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翊凯,陈小刚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养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立德树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原称鄠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南依秦岭,历史悠久,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人文景观独特[2]。鄠邑地区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为高校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素材和养料。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掘和整理鄠邑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而从中提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问题,一些学者探讨了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并讨论了融入的具体方案[3]。同时,学界对鄠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介绍则相对不足,关注的人不多。
为更直观的掌握高校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课题组于2021年1月面向鄠邑地区某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结果表明:总体上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有较多了解的学生占比低于10%)。这反映出目前高校对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是明显不足的。
经过文献整理和调研考察,共收集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利用的鄠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五项,分别介绍如下。
西安通常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其中第一个都城便是周文王建立的丰京。史载周文王剪灭当时位于鄠邑地区的崇国后,于丰水西岸建立丰京(今西安市鄠邑区秦渡镇境内)。周武王继位后,又在丰水东岸新建镐京,从此丰京与镐京并称“丰镐”。直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即位后迁都洛邑,才终结了丰镐作为周人国都的历史[4]。鄠邑作为古丰京所在地,见证了周王国从一方诸侯到天下共主的发展历程,积淀了深厚的周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对丰镐遗迹的探寻和对周人思想文化的吸收借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独特意义。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明弘治九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等职。王九思善诗文,作为明代文坛“弘治七子”之一,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对改革当时文风有重要影响。后因仕途受挫,王九思回到鄠邑家乡,此后40年,他率乡里修涝河桥,施舍医药,教育生徒,发愤著述,寄情于翰墨,既造福桑梓,又使自身的文学造诣得以提高,产生了一系列杰出作品[5]。嘉靖初年,王九思开始编撰《鄠县志》,嘉靖十二年刊行,开《鄠县志》编纂之先河,为鄠邑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王心敬(1656-1738),字尔缉,号丰川,清代理学家,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师从被誉为清初“海内三大儒”之一的李二曲,一生潜心致学、不慕荣利,著有《丰川全集》二十八卷传世。在儒学上,王心敬继承和发扬了其师李二曲的关学思想,倡导《大学》“明亲止善”之旨[6]。在理学研究外,王心敬还留下一部《丰川家训》,分为上、中、下三卷,涵具“立身、治家、莅仕”等内容,阐发了深刻的治家智慧。挖掘王心敬的理学思想和《丰川家训》中的治家理念,对于高校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鄠邑区草堂街道、秦岭圭峰山北麓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寺庙——草堂寺[7]。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后秦弘始三年(402)冬,年近六旬的西域名僧鸠摩罗什受邀到达长安,在此地开始译经。一直到413年鸠摩罗什圆寂,共翻译了94部425卷佛教经典。除译经外,鸠摩罗什还在草堂寺中辨析、传授佛理,培育了僧肇等一众名僧,并创立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鄠邑地区的草堂寺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和丝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对高校学生学习相关历史和体会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都有重要价值。
公输堂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镇祁村南堡中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仅存的小木作天宫楼阁式古建筑。据记录,公输堂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宋代《营造法式》的孤品实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8]。公输堂原有殿堂四进,600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已塌毁三进,仅剩最后一进。在这间只有95 m2的建筑里,全部构建约有10万个之多,设计之巧、建筑之精令人瞠目,被文物专家单士元先生誉为“国宝级”。时值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代,鄠邑公输堂作为古代的建筑精品,正是古代工匠刻苦打磨、精益求精精神的体现,可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有所启示。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9]。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导。
鄠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世世代代保存下来的历史古迹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这些独特的文化印记给鄠邑造成一种崇高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鄠邑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一座宝库,能够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素材和养料,进而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