趣的目标。
其二,突出趣味性。以《潮汕味道》为例,该纪录片于2012年开始筹划拍摄,以潮汕美食为立足点,从多角度出发让受众了解到潮汕地区奇特的食材、烹饪方式以及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其中“山珍篇”侧重为受众展示山野食材及获取方式,带领受众感悟当地美食文化的发源、形成以及演变的过程,充分展示了潮汕美食文化的独特性,一方面能够有效获得当地受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方面让其他地区受众感知不一样的潮汕文化。
美食节目不应当局限于对食物烹调制作技巧的展示,应当立足于美食文化,增强美食纪录片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对此,在内容制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对文化价值的挖掘。在收集素材与讲述美食故事的过程中,应当明晰当地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借助美食故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出美食制作与品尝的过程,实现美食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是注重制作水平的提升。美食纪录片制作团队应当顺应受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自身表达能力,提升美食类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制作纪录片时,还应当了解当地的风俗民俗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将情感贯穿于整个纪录片中,让受众获得舌尖文化体验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观察角度的新颖性主要包括镜头视角的冲击力和叙事视角的新意两个方面。
针对于镜头视角冲击力的优化,工作人员应当采用创新角度进行拍摄,将美食的“味道”通过视觉传递给受众,增强受众对美食“美”与“味”的感知。
针对叙事视角的优化,工作人员应当保持发散性思维,通过不同的切入点及关注点,让受众感知不一样的美食文化。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大众对文化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要求日渐提高。在此背景下,美食纪录片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短视频的冲击下,美食纪录片的优化成为必然。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立足于表达内容、观察角度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的优化,实现美食纪录片的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