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美
从整体层面剖析,在卜卫发表第一篇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之后,我国关于媒介素养的探究一直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对国外文献的引用依赖性很大,即便有一些论文已经研究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但局限性很强,常常限于浮光掠影的描述。虽然很多学者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观点,然而从整体层面剖析,依然缺乏真正有建树的论文,创新点不足。有关此课题的研究论文在一些权威和核心期刊上还是非常少见的。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过程中,基本上是在依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依旧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要想超越国外学术研究水平,有所创新和突破,不能仅仅限于继承现有研究成果,而是应该在本土化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媒介素养应该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主题全部涵盖;在媒介素养教育中,需要深入考量不同年龄段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目标;应该强化对媒介资源的充分利用;侧重关注媒介素养教育中合作的作用,强化互动和创新。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结合实情,才能更好地实施具有我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相信,一定能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领域提出独具创新的观念。
就目前现状看,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过程中,主要的实践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过程中,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也要适当展开超越性实践。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如上海交通大学,2004 年已经在媒介与设计学院尝试开设了“传媒素养”课程。2007 年,湖南理工学院开始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面向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这门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同学受到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深入地学习到更多的媒介素养知识。
在我国,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对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还是学生的今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常而言,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使受众的媒介素养从根源得到提升。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媒介特质,明确各种媒介传播特点,加深认识。同时,能够辅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信息批判模式。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被大众传播媒介包围的现实生活环境,切身体会媒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正确判断和分析不同媒介符号发挥的价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管控能力。从宏观角度考量,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学校在发展期间,需要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此外,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对学生的今后成长也很有益处。
现阶段,在国内学术界,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推进方法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各个学术团体都是在依照自己的理解开展各项工作。其中,在众多的团体中,有两支力量非常明显。
第一,新闻传播学界。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领域中,大多应用传播学的方法进行推进。简而言之,对我国公民和青少年媒介接触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媒介发展的需求,掌握公民的媒介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开展可行性研究,提出媒介教育的政策。然后,进行媒介教育实验,确定媒介教育方法和途径,积极总结和积累经验,加大对师资的培训力度,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保证媒介教育的进行可以更加顺畅。
第二,教育学界。在该领域,是利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方法推进的。自2004 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置了传媒教育硕士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诸如梳理媒介教育的历史脉络、梳理媒介教育的基本理论等,有效促进了媒介教育的良好发展。
通过深层次分析可知,在今后的发展中,教育对象会实现全民化;教育内容会呈现阶梯化;教育主体会体现社会化;教育模式会彰显多样化。对我国媒介素养发展教育现状研究发现,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必将以多元形式发展,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后盾、学校教育为主体、社区活动为辅助、媒介和社会为支持,让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事业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如今,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建立传媒教育学科点,对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进行积极探索;保证国内研究成果的高质量;尽快在国内开设一批高质量课程,编写出一批高水平教材;加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综合而言,自媒介素养教育从西方引进到我国以后,在本土化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相应的突破,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沿用以往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因此,为了实现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目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学校的媒介素养教学,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出发,调动社会力量,通力配合,从而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过程中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