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宁
在各行各业都追求快速、高效、创新的时代,专题片的摄制手法变化不大,缺乏创造力,在风头强劲的网络短视频面前显得非常僵化。然而传统媒体的专题片仍有它不容忽视的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如何提高专题片的可看性来完成其价值传播?短视频的创作思维、拍摄元素或可借鉴。
短视频具有时间短、生动直接、信息量大、信息同步等特点,被当下受众所接受。本文提到的短视频特指纪录片类型,不涉及“网红IP型、草根恶搞型、情景短剧”等。
事实上,网络上很早就有人用视频来记录我们生活的时代。影视制片人阿弋(胡革纪)提出的微纪录片概念是对纪录类短视频非常好的解读。微纪录片具有传播及时的优势,人人可以是编导,人人可以是片中人,且制作费低,时长短(5-25 分钟),满足碎片化欣赏需求。重要的是微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是“真实”。
2019 年两会即将开幕之时,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微纪录片《我们都是追梦人》,展现“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是追梦人”这样一个主题。
2021年1月20日新华社新媒体发表了《微纪录片:寒夜“微”光》,讲述绥化爱心传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公益车队在疫情期间为市民提供应急用车,被市民称为“红马甲天使”、深夜“摆渡人”的事迹。
这些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真实、及时、生动,这种方式已经被主流的传统媒体所接受并开始影响主流媒体的人物、事件讲述方式。
短小精练的影像、鲜活的生活片段、浓厚的烟火气是纪录类短视频的最大特征。以田园生活短视频走红的李子柒,2016 年凭借短视频《兰州牛肉面》获得大量关注,如今其全球粉丝量已经超过6000 万。《中国新闻周刊》评价“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让人看到’劳作’所带给人的生机”,用视频构建了一种自然朴素、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
于李子柒而言,田园生活是弘扬中国文化的切入点,果菜植物是展现田园生活的切入点,以精练的视频语言表达完整的生命状态是她的讲述方式。
比如《一生系列》中《稻米飘香,正逢农家收谷忙》,讲述从种子、种植、成长、收获到制作品尝的完整过程。
再如《印染在花布上的靛蓝,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蓝印花布》,从采摘植物、制作染料,到染布、裁剪最终制成成衣,精练地讲述了一块布的动态生命,充满魅力。央视新闻评论“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就创造了一个‘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家庭的田园生活”。
相比较而言,电视专题片过于刻板地就事说事,有时缺少过程,有时缺少背景,有时15分钟的专题片犹如流水账,不知所云。
相较于李子柒在5分半的时间里讲述了活板印刷、用11 分钟表达了笔墨纸砚的制作使用的短小精练,许多专题片最终还是过于强调宣传性又找不准鲜活的切入点,忽略了故事性,忽略了大背景,忽视了潜移默化的生活感对观者接受的重要性。
细节生动、构图讲究、剪辑灵活、点睛特写是短视频的审美特征。
李子柒《一生系列》之《萝卜的一生》中,开篇一片山花里一个姑娘穿着红色披风纵马而来,于山间采摘萝卜花籽,四个镜头简练惊艳。之后转场延时拍摄种子发芽、开花、长大,拔萝卜、腌萝卜、吃萝卜,这就是本片主要内容。而镜头里白萝卜、胡萝卜、绿白菜堆在笸箩里,绿柏叶、黄柚子、橘子、吊起的腊肉,色彩搭配清新完美。腌制完的小菜精致摆盘,酸菜、辣白菜、腊排骨在砂锅里咕嘟咕嘟地炖,镜头、音效完美结合,呈现一场中国餐饮文化盛宴。
细节特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李子柒的视频里对细节很讲究,劳作中的手、脸、食材甚至环境的细节特写尤为生动,其中收获大白菜时那一拧的特写,拧出田园生活的一份惊喜和乐趣。而穿插的闲笔镜头——一朵小花、一个落日,穿插的闲笔段落——萝卜白菜的叶子给鸡、兔子、羊吃,剥出的橘子柚子和婆婆一起吃,几个镜头就把田园生活中物尽其用和家庭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传统专题片主要热衷于突出人的事迹,忽视人与环境、人与工作、人与人之间的镜头表达,有时剪辑太满,缺乏闲笔特写或段落,无法形成生活的灵动和自然气息,平面而不立体。
短视频的思维基本不靠解说而是靠生动简短的镜头、个性创意的剪辑,动感的转场和节奏来表达,片子每个镜头都充满了生动浓烈的人间烟火气。
传统媒体的优势是记者的素养和经验,善于完成大制作,作品更具有权威和公信力。但体制固化、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缺乏多元化思维、创意能力不足、技术落后等都是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记者多看多琢磨短视频,形成思维经验,逐渐与新模式接轨,学习新技术,适应新的媒介环境。
在媒体融合的大前提下,尽管地市级电视台存在很多短板,但其新媒体确实已经发展壮大。在保证传统电视专题片宏大、严肃、权威优势的同时,应借鉴短视频短小、灵活、精悍的特点和视听语言的灵活性、审美性,将其优势元素注入传统专题片中,使节目好看、新颖,才能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更好地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时代舆论导向的指引者、文化传播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