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休闲群体的地方依恋情感重塑研究

2021-11-28 08:37萌,王
绿色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外来者群体社区

王 萌,王 瑶

(1. 惠州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2. 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1 引言

基于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考虑,国内多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提倡春节假期非必要不流动,过年不返乡,倡导“就地过年”。“就地过年”是2021年春节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佳节最重要、最盛大的就是春节,男女老少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充满了期待,这个时期也是一年中人们物质消费、休闲娱乐需求最为旺盛的阶段。2021年春节,政府和社区通过向“就地过年”群体提供充足的过节物资,营造祥和的节庆氛围,使“原年人”(指响应政府号召,减少人员流动,就地过年的人)获得更多积极的地方“年味”体验;商家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和“不打烊”经营模式提供优质休闲产品和服务;“就地过年”的“原年人”通过主动调节适应不同于以往的春节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并获得更好的休闲体验与收获。

2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

2.1 外来者社会排斥的隐忧与化解

城市外来者和新移民的社会隔离可以从空间分异的视角分析,城乡二元已经转向城市内部二元,主体间的矛盾与差异始终存在于城市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已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1]。在城镇化进程、社会结构演化过程和社会融合发展阶段,难免出现社会排斥等社会现象,个体自身能力越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充足,越能够消减个体的排斥体验。社会排斥需要及时有效地借助社会支持、社会制度转向社会融入的轨道。社会融入的价值基础是人人平等。通过加强社会包容度,促进社会团结的巩固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外来者实现社会融入与幸福感提升

在社区政策及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注重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社区物质功能设施的改善,而且应当增加社区公共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度;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居民和外地移民的差异,保障外来移民享受公共服务产品的权益和社区参与的权利,增进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区融合[2]。社会氛围既是社会群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个体对环境中的气氛因素和情感基调感知的重要呈现。一般来说,个体态度和行为变化受其所属环境的影响[3]。对于外来者的第二居所,应提高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品质。社区餐饮、医疗、购物等设施的增加给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与交往空间,从而有利于其幸福感水平的提升[4]。社会融入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使人人能够平等、全面地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包容,实现社会团结,以促进共同发展[5]。环境偏好、文化适应、经济融入、社交融入相互交叉作用,从而实现“就地过年”群体深度社会融入。

2.3 地方依恋与情感纽带功能得到强化

“就地过年”更多的是强调地理空间维度的“在原地(工作地或近期常住地)”过年,然而,对于外来者而言,从心理和情感空间维度来讲,实质上是有别于以往返乡过年的全新的“异地过年”方式。不同维度下“就地”与“异地”实际上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于部分外来者,户籍制度往往一直为社会排斥的加剧创造了可能,社会疏离感与不安全感也影响着社会群体间的有效互动交往。社会信任的培养有助于积极的社会交往、邻里交往的发生。社会信任的增强也是获得安全感的前提[6]。“就地过年”群体心理和情感上的疏远和隔离感需要某种媒介机制加以调节。以岗留人、以薪留人等方式的广泛运用,以及政府、企业、社区多维度的“以情留人”,建立起了人地之间、群体内部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象征性情感纽带,并不断巩固加强其韧性和持久力。

3 “就地过年”城市休闲的供与求

3.1 休闲供给与需求相协调

休闲供给方面,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低风险地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公园、体育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在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开放时间,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等要求,保障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假日旅游活动,更好满足群众旅游休闲需求”。从城市休闲生活展现出的城市休闲文化,可以转化为休闲群体普遍接受和参与的休闲习惯以及传统[7]。滴滴平台大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假期,使用滴滴打车前往休闲娱乐目的地的订单较2020年上涨247%。其中,前往户外活动、旅游景点、美食、购物目的地的订单增长更为明显,同比增幅分别达630%、360%、227%、217%;春节假期,一线城市滴滴公交查询量较去年增长108%。其中,北京涨幅最高,同比增长179%,上海、广州、深圳分别增长64.5%、89.7%和75.2%。一方面,反映了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在春节期间满足了人们的外出休闲交通需求,另一方面,还体现了整体的休闲供给水平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去处。

3.2 做好精准施策和注重人文关怀

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休闲供给质量和效率需要不断提高。提高社会包容水平,既需要为个体提供社会融入的途径,也需要为个体提供社会融入的制度保障[8]。政府、企业和社区给“就地过年”群体有针对性地发放了“过年大礼包”“春节红包”或“节日补贴”等福利的暖心之举,在归属、安全和舒适方面多措并举,为人们创造了和谐喜庆的异乡过节氛围,同时增添了所在城市的“温度”,体现了城市的“气度”。公共休闲服务设施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提高了日常休闲活动便利化水平与安全性,常态化打造了大量文化特色鲜明而且“接地气”的休闲街区,推动了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持续创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

4 结论

从人口地理迁徙空间维度分析,以往在春节期间中国省际间人口流动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的特征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生了重要演化,流动人口的大面积跨地域“集体狂欢”在“就地过年”倡议下被按下了“暂停键”。与此同时发生变迁的还有那些“原年人”的过年方式,尤其是人们长假期间的休闲度假生活方式。面对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热情高涨、休闲需求持续旺盛主导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休闲产业发展新机遇,国内各大城市在春节期间将城市资源有效整合,通过提供充足的休闲设施、良好的游憩空间环境和完善的休闲服务体系来显示出平等的福利性和共享性,营造喜庆祥和的城市节庆氛围,进而提升全民的过节体验、休闲福祉和幸福感。超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经济环境基础具有强大城市吸引力,而且城市化水平高,是“就地过年”群体规模最大、效应最显著的地区。整体而言,这些地方的城市休闲服务与接待水平、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和城市生命力在2021年春节期间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检验与较大程度的提升。

猜你喜欢
外来者群体社区
社区大作战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