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骄
“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同译自“Journalism Ethics”,新闻伦理的表述出现在20 世纪40 年代。新闻伦理主要指新闻从业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新媒体的繁荣让新闻传播的活跃度大幅度提升,同时给新闻传播有序发展带来了挑战。预防新闻传播失范,一方面靠制度从外部进行约束,另一方面靠伦理从内部进行约束。新媒体传播并非无禁区,需要树立一些核心伦理理念,形成基本伦理共识。
1.虚假新闻。新媒体时代,有的媒体为了博得更多的关注,往往根据社交平台的算法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在对事实信息只有碎片化了解的程度下,就下定结论,这样造成了新闻事实一再反转,公众情绪大幅度变化。而更有一些人为了达到私人目的,利用手中的信息片段随意剪辑,夸大渲染,极易出现违背新闻伦理和道德的行为。以商业利益驱动新闻传播活动,导致虚假新闻与乌龙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在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的同时,也给媒体公信力埋下危机。虽然这些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从业者,但是这样的行为却使真正符合客观事实的媒体报道远离公众视野,造成了“劣币驱良币”的效果。
在传统媒体中,虽然广告收入占据了媒体盈利的大头,但是有严格的采编与广告分开的制度,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人社交媒体能够创造广告效应,一些所谓营销号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流量,进而达到盈利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炮制虚假新闻就成为最常见的招数。
2.侵犯隐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众多网民习惯于使用新媒体传播工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生活、记录动态,寻求信息共享与信息发布。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中,传播者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对不实传播追惩打击力度不大,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保护不够。维护良好的新媒体新闻传播秩序,必须把尊重个人隐私作为道德底线和行为共识。
传统的新闻传播很注意保护隐私,例如在提及一些当事人时使用化名,在电视上呈现人像时采用打码处理。而在个人自媒体传播时,却没有了相应的把关。
3.媒介审判。在如今社交媒体发达的状况下,产生新闻伦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人随意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进而形成舆论倾向,然而这样的情绪实际也是被某些报道影响的。网络比现实更加隐匿,一些新闻道德低下的从业者钻空子,利用新媒体自身特点的缺陷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只注重追逐利益,忽视了事实本身,导致新媒体的新闻伦理缺失现象层出不穷,这更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媒体本应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新闻产品的进步,然而却一再触及伦理底线。违背新闻伦理的做法给新闻行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媒体行业应从整体出发,建立理性评价机制,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改善媒体竞争环境。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去年3 月1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以网络信息内容为主要治理对象,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为目标,这也是对网络信息泛滥的规范和治理。
2.行业内部加强规范与培训。媒体行业应该立足于新的形势,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并且对行业从业者进行培训,其中包括业务能力的培训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定期考核。提高新媒体从业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媒体机构也建立“把关人”制度,着眼于长远,建立自身的公信力。
3.提高受众的伦理素质。新媒体时代,要增强受众的伦理素质水平,提高受众信息辨别、批判能力,减少网络新闻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交流的频繁,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范式——交互式传播,尤其是基于Web2.0 技术以微博、微信等社会网络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使之成为一种参与式媒介样式。开放成熟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与复杂多元化的信息发布平台使得公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选择中茫然失措。信息传播的复杂与多变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公众对传播信息的选择权和认知能力,社会公众媒介素养信息观教育时代已经来临。
自媒体传播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信息海洋中肤浅信息泛滥、虚假信息横行、安全信息失窃等现象,社会公众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受众,也是积极的传播者,只有约束新媒体从业者的网络行为,提高传播者的把关意识,才能真正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活动参与者为社会进步作贡献,而不是迷失在对流量的追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